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朱海平、張晶晶 檔案春秋
本文約 5300 字
預計閱讀需要 14 分鐘
上世紀50年代,上海馬路上行駛的燃燒木炭和沼氣的公共汽車,是由公交公司的工人發明的。那個年代,無論是廠裡的普通工人,還是勞動模範,大家都積極加入到了勞動競賽、崗位練兵和發明創造的活動中。如今,在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時代,上海又出現了一批有匠心有智慧的工人發明家,他們不是科學家,沒有傲人的學歷,卻像科學家一樣鑽研和執著,用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為人們呈現了一個又一個充滿腦洞的匠心智造。
公交師傅的節油絕活
新中國成立之初曾遭層層經濟封鎖,能源供應不足。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公共運輸因為汽油嚴重短缺而面臨無法正常運轉的尷尬局面,許多工廠只能用大卡車來運送上下班的工人。
為了應對這一困難,上海公交工人除了開木炭作為燃料的木炭車,還創造性地用沼氣作為動力的土辦法來驅動車輛。許多老上海人都記得:上世紀50年代初滿街跑的公共汽車車頂上有個大包,裡面裝著的就是沼氣,俗稱沼氣車。這雖不能稱之為一個重大發明,但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困難時期,工人們能夠改造汽車動力,也是件了不起的事了。
木炭公交車
沼氣公交車
1955年以後我國自主生產了解放牌汽車,上海公交公司利用解放牌汽車改裝成公共汽車。如何節約解放牌汽車的能源,修理工和駕駛員動足了腦筋,練就了一套絕活。
上海巴士公司退休工人楊貓虎神情自豪地說起當年:「我們司機每天跑的路線是固定的,慢慢就得出經驗了。這條路有幾個紅綠燈,什麼地方有個弄堂,什麼地方轉彎,什麼時候經過學校門口要注意車速等等,都了解得清清楚楚。這一腳油門加下去以後竄到電線桿是沒問題的,加到這個位置後,不會多加一點點。比較好的路面,我油門加下去覺得動力用不掉,機修工就把耗油器裡的流量收掉一點點,比如說假如6克的,先收到5.9克,假如5.9克跑幾天之後覺得還有多,再收到5.8克,就這樣一點點地把流量節約了下來。」
用解放牌卡車底盤改裝的公共汽車
(圖源:巴士發布)
知易行難,何時踩油門,如何控制油門大小,又在何時關油門,氽車,通過慣性來增加運行距離,以達到節能的目的——這絕對是一項考驗駕駛員本領的技術活。公交公司還不定期地開展技術比賽,以等量的油看誰能開出的站程遠,來決出勝負。
「工人階級當家作主,大家對節油普遍具有十分強烈的責任感。誰節油誰就是英雄,誰耗油誰就是狗熊,這成為一種風氣了。」楊貓虎師傅說。
「抓斗大王」的碼頭技術革命
如果說解放初期身懷絕技的工人大都是學徒出身的老師傅或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中湧現的標兵勞模,那麼隨後產生的工人發明家,則是技校畢業或「上山下鄉」歸來的返城青年,因為時代原因他們耽誤了學習,卻在一線工作崗位上憑藉著靈性和韌勁,學習技術、運用技術並自覺主動地改造技術。其中的典型代表當屬包起帆。提起包起帆,很多人並不陌生,他在上海灘有個響噹噹的名號:「抓斗大王」。
他本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碼頭裝卸工,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麼不同,那就是更愛動腦筋,更有一股闖勁。20世紀70年代末,他因病調入上海南浦港務公司機修車間,專門負責修理碼頭上的起重機。同時他還報考了業餘工業大學讀書。當時,碼頭的木材裝卸仍要依靠工人下艙操作,即用鋼絲繩把木材綑紮後,再用吊機起吊。這種粗放的作業方式,險象環生、事故不斷。1981年,先後有3名年僅二十幾歲的裝卸工被木頭壓死,他們的年紀加起來還不到80歲。
這3名工友的不幸遇難深深觸動了包起帆:「我想如果通過抓斗去抓木材,就不需要人工了,那麼就沒有危險了。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一些同事,他們講我肯定不行。為什麼呢?原來碼頭的老師傅造過,造出來不能用;1976年單位工程師也搞過,可是也沒成功。甚至有的人講了:『你包起帆如果能把大船裡的木頭全部用抓斗抓出來的話,我情願從辦公室爬到大門口,這段路程也不短,公共汽車一站路。』」
工作中的包起帆
面對前人失敗的經歷和他人的嘲笑,包起帆並沒有放棄。在設計木材單索抓斗時,他意識到採用老的定點啟閉機構不行,由於閉合點不在一處,木材抓斗有可能抓一大捆,也有可能抓一小根。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包起帆晝思夜想著怎樣使抓斗在任意點上面都能打開和閉合。一天,他邊想問題邊擺弄著手裡的原子筆,按一下,筆芯伸出來了,再按一下,筆芯縮回去了。他突然受到啟發:抓斗不也是開一下關一下嗎?這個筆芯伸縮的原理能不能移植到抓斗的啟閉結構中去呢?於是他馬上把原子筆拆開來,原料並不多,一個撳輪、一個轉輪、一個彈簧。可是想來想去,卻琢磨不出道理。工人的絕活就是這樣,講穿了很容易,難就難在誰先想到,誰先弄懂。
包起帆趕到上海豐華原子筆廠去請教,沒想到一到大門口就吃了閉門羹。門衛說:「要買原子筆,門市部很多;要問技術,對不起,無可奉告。」包起帆想大概是沒開介紹信的關係吧,過了幾天他帶著介紹信到了技術部,講明請求,對方回答:廠長有規定,未經批准任何人不得外傳圖紙。
包起帆只好回來,先後請教了很多人,都沒講出什麼名堂來。他不甘心,第三次前往豐華廠,直接找到廠長,講明了來龍去脈。「那廠長蠻好的,叫技術科長讓我看了一下圖紙,我一瞄就全弄懂了。」
根據原子筆的伸縮機構原理,包起帆很快設計出了一種在任意點上都可以打開和閉合的木材抓斗。這個項目不僅榮獲國家發明獎,還獲得了美國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
經過幾年努力,包起帆研發了一系列木材抓斗,從3噸到25噸有十幾種,有單索的、雙索的、四索的,也有電動的,使木材裝卸全面實現了機械化。為此,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67倍,船期縮短了46%,特別是工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包起帆設計的抓斗
在上海港30多年的工作中,包起帆與同事共同完成了130 多項技術創新項目,在國內外獲獎無數。他也從一名普通的碼頭工人成長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退休後的包起帆仍然在物流領域進行創造發明,發揮餘熱。他的發明新項目「基於星地交互物流實時跟蹤裝置及系統」,在2015年第43屆日內瓦世界發明展上獲得了金獎。這一發明利用智慧型手機構築以跟蹤與監控貨櫃為目標的物聯網,可使貨主、代理、收貨人隨時了解物流狀況,目前已經在一些國家的港口得到了應用。
「孔發明」心系安全技術
「倒車,請注意」「左轉彎,請注意」……讓大卡車「說話」的也是一位工人發明家,他的名字叫孔利明,雅號「孔發明」。這項專利是他在1990年研製成功的,目前已經發展到第七代「通用轉向語音報警器」。
1968年,初中畢業的孔利明到上海崇明農場插隊。6年後回城,進入一家運輸公司。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寶鋼向全國招工,他前去報名,被招入汽車運輸部,成為一名充電工。
轉眼就到了炎熱的夏天,寶鋼運輸部400多臺進口車輛的空調恆溫器竟然全部發生故障。當時市面上沒有國產恆溫器,如果要更換配件只能靠進口,大概要等半年。一下子整個車隊處於半癱瘓狀態。就在這時,一名駕駛員想起孔利明會維修電器,於是拜託他試試。孔利明花了一個晚上研究,果真把配件修復了,第二天裝到車上,空調立馬恢復正常。
消息不脛而走。孔利明至今還記得那個改變他命運的下午:「我工作的充電房門口排起了長隊,像專家門診一樣,一百多號人手裡都拿著一個方盒子,都得讓我修。我說我是充電工,領導經常教導我們,不在其位,不得謀其政。我要是幫你們修了,我就違反廠紀廠規了。」
領導得知情況後,立馬到人力資源部,一天之內就拿來一張通知,任命孔利明為電器修理工。沒過幾天,領導又一次到人力資源部辦手續,並召集整個車間開會,宣布孔利明為運輸部維修作業區的大班長,有權指揮和調配人手。孔利明受到極大的鼓舞,帶領工友一個星期就把400多臺車輛的空調全部修完。
孔利明(左二)帶領同事們開展科技攻關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來寶鋼報到的那一天人力資源部部長講的一句話。他說:『來自全國各地的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你們來到寶鋼,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發令槍響起之後,誰跑得快,我就用誰。』這就是寶鋼的用人機制和辦事效率,那時候全中國還沒有哪家企業有這樣的魄力。」孔利明說。
寶鋼為孔利明提供了施展拳腳的天地,孔利明從此在發明創造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據不完全統計,孔利明從事汽車電器維修工作的30餘年中,共提出合理化建議263條,實施258條;完成科研項目14項;解決進口重型汽車的疑難雜症149個;獲技術秘密5項和先進操作法1項;共創造經濟效益5000餘萬元。
不僅如此,他還是全上海獲得國家個人職務發明專利最多的人。最高峰的時候,平均每個月就有一項發明專利誕生。在寶鋼,有專門的陳列室用來擺放他的這些榮譽與專利證書。
孔利明所在的寶鋼運輸部擔負著安全運輸鋼材的重任,所以孔利明發明的403項國家智慧財產權授權專利中,三分之一以上屬於安全類的技術。
「我非常重視安全技術,我感覺這是我們中國現在特別要抓緊和強調的重點。我做過一個實驗,給一個30安培的保險絲加載了80安培的電流,結果保險絲沒燒,線全燒起來了。保險絲根本起不到保險的作用,你說這能不發生電器火災嗎?有時候,馬路上好好的一輛車會自燃,為什麼?我們的熔斷器不到位,造成了短路。熔斷器的檢測儀,我們國家還沒有,所以我就自己設計做了一臺。把那些正規的和偽劣的保險絲混在一起,馬上就能檢測出來。」
「剪刀手」王軍「倒垃圾」也能出專利
王軍,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之一。與孔利明一樣,他原是寶鋼一名普通的輔助工,在生產一線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1985年,王軍高考失利,沒能考進大學,被分配到了寶鋼技校。「那是我脫胎換骨的兩年。在這兩年中,我們單周學理論,雙周學技能。鉗工的十八般武藝,一樣樣實踐過來。這對我來說是非常豐富的養分。」王軍回憶道。
畢業後,王軍分配到寶鋼熱軋廠2050熱軋精整線剪刃裝配班,這是個輔助工種,勞動強度大,還得經常加班加點處理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有人替王軍感到可惜:他學習成績這麼好,卻被分配到剪刃組,或許這輩子只能做一個普通工人了。
工人發明家王軍
但是在別人看來冷冰冰的剪刃裝置,在王軍眼裡卻有著鮮活的生命,提高剪切質量就能生產出更加優質的產品。王軍進入剪刃班後,以最短的時間從師傅那裡學到了所有應該掌握的知識。
剪刃對於精整工藝來說,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工具。剪切不同的厚度、不同的材質,對剪刃的重合量和間隙都有不同的要求,而更換剪刃的速度與更換之後的剪切效果,常常是組裝方和生產方的矛盾焦點。一次,作業線更換剪刃後,發現剪切後的鋼板端部出現輕微毛刺,組裝人員幾次調整剪刃間隙,效果仍然不好。正當大家束手無策之際,王軍來了,他走上導板臺,仔細觀察,隨即動手調試。沒多久再試著剪切,神了!剪出的鋼板端部平滑漂亮、完全合格。生產操作人員都蹺起了大拇指。組裝方信服卻又略帶迷惑:怎麼問題到了他手裡就這麼簡單?
如果說這次小試牛刀的成功得益於王軍平時愛琢磨肯動腦、技高一籌,那麼有一件事則讓他從此後更加自覺、更加執著地走上了創新的道路。
一天晚上,王軍正和女兒在家裡看電視,臨時接到加班通知,只好匆匆離家。等他夜裡回家後,發現女兒蜷在床上,既委屈又害怕。王軍心疼地想:加班是因為工作效率不高,所以才佔用勞動力。怎麼解放勞動力呢?只有通過優化改進技術,提高工作效率,這樣才能節省時間。換句話說,就是讓自己「下崗」,然後重新去上崗,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也能為企業創造更多效益。這就是他當時最質樸的想法。
秉持著這一信念,王軍的第一個創新成果「飛剪剪刃快速更換法」誕生了。以前更換一個剪刃,兩個人需要一個半小時,採用王軍的操作法後,一個人只用半個小時就行了。剪刃組裝的每個崗位由原來的四人變為一人,而且再也沒有出現過加班的情況。
20世紀90年代,下海經商的浪潮風起雲湧,王軍卻利用業餘時間在同濟大學讀了整整8年的夜大,取得了「機械設計製造與自動化」專業本科文憑。系統全面的學習讓他對技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創新靈感也不斷迸發。
在寶鋼流傳著一個王軍「倒垃圾居然倒出專利」的故事,說的是王軍的一項發明消除了熱軋吊裝工業垃圾箱存在的安全隱患。
王軍說起這項發明的初衷:「有次我看到我們的一名八級鉗工,歲數很大了,爬到3米多高的自卸車上面吊鋼絲繩掛鈎,我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這個老同志哪天眼花不注意,或者下雨天腳一滑,從高處摔下來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王軍立即運用所學到的機械專業知識,結合兩張式鉸鏈周轉箱的結構特點,對專用工具進行兩個方面的設置,把單繩吊卸設定為長短繩組合設置和短繩吊環的鉤式設置,實現了吊裝中的自動脫鉤,再也無需用人工進行脫鉤、掛鈎的危險性操作,達到了操作順序銜接流暢和安全平穩的目的。這項技術最後獲得了專利。
在熱軋生產線摸爬滾打20多年,王軍創造的技術革新成果達130項,獲得國家受理或授權專利的發明121項,年經濟效益超億元。
上海工人追求「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激情和熱情,是上海工人發明家們的獨特氣質。他們不僅通過創新解決了工藝或設備存在的缺陷,還創造出眾多實用性技術。他們用傲人的成績證明,工人不只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還可以成為生產線優化升級的引領者。他們也用親身經歷表明,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也能夠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甚至為社會創造奇蹟。
致敬勞動者,祝大家「五一」勞動節快樂!
(本文由「檔案春秋"&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故事》欄目聯合呈現)
雜誌編輯:王良鐳
新媒體編輯:秘 薇
排版:王冰倩
本刊稿件均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檔案春秋」微信號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聚焦城市記憶、留存城市發展、傳承城市歷史。我們架起檔案為民服務的橋梁,講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養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這裡是上海市檔案局(館)政務微信平臺。
原標題:《既是能工巧匠,也是「最強大腦」:工人發明家是怎樣煉成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