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健康的的人體體溫是相對不變的,正常體溫為37~38攝氏度,但有時我們的體溫也會出現變化,在深度睡眠的時候我們的體溫往往會下降,在遇到一些突然事件的時候我們的體溫也會變化,有時就是這些體溫的變化會出賣我們的一些小秘密。
健康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當體溫超過正常體溫的最高限度時稱為發熱,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發燒。傳統觀念認為正常體溫為37℃,但因為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現在認為正常體溫不能簡單以一個數字37℃來表示,讓我們來看看那些時候我們的體溫會出現變化。
1、吸菸會導致體溫升高
香菸頂端溫度可達90攝氏度,吸入「熱煙」會導致肺臟溫度升高,肺臟難以發揮幫身體散熱的作用,從而導致身體核心溫度升高。停止吸菸後,體溫會在20分鐘時間內回復正常。
2、撒謊時鼻子升溫
雖然撒謊不會使鼻子更長,但研究人員通過熱成像技術測試結果顯示,撒謊引起的焦慮會導致鼻子和眼睛周圍區域溫度升高。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匹諾曹效應」。
3、紅辣椒會升高體溫
研究人員發現,紅辣椒有助於降低食慾和增加熱量消耗,而當身體燃燒更多熱量的時候,體溫會暫時上升。在不經常吃辣椒的人群中,這種作用體現得更明顯。
4、體溫較低睡眠更香
體溫會影響睡眠質量。科學家發現,當皮膚溫度略微降低的時候,睡眠質量會更高。研究人員讓參試者穿上特殊「降溫服」,使其皮膚溫度降低1攝氏度左右。結果發現,參試者能夠順利進入深度睡眠階段,夜間不再像過去那樣多次醒來。在常失眠的老年參試者中,冷卻皮膚改善睡眠的效果最顯著。
5、老年人體溫相對較低
多項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大,正常體溫會略有下降。研究人員對133名養老院老人的體溫測量結果顯示,65~74歲人群的體溫低於普通人群平均體溫,75~84歲老人的體溫更低,85歲以上老人體溫最低。一些老人正常體溫甚至不到36.94攝氏度。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有些老年人體溫看似正常,其實可能在發燒。
6、體溫可確定死亡時間
死亡時間的推定是法醫科學與法醫實踐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死亡後10小時內,屍體溫度每小時下降1攝氏度,10小時之後改為每小時降低0.5攝氏度。大約24小時候後,屍溫與環境溫度相同。
7、兒童通過頭部散熱量較大
一項研究發現,一旦失去熱量,體溫就會降低,而身體各部位溫度降低的幅度基本一致。頭部散熱多少取決於頭髮是否濃密等多個因素。但由於兒童的頭部表面積在身體總體表面中所佔比例更大,因此孩子們通過頭部散熱量比成年人更多。
8、女性冬天更易手腳冰冷
當你置身寒冷環境時,為了更好地保護心臟、肺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血液會更多流向這些部位,因而會發生手腳冰冷。這種體溫變化在女性中表現更明顯,即:女人手腳變冷的速度比男人更快。
9、低燒對身體有一定好處
專家表示,體溫至少比正常體溫高出1攝氏度即為發燒。一旦發燒,大多數人都會很擔憂。事實上,發燒是人體抵抗疾病的一種重要的生理性防禦反應,發點低燒對身體有一定好處。當然如果幾天高燒不退,應儘快就醫。6個月以上的孩子,體溫超過39.4攝氏度,應看醫生。
10、降低體溫防器官受損
研究人員研發的一種技術可有目的地降低患者體溫,防止身體遭受長期損傷。在心臟病發作4小時之內實施這種「低體溫療法」可防止身體器官遭受進一步損傷。
體溫測量與正常波動
1、體溫測量
正常體溫根據測試部位的不同,體溫的正常值稍有差異。常用的體溫包括:口腔溫度、直腸溫度和腋窩溫度。
(1)口腔溫度
將體溫計放置在患者舌下,閉嘴約3分鐘後取出,正常範圍為36.3℃~37.2℃。
(2)直腸溫度
測量方法是將體溫計消毒後塗上潤滑油,然後插入肛門,三分鐘後取出,其正常值比口腔溫度約高0.3℃~0.5℃。
(3)腋窩溫度
因測量方便衛生,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測溫方法,其測量方法是將體溫計夾於腋窩,五分鐘後讀取數值,正常範圍為36.1℃~37℃,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
在測體溫時三種測量方法的正常值切記不要記混。
2、體溫的正常變動
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體溫在正常範圍內可有輕度變化,例如:下午較早晨體溫相對要高,但一般相差小於1℃;進餐後、勞動或劇烈運動後,體溫也可有輕度升高;突然進入高溫環境或情緒激動等因素也可使體溫略有升高;婦女在排卵期和妊娠期體溫稍高於正常。
不同的年齡階段也存在輕微的體溫差異,如小兒因代謝率高,體溫較成年人偏高;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其體溫也比青壯年稍低。
發熱
在人們的體內有專門負責管理體溫調節的部位(大腦皮質與丘腦下部),我們將其稱之為體溫調節中樞,它通過神經、體液等因素調節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波動於正常範圍之內,所以健康人的體溫就能保持相對恆定。
一些外來的或內生的物質均可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破壞產熱與散熱之間的動態平衡,機體就表現為發熱,醫學將這些能引起發熱的物質統稱為致熱原。當然,體溫調節中樞自身功能紊亂也可引起發熱。根據發熱程度的高低(口腔溫度),可以區分為:低熱:37.4℃~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由於機體的熱能主要來源於骨骼肌,在致熱原的作用下,骨骼肌收縮特別強烈,所以在體溫升高前患者往往有怕冷、寒戰,繼之高熱。發熱本身不是一種病,它只是某種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在對發熱採取對症治療時,不要忘記根據發熱的病因,做進一步處理,必要時上醫院就診治療。
體溫調節方式
行為性
行為性體溫調節即動物通過其行為使體溫不致過高或過低的調節過程。如低等動物蜥蜴從陰涼處至陽光下來回爬動以儘量減小體溫變動的幅度。
人在嚴寒中原地踏步、跑動以取暖,均屬此種調節。人類能根據環境溫度不同而增減衣著,創設人工氣候環境以祛暑禦寒,則可視為更複雜的行為調節。
自主性
自主性體溫調節即動物通過調節其產熱和散熱的生理活動,如寒顫、發汗、血管舒縮等,以保持體溫相對恆定的調節過程。
不同人群人體體溫有差別
人的正常體溫為36℃~37℃(腋窩)。恆定的體溫讓我們能夠在不同溫度的環境下生存,但不同人群的體溫略有差異。兒童體溫略高,嬰兒和老人體溫較低。特別是早產兒,由於體溫調節機制發育還不完善,體溫易受環境影響。女性的平均體溫比男性高約0.3℃,還會隨月經周期而發生變動。正常女性的基礎體溫以排卵日為分界點,呈現前低後高的狀態,也就是「雙相體溫」。
中醫從陽氣的角度來闡述體溫:陽氣是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陽氣足則人體各項功能狀態飽滿,陽氣虛則功能狀態低下。陽氣不足的人體溫會偏低一點。陽氣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也就是常說的天人相應,比如冬天就要講究潛藏陽氣,否則來年容易生病。
手測體溫最佳處是腹部
體溫出現變化時,人們習慣用手摸摸額頭,看自己是不是在發燒,但其實,腹部才是手感測體溫最佳的位置。中醫認為,腹部是「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用手一摸,如果腹部冰涼,就說明臍下的血液循環不太好。
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保持健康的狀態,不妨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1、室溫維持在20℃。廣西巴馬的年平均氣溫是20℃左右,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崇的長壽之鄉。而最佳睡眠室溫也是20℃左右,24℃以上則睡眠變淺,翻身、蹬被子的次數增多,室溫降到18℃以下時,人不容易進入深度睡眠。
2、洗個熱水澡。有研究發現,在35℃~40℃熱水的浴缸中泡澡,能促進血液循環,使毛孔張開、神經放鬆,有助清潔皮膚、增強新陳代謝、消除疲勞。
3、經常快步走。人體的「產熱大戶」是肌肉,而下肢的肌肉很豐富,經常快步走能鍛鍊下肢肌肉,升高基礎體溫,使身體充滿活力。建議每天適當步行,穿合腳的鞋子及透氣性好的衣物。
結語:一個正常的體溫對於我們而言是舒適的,但是我們身體的溫度變化對我們身體健康有一定警示作用,像感冒這樣的疾病最初的檢測方式就是靠體溫,有時我們可以通過別人身體局部溫度的變化知道對方是否撒謊或者對方此時的心情與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