▲劉東亞向記者展示他所繪製的領事館地下牢房結構圖
□大河報記者孟冉文李康圖
核/心/提/示
1946年南京政府大選宣傳提綱、記錄洛陽淪陷的日軍軍報、守護領事館的日本憲兵隊名單、一座狀如迷宮的地牢……隱藏在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內的諸多秘密,隨著館址的修繕被一一發現。
以「外交」之名,行庇護違法活動、參與販運毒品、「關照」間諜之實的日本駐鄭州領事館,終於在「七七事變」爆發一個月後的一天晚上,降旗閉館,撤離鄭州。
修繕地板夾層發現日軍軍報
2004年夏天,日本駐鄭州領事館維修期間,劉東亞每天都到施工現場查看,希望能得到有價值的研究線索。
「領事館在鄭州活動頻繁,哪怕遺留下片言隻字,對研究日本如何實施軍事侵略也會有幫助。」劉東亞說。
工程開工後不久,劉東亞所期待的東西就出現了。一天,幾名工人在二號樓施工時,撬開第二層樓的木地板,驚奇地發現了一個夾層,裡面有幾片泛黃的紙張。
「紙上記載的是1946年南京政府大選時的宣傳提綱。」劉東亞說,這說明駐守在鄭州的國民黨當局在這座樓裡辦過公。
經過整理,國民黨政府遺留的殘碎紙屑、報紙、函件等雜物被收集了一塑膠袋,包括國民黨鄭州獨立十四旅函件、湯恩伯第三十一集團軍布告、國民黨鄭州綏靖公署函件等。
這些物品,並沒有引起劉東亞的特別關注,他關心的是日方遺物。終於,隨著發掘工作的推進,一批印有日文的報刊紙張呈現在大家面前。劉東亞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送交一家翻譯公司,共譯出5000多字。
記者在劉東亞保存的複印件中看到了一張日軍軍報。該報16開共7頁,標註「陣中通訊第二十號五月二十六日,鄭州保壽街七十一號,同盟通訊社鄭州支局」。
據了解,當時,同盟通訊社鄭州支局是侵華日軍在鄭州設立的最大軍事媒體總部。
這份軍報中有篇消息叫《洛陽完全佔領》,大致內容是:1944年春,日軍大舉進攻中原,以洛陽為重點目標,進行多方位瘋狂進攻。湯恩伯部20多個師從禹縣潰退魯山、嵩縣以西山區,洛陽外圍部隊撤到洛寧、盧氏、陝縣一帶。洛陽第一戰區蔣鼎文幾個師、第八戰區(衛立煌部)兩三個師以及胡宗南的野戰軍被包圍。雙方激戰後,洛陽吃緊,最終被日軍完全佔領。
此外,該報又刊登外電(柏林二十三日發同盟)稱:「二十三日是德意同盟條約籤訂五周年紀念日,希特勒與墨索裡尼兩大巨頭互致賀電,並確定戰爭一定勝利。」劉東亞認為,這表明,當時日軍實際上已呈外強中乾狀態,竭力依靠盟軍虛張聲勢。
名單領事館駐有70名士兵
作為日方設在鄭州的重要外交機構,領事館內的工作人員並不僅限於一般官員,裡面還滲透了日本軍方特意安插的士兵。在二號樓地板夾層內,維修隊的工人還找到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日軍士兵名單。這很讓劉東亞興奮。他發現,這份名單用繁體中文寫成,所有名字均豎向排列,並按照分工不同用表格進行了歸整。
劉東亞將名單複印件展示給記者看,所列的項目非常細緻,分為分隊、中隊、器具、番號、階級、兵名等項。這份註明「第三小隊」的花名冊上標明負責該隊的人叫內喜三郎,他管理著5個分隊,每個分隊有14名士兵,總共70名士兵。在這份名單上,還清楚地記錄了夜班、白班執勤戰備的時間,並有專門負責聯絡上下、傳達命令的士兵。「這充分印證了領事館的重要性,也說明這個領事館並不是一般的『外交』機關。」劉東亞說。
既然有軍隊把守,領事館的官員自然任務重大。根據徐有禮的研究,直到抗戰爆發前,日本駐鄭州領事館一直隸屬於日本駐漢口總領事館(總領事名叫三浦)。先後入駐鄭州領事館的日本官員有:負責社會調查的平山勇、小德林一;負責文件處理和交際的大輪知博;負責情報收集的賓中隆博;漢語翻譯昌山正一、羅發森(華人);武官增田繁雄、成田貢;負責商務的松井益太郎以及山田勇、大澤重英、山野宗松、成相一郎、飯山定雄等人。「但是,日本駐鄭州領事館前後究竟有多少成員,至今沒有找到完整的資料。」徐有禮說。
據了解,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日軍在完成了對東北和華北的實際控制後,鄭州成為其繼續南下和西進的重要樞紐。1935年秋,日本著手恢復駐鄭州領事館後,河南境內的平漢、隴海、道清鐵路沿線出現了大批日本人、韓國人,他們或為考察,或為遊歷,或從事非法活動,絡繹不絕。
當時的「盛況」,從相關檔案的記載可見一斑:《河南民報》1935年9月報導,「近日恢復鄭領館之說甚囂塵上。日前漢口報載開封電訊,日在鄭設領事館,並已開始辦公」;該報當年10月報導,「10月16日,日籌設駐鄭領事館。醞釀已久之日本恢復駐鄭領事館,現已見諸事實。領事館佐佐木高義偕隨員平山勇、永山田專一、島山正一三人於今晚(15日)8時半由漢乘車抵鄭,駐華安飯店。領事館館址及成立日期,俟與各方接洽後,即可決定」;「10月22日,駐鄭日領事抵汴。佐佐木高義偕島山正一、山田勇、平山勇一行21日下午三時由鄭赴汴,旋赴省府拜會劉主席,有所磋商。又聞劉主席於昨日下午6時,在黨政軍聯歡社歡宴,為日領事洗塵,邀有黨政軍各要人作陪雲」;「10月27日,日本東京記者關中平抵鄭,視察日領館籌備情形……」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鄭州顯然已成為日本人眼中的「風水寶地」。
地牢形如迷宮藏身領事館下
在普通老百姓看來,當時的日本駐鄭州領事館很不「安分」。
劉東亞曾訪問過領事館附近一些年老的市民,據他們講,那時候領事館白天基本不開門,二樓陽臺上有日本兵站崗,端著槍不停地巡視四周。但是到了晚上,小樓裡燈火通明,常有日本人帶著花枝招展的年輕女人進進出出。
在領事館舊址維修期間,劉東亞找到一份記載女人姓名的名單。從劉東亞出示的這份複製名單上,記者看到,這些名字帶有「琴」、「紅」、「蘭」、「香」、「芳」、「花」、「雲」、「英」、「珍」、「春」、「鳳」等字,總共50個,年齡最大的21歲,最小的才15歲。從她們居住的地址看,分別是「新春裡街8號、19號、22號」、「新裡街14號、8號、甲5號、7號、9號」、「瑞祥巷2號」、「三興裡9號、7號」等。劉東亞說,如今,這些街道名稱已不存在,根據鄭州市民政局地名辦提供的信息,三興裡位於今天的鄭州市東起西一街,西至銘功路;瑞祥巷位於東起二七路,西至西一街;新春裡街和新裡街大致在老墳崗一帶。
對於這些女人的身份,劉東亞認為或許是日本人控制的慰安婦,但徐有禮認為也有別的可能,「沒有足夠證據不能妄下結論」。
除了中國女人名單,劉東亞還發現了隱藏在領事館樓下的一處秘密地牢。
「你看,這個地牢修得像迷宮一樣,不知道在這裡幹了多少罪惡勾當。」劉東亞拿出他按照洞穴原始結構繪出的圖紙,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所見。此洞高1.8米,寬0.5米,裡面曲折迂迴,縱橫交錯,若無照明工具,很難進出。越過5米深的踏步進入洞內,一個約8平方米的獄室呈現在眼前,牆壁上還遺留著懸掛刑具的釘子,據說工人曾在該室發現過一副日軍制式手銬。獄室頂部覆蓋著厚約4米的鋼筋水泥。從該室南端向東下坡延伸,到達13米深的第二個層面,這裡有四五個小房間,每個約2.6平方米,這是地牢的核心部位。經過清理,從地牢裡搜出不少煙盒、藥瓶、安全套等物品。
惡行庇護非法活動野心畢露
「領事館設立後,日本在中原地區的走私、販毒、窺測地形、搜集情報等非法活動大量增加。」徐有禮認為,1931年至1937年,正是日本帝國主義加緊策劃並實施全面侵略中國的重要時期,日本駐鄭州領事館的設立和活動,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組成部分,其真實意圖是為日本侵略鋪路。
1935年11月,中國政府進行幣制改革,要求所有黃金、白銀、銀元等一律兌換為法幣,各種交易活動以法幣計算。之後,在鄭州發生了多起由日本人策劃的非法攜帶現銀案,這些活動,與日本駐鄭州領事館的縱容有著密切關係。
當時鄭州的《河南民報》對此曾有詳盡披露——
1935年11月18日晚8時,在平漢車站,當局查獲韓國人張鉉攜帶現銀1000餘元,當即押往中國銀行兌換法幣。日本人木崎三郎、多田次郎、金亭鎮等攜帶大批現銀,由漢口乘車抵達鄭州。日本人態度倔強,不許檢查。當晚12時,日本駐鄭州領事佐佐木高義協同三名日本人由鄭州乘車赴漢口公幹,平山勇等均到站歡送。
1935年12月10日,日本人古宮勝由攜帶現銀3000多元從鄭州赴天津,被當局查獲,受到日本駐鄭州領事館幹涉。當月25日,日本駐鄭州領事館派館員平山勇偕韓國人崔永禎等赴安陽,向專署交涉查獲私運白銀案。
除私帶白銀,領事館還參與販運毒品。1936年8月7日,日本人在平漢鐵路販毒,被平漢鐵路警察段和當局憲兵一團二營查獲,不服檢查,交給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處理;同年8月19日,日本人鳥次茂在鄭州車站販毒,查獲紅丸20袋,由領事館解決。1937年6月,隴海鐵路會興鎮站查出一墨汁箱內藏紅丸,約24萬粒,嫌疑人交日本領事。同年7月,發現日租界內有數家製毒廠,其中第一廠每天生產嗎啡78盎司、二廠每天生產海洛因40盎司、三廠每天生產紅丸1000盎司,均運往河南,此違法行為受日領事保護,已有三年。
領事館還有意庇護間諜活動:1935年11月,日本人片岡聰、和田忠二人化裝成工人,由山西垣曲渡過黃河進入河南澠池境內,在前往縣城和車站途中,對地貌、建築物、河流等進行拍照。當地警察以其形跡可疑,切實盤問,但他們拒絕交出相機和膠捲。1936年7月24日,日本人高田升二遊歷甘肅時從事違法活動,此人被移交日本駐鄭州領事處理,隨後安全離開河南。
有關外國人在日本駐鄭州領事館「關照」下從事間諜活動,上海《申報》也有報導:1935年12月間,大批日韓人遊歷豫省各地,他們或為考察,或為調查,或為秘密工作。日本人大都去豫西,多以遊覽洛陽為目的,有日本人桂五郎等六人,都是化裝前行。此外,到許昌、濟南、河北等地的日本人有48人之多。
「從這些活動看,日本駐鄭州領事館的所謂『外交』,目的性很強,無一不是為軍事侵略服務,暴露了他們的狼子野心。」徐有禮說。
「七七事變」爆發後,戰事驟然緊迫,中方對日本駐鄭州領事館的限制和監視越來越嚴。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駐鄭州領事館奉日本外務省的訓令,於1937年8月9日降下旗幟,正式閉館。1937年8月10日,《河南民報》援引國民黨中央社的消息,對日本駐鄭州領事館的撤離如是報導,「日駐鄭領事佐佐木高義,九日晚10時率館員大澤等四人離鄭赴漢,轉輪渡回國……」至此,日本駐鄭州領事館的一段不光彩「外交」歷史宣告結束。
原載《大河報》2009年4月16日A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