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讓·圖可 中國攝影出版社
誰說宅在家裡就不能創作?
誰說唾手可得的日常之物,
就不能拍出大片?
《光線的藝術》
作者法國著名攝影師讓·圖可,
介紹以下 5種布光方案,
教你利用簡單的道具和身邊的材料,拍出花樣:
圖文內容來源《光線的藝術》
如需轉載請移步公眾號後臺留言
1
拍攝方案-莫蘭迪風
<註:括號內數字在拍攝圖示中有標註>
使用設備
背景:塗成灰色的木板和白色的塑料板(2)
主光:85W 節能燈泡(1)
遮光板、反光板、濾鏡等:50×100cm 反光板(3)
機身:尼康D2Xs
鏡頭:尼克爾S 55mm ƒ/1.2
感光度:ISO100
快門速度:1/3s
光圈:ƒ/2
在幾年前一個展覽上,我看到過一幅超現實主義油畫,作者的名字我忘記了。畫上是一個放在黑色背景前的白色洗衣液瓶。這個畫面吸引、誘惑了我,並且打開了我的眼界,欣賞到家用產品的瓶子那被低估的美麗。不管是用來擦瓷磚地面或木地板的,還是洗潔精、清潔劑、洗衣液或沐浴液,它們的包裝瓶都很漂亮。不是說這成了一種強迫症或我唯一的熱愛,但還是得說自從這次威尼斯之旅後,也是因為要分類垃圾,我再也沒有不經過認真觀察就扔掉任何一個容器。我貯存了仔細審查過的樣本,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在我看來特別平衡和自然,可以與我收藏品裡別的瓶子相結合。
我收集它們、收藏它們,把它們排列組織起來。因為單獨使用它們在我看來是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像這樣組合起來拍攝就是尊重別人創造的設計。它們也是很上相的,所以那個構想了它的顏色和線條的人擁有拍攝展覽它的權利也是很合理的。
另外,我一直都喜歡喬治·莫蘭迪。
取 景
可以簡單認為這個拍攝對象就是要應對的全部挑戰。至於布光,只用了一個光源:一盞85 瓦節能燈(1),它能發出跟傳統450 瓦燈一樣的光線。這些燈泡又長又厚,用的是不透明的光滑玻璃,因此它的光線比用鎢絲加熱發光的燈泡更容易發散。不帶燈罩的燈泡被放在不會在容器的塑料上製造惱人的反光的位置。背景是白色的(2),一塊寬塑料反光板(3)反射了光線並消除了對比度。背景被放在儘可能遠的地方,隨著光圈的調節變得模糊,它表面的瑕疵也就減少了。有這個效果的鏡頭是尼克爾S 型最大光圈值為ƒ/1.2 的鏡頭,這是一款全光圈的出色鏡頭。全光圈這一特性就已經讓這款鏡頭註定被劃歸在優秀鏡頭一類裡了,但是當使用光圈ƒ/2 時,這款鏡頭的表現就不只是優秀,而是卓越。
後期製作
除了輕微修改對比度和色彩飽和度外,後期我沒做太多的修改。右邊瓶子裡的綠色液體被打亮,瓶子的瓶蓋最開始是白色的,被調成這個看起來更協調的黃色。
2
拍攝方案-逆光的洋蔥
<註:括號內數字在拍攝圖示中有標註>
使用設備
背景:黑色背景紙(4)、資料箱(5)
主光:家用白熾燈,裝250W 燈管(1)
輔光遮光板、反光板、濾鏡等:遮光板(3)和鏡子(2)(2a)
機身:尼康D2Xs
鏡頭:尼克爾35—70mm ƒ/2.8 使用焦距:50mm
感光度:ISO100
快門速度:1/15s
光圈:ƒ/5.6
家用白熾燈是拍攝這張照片時唯一的光源。用一面鏡子來反射光線,使其從另一個角度打到物體上,這個小竅門可以有效替代放置多盞聚光燈。實際上,當我們用鏡子來改變燈光的朝向時,光線強度相對會損失,甚至會讓光線排列照射在被攝物體上,不管是白色還是銀灰色反光板都達不到這種效果。每次放置的鏡子其實可以起到聚光燈的作用,所以當你決定買一些裝飾牆面的鏡子的時候,也就同時擁有了一批照明光源。在家居店很容易找到尺寸為30×30 釐米的鏡子,如果能找到15×30 釐米的更好,用起來更方便。戴上合適的手套,乾淨利落地把其中的一兩面鏡子打碎,插到橡皮泥上,給小物件打光的時候格外好用;也可以將其用在透明物體上製造光點,比如裝飲料的瓶子或杯子。
取 景
客廳250 瓦的白熾燈(1)被布置在被攝物體——一個斜切口的紅洋蔥—的後面,白熾燈以差不多45°角打出逆光,以免打亮用作背景的資料箱(5)。黑色遮光板(3)阻擋了一部分光線,這些光線會射到質量上乘的鏡頭上,或者會讓對比度大大降低,或者會讓鏡頭產生彩色的反光,也可能其中兩種情況同時出現。如果能加以控制,這些彩色反光可以在需要時使用。
一面鏡子(2)被用來讓一部分白熾燈光線反射照向物體,特別是資料箱的位置,並重點打亮資料箱的側邊(2a)。隨後根據構思的景深設定好光圈值,光圈值ƒ/5.6 會讓洋蔥和樹枝的部分清晰可見並且漸漸虛化背景。
後期製作
清理掉洋蔥上被逆光突出的幾個斑點,然後調整對比度和灰度。樹枝也是做同樣的處理。資料箱左上角被打亮,以使它的側邊從全黑的背景(4)中突顯出來。因為資料箱沒被全部照亮,所以曝光十分不足。箱子右側顯得太亮了,可能會在構圖中過於搶眼,因此被輕微調暗。所有局部都調整好後,調整照片整體的對比度和灰度。
3
拍攝方案-枯萎的花
<註:括號內數字在拍攝圖示中有標註>
使用設備
背景:灰白色紙(信封)(2)
主光:觀景窗射入的自然光(1)
輔光:起居室內的自然光、遮光板、反光板、濾鏡等
機身:尼康D2Xs
鏡頭:尼克爾微距60mm ƒ/2.8
感光度:ISO100
快門速度:1/8s
光圈:ƒ/16
特殊說明: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反光鏡預升,快門遙控器
花朵不管是含苞待放的,還是盛開的,或是凋謝的,一直都是吸引人們拍攝的事物。藉助花朵這個並不難獲得的拍攝對象,我們能拍出非同凡響的照片,並且可以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
在拍攝盛開的色彩鮮豔的花朵時,微距攝影是一種經常被採用的拍攝方式。在谷歌搜尋引擎上輸入「花朵照片」,就能搜到幾千張質量上乘的照片。將一臺不到100 歐元的基本款相機調成「微距攝影」模式,短焦距也能拍出小景深,即使在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情況下,你也可以拍出令人驚喜的好照片。
但不要只滿足於拍攝這些照片,要帶著好奇心去專業書店,或者到網站上欣賞歐文·佩恩(Irving Penn)拍攝的影集《花卉》(Flowers )中收錄的照片,或者去欣賞託尼·卡塔尼(Toni Catany)拍攝的更為獨特的花朵照片。其他著名攝影師還有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和大衛·漢密爾頓(David Hamilton),他們因不同的拍攝風格和主題而聞名於世,他們所拍攝的照片精緻、唯美,會令你感到震撼,而精緻和唯美也是他們無數次處理照片時所採用的原則。
取 景
重新裁剪照片,裁掉花苞的一部分;略微加強對比度,將背景調整成棉花般的白色。
給這枝幹透了的玫瑰花莖拍照時,我只採用了某天下午透過紗簾的日光(1)。為了能呈現在室外無法體現的葉子的立體感,我用落地窗的單側光布置了一個類似於迷你工作室的地方,然後遮擋住了房間裡的其他窗戶。我把白色的信封紙略微朝向陽光,以此作為主背景(2),然後將背景紙傾斜,露出另一部分深色背景,形成我在右邊設置的深色邊框,以使布局設計得充滿活力。在室內拍攝的優點是我們可以安靜地拍攝,可以免受颳風的影響,哪怕是感覺不到的微風。
如果拍攝對象需要呈現出景深,那麼照片的曝光時間就要相對增加,光圈也需要收縮。由於拍攝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按快門時相機輕微晃動的影響,造成畫面清晰度的缺失,我使用了60 毫米的鏡頭,這是拍攝這類照片最理想的鏡頭。
後期製作
我把照片裁剪成正方形後調整了背景的白色,然後稍微調暗了左邊的留白,並調整了對比度。
4
拍攝方案-黑白灰
<註:括號內數字在拍攝圖示中有標註>
使用設備
背景:室內/ 夜晚,牆壁(3)和菜板(4)
主光:85W 節能燈(1)
輔光遮光板、反光板、濾鏡等:30×40cm 白色反光板(2)
機身:尼康D2Xs
鏡頭:尼克爾35—70mm ƒ/2.8 使用焦距:35mm
感光度:ISO100
快門速度:2s
光圈:ƒ/11
特殊說明:相機固定在腳架上
光線一直在變化,拍攝時常以令人驚訝的速度變化,只在深夜有所減緩,這時可以用人造光取代自然光。我在攝影愛好者的家中組織這些工作坊時,不管拍攝對象是靜物、人體還是肖像,我都要去拍攝點看看。在白天,根據太陽的位置預估要參觀的房間什麼時候光線最好。
通常這樣就能找到一些看起來相對完美的地方用以拍攝,並不需要通過任何方式改變已經存在的光線。我們經常會因為忙於在新發現的地方取景拍攝,最後放棄使用預定的攝影棚。在這些新發現的地方拍出的圖片質量和光線的細膩程度經常給我們帶來驚喜,拍攝地點的住客也因此遇見很多意料之外的布景和新的拍攝計劃。
取 景
圖例照片中的光線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因為它來自於一隻裝在腳架上的節能燈,沒有任何反光罩或燈罩(1)。
這個光線必然會在它周圍的一切物體上產生反射,牆和天花板就是它最明顯和最有效的「天然反光板」。要注意,全部的反射光線會隨著拍攝物體離光源越遠、離牆越近而逐漸散射掉。在這裡,因為畫面左邊的牆(3)離得遠,所以一個30×40 釐米的白色硬紙信封被用作附加反光板(2)來反射光線並形成陰影。構圖隨著拍攝而有所變化,通過探索,我們放置了新的物品。要根據「井」字構圖法規則來構圖,叉子和雞蛋的位置要放在照片的分界點上。
為了實現景深,這裡選擇了使用光圈值ƒ/11 來拍攝。交接點在小桌的邊緣上,處在想要的清晰度區域前,基本符合「井」字構圖法。
後期製作
通過把拍攝物放在中間,以及標出一條分開抽屜把手中心和菜板(4)的洞的垂直輔助線,我重新裁剪了照片。然後把小桌的底部變暗,隨後調整了菜板的對比度,用菜板的暗面形成陰影。最後,我重調了整體的灰度並使用了輕的微暈影效果。
5
拍攝方案-珍藏的相機
<註:括號內數字在拍攝圖示中有標註>
使用設備
背景:黑色背景紙(4)
主光:柔光箱(1)3 盞85W 節能燈
輔光:柔光箱(2)3 盞85W 節能燈、遮光板、反光板、濾鏡等鏡子(3)
機身:尼康D2Xs
鏡頭:尼克爾微距60mm ƒ/2.8
感光度:ISO100
快門速度:1/30s
光圈:ƒ/11
特殊說明:將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
為什麼不多花一點時間,為自己珍藏的相機拍攝一張更設計感的照片呢?這不需要很大的開銷,圖例照片所展示的,就是用兩臺自製柔光箱拍出的引人注意的高質量照片,為你的愛機留個影。
取 景
需要兩臺柔光箱,一臺(1)用來照亮被攝相機,另一臺(2)用來照亮背景(4)。鏡子(3)將第一臺柔光箱的燈光反射到被攝相機上,照亮了被攝相機的正前方。鏡子反射的燈光亮度與原光源相比沒有損失太多,但是鏡子和物體之間有很大一段距離,根據平方反比定律,最終照到物體上的光的強度就有所減弱。所以,燈箱是用小光圈值對應的亮度照亮作為被攝物體的相機的,這張照片追求的光線強度的變化效果在相機右側皮套位置上體現得最明顯。
背景光線強度可以通過調整燈箱的距離來實現,比如提高燈光亮度、挪近照亮背景的柔光箱(2)、挪遠照亮被攝相機的柔光箱(1)或同時進行以上其中兩種操作。
採用光圈優先曝光模式(A 擋,這裡的A指代「孔徑」),相機相應地自動調整了快門時間,然後將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進行拍攝。
後期製作
清理紙張上的灰塵是唯一需要的步驟,做起來花不了多少時間。
圖文摘自
作者:[法]讓·圖可
定價:158.00元
出版日期:2018 年10月第1版
中國攝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閱讀與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電話:010-65220965
編輯:許瀚文
原標題:《5個室內布光案例,唾手可得的物品拍出花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