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札記——關於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期望與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每周一、三、五晚上20點發布三篇原創文章,歡迎投稿,敬請閱讀、分享
西方神話中的天使無一不生著一對翅膀,半人半獸,何等威嚴;中國的神仙腳踩一片雲、身披一根帶而飛,何等的飄逸、瀟灑、浪漫!
神和上帝真的存在嗎?人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是否存在靈魂?是否存在天堂與地獄?從十來歲時有死亡意識開始,這些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我,促使我不斷思考並閱讀大量宗教方面的書籍,對儒、道、佛、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宗教的產生應該源於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靈魂的思考。中國殷商時代就有祭祀鬼神的活動,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提出靈魂不死的概念。對於鬼神的信仰,中國人通常半信半疑,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王充則認為「人死如燈滅」。
基督教認為人死亡時要受到上帝的審判,不是進入天堂就是進入地獄。中國最初只有天上與地上之分,陰間的觀念是從佛教來的,十八層地獄的觀念已紮根於部分中國尋常百姓的世界觀裡。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神。按其有無位格而言,則可找到兩種極端的類型,即源於歐亞大陸西邊的猶太/基督教的唯一位格神與源於歐亞大陸東邊的中華文化的非位格神。在這兩者之間,有各種混合的類型,比如印度和波斯的類型等。
利馬竇等傳教士曾將基督教的神比附為中國的「天」,譯「God」為「天主」或「上帝」,以求儘量減少這兩種神性觀之間的區別。但深入了解之後,可以看出西方的耶和華與中國的「天」之間的巨大差異遠勝過其相似之處。
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是唯一位格神,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猶太教認為猶太人是上帝唯一的選民,而耶穌則宣揚說上帝會寬恕所有悔罪的人。
羅馬皇帝尼祿曾反對基督教,把基督信徒感到鬥獸場讓野獸吃掉,而信徒毫無畏懼,一點不反抗,從而感化了眾人,392年基督教被成為羅馬的國教。黑暗的中世紀,基督教曾是歐洲人的一切。
近代西方,宗教改革已經把上帝從彼岸歸於人心,新教徒在生活中修道,體現在完成上帝的使命上,接近上帝,不一定到來世。
康德認為上帝並不是另外世界的一個什麼神,而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寄託,一種假設。尼採更加激進,宣稱「上帝死了」,人的追求應該是「超人」。
「天」的神性並非人格實體,也就沒有必要像耶和華那樣去斷定和維護自己的唯一性、普遍性、創造者的身份以及與人類的定約。
中國人幾千年來認「天」為終極存在,認世界為「天下」,認人的本性為「天良」,認明君為「天子」,認萬物的本源和真理為「天道」等等。
中國古人認為,人生存於天地之間,就要「參天地之化育」,遵循天道。不論是講「發而皆中節」的中庸之道的儒家,還是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的道家,還是反對坐禪,主張「內外不在,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的禪宗,都是這種天道觀的體現者。
與西方唯一神宗教相比,中國宗教更具有包容性,儒、道、佛、回、基督等多種宗教共存。儒教其實是道德實踐,關注點是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嚴格來說不能算是一種宗教。
道教則兼收並蓄,有人格化、多神論的特點,72位全神有些是虛構的人格神如玉皇大帝,有些是歷史人物如關公,還把佛教的如來、觀音等眾多人物都囊入道教神位之中。道教的核心是神仙觀,追求長生不老,成為中國最為廣泛的民間信仰。
中西方宗教的差異在於「天人合一」與「靈肉分離」。中國宗教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具有人本尺度;西方宗教表現出對一個超越的彼岸的嚮往,期盼外來的力量來拯救自己,以神為價值尺度;而中國宗教,以自我拯救為目標,神不是宗教的核心。
西方的神在人之上,靈魂在肉體之上。神創造了一切,把自然和人類的關係看成是水平的,人可以徵服自然,到了現代,成為破壞自然的因素。
中國的「天」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比什麼都偉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要順應自然法則,「天人合一」的觀念可以給人類帶來可持續性發展。
堅持原創不容易!如果您閱讀後感覺滿意,請給予點讚(在看)並轉發到朋友圈,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