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CT
《釜山行》給韓國喪屍電影打開的大門,又被《釜山行2》關上了。
而在《釜山行2》之前上映的另一部韓國喪屍電影《#活著》,雖然票房逆市而上,但口碑卻不盡如人意。
《活著》可以說是一部「宅家版」《釜山行》。
與《釜山行》的列車難題不同,《活著》全片內容就是「人在家中坐,喪屍四處來」。
因為電影的格局有些小,形式大於內核,所以評分並不高,但不失為一部很有創意的密室喪屍片。
01 無網絡不溝通
劉亞仁飾演的吳俊宇是一個遊戲宅男,也是一個電子產品達人。
超大的電腦屏幕,各式的航拍飛機,各樣的無線藍牙耳機……這是多少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標配。
很多時候,我們要用起這些電子產品,你就要有網絡。
然而,現在有多少人能想像,我們生活在一個無網絡的環境?答案不言而喻,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網絡搭建起來的地球村。沒有網絡,那和與世隔絕沒什麼分別。
很多時候,我們想跟世界交流,首先要跟電子產品打交道,你還得保證這些電子產品能夠連接上網絡。
吳俊宇作為一名精通遊戲航拍等各種電子產品的宅男,在面對喪屍圍樓而導致斷水斷電的情況,他首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上網求救,然後是打電話。
電影中也出現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吳俊宇尋找網絡以求得和外界聯繫的場景。
翻出欄杆拿著自拍杆艱難地伸向高空;使用航拍飛機把手機帶到空中尋找網絡;突然想到有線耳機可以接聽頻率電臺卻發現家中都是無線藍牙耳機。
現代人的生活,沒有了網路,就像暴雨天氣在海上失去方向的帆船,隨時會被孤獨失落無助這朵巨浪掀翻。
網絡和發達的電子產品在帶給我們便捷生活的同時,是否也意味著我們也喪失了一些東西?
例如直接和外界交流的能力?也順便淘汰了一些人?例如跟不上科技變革速度不會使用電子產品的老人?這或許是電影想向我們傳達的一種思考。
日本電影《生存家族》其實探討過這個問題,人沒有了電沒有了網絡都可以活下去,這只是一個習慣問題。
太過於依賴便捷的生活環境,那麼當這狀態被破壞的時候,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科技的發展無可厚非為現代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不要因此被改變什麼。
假設真的有吳俊宇這個人,他會不會在他的家人被喪屍咬死的時候,後悔沒花多點時間從他的網絡世界上抽離出來多陪陪他的家人?
02 各掃門前雪
《活著》沒有像《釜山行》那樣的大場面,只在一個小區內就把故事講完了。
說到小區,那就要講講鄰裡關係了。
吳俊宇居住的是怎樣一個小區呢?可以說不知名病毒迅速傳染之後,大家都只顧著自己逃生了吧?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災難當前,自保是最為重要的,所以當鄰居向吳俊宇求救的時候,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了,因為他根本不認識這個求救的男人,也因為目前的狀況很危險。
一場小區甚至的全國的災難,更多情況下吳俊宇的個人自救行為。
現代人的生活就是,住在你家隔壁的鄰居在街上碰到都不認識,更何談敦鄰睦裡。這個社會和其冷漠啊?
同時,人性又何其複雜?當吳俊宇終於遇到一個志同道合的鄰居——由樸信惠飾演的金多彬時,他們又被壞心鄰居抓去餵喪屍老婆。
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不簡單,但摧毀這份信任何其簡單。
不否認這個社會還是有善良的人,但是人性是複雜多變的,尤其是存在私心的人,所以還是那句老話說的對: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無。
03 男神的演技
如果說給《活著》打六分,那麼四分絕對是給劉亞仁。作為韓國新生代忠武路男演員,劉亞仁的演技實在太可了!
假設《活著》沒有請來劉亞仁壓場子,而是請來另一個演技平平的男演員,那這部電影估計就更加涼涼了。
飾演一個熟悉電子產品的遊戲宅男,劉亞仁完全演出了這個角色單純憨厚又帶著絲傻氣的一面。
作為一部在小空間內講故事的電影,劉亞仁大多數時候處於獨角戲狀態,但他完美演繹出由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各種情緒起伏。
發生喪屍事件時候的茫然、決定聽爸媽話好好活下來的堅定、打算與這個世界決絕的絕望以及見到女主時候的傻憨憨……幾乎每個表情動作細節都到位得讓人感同身受。
劉亞仁演繹的那場知道爸媽遭遇不測之後瘋狂地砸東西以及絕望後上吊自殺的那兩場戲,著實考驗演員的爆發力和情緒調度能力,劉亞仁顯然掌握的不錯。
雖然電影前半場幾乎是劉亞仁的獨角戲,但看起來一點也不悶。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劉亞仁的演技,撐起了整部電影。
04 有趣的小細節
基本上所有跟喪屍相關的電影,展現的基本就是《釜山行》那種震撼的大場景,各種戶外大逃殺。
《活著》卻反其道而行,把故事搬到了兩棟樓之間,做成一個小空間的喪屍電影。
雖然故事沒有講好,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場景和設定讓人挺驚喜。
電影開頭基本就開門見山,開片沒多久就是一場小區大逃殺,以吳俊宇的視角展示這一切。
在各種驚心動魄的人屍追逐當中,一對母女的安靜相遇好像使得事情出現了轉機,然而這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平靜,變異的女兒突然咬向相擁的母親,場面再次變得激烈混亂。
導演這場精心設計的調度顯得別出心裁,動靜結合的場景,讓人出人意料。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那幅掛在吳俊宇家裡客廳寫著「平和平康安寧」的書法。
每當看到茫然暴躁被喪屍攻擊的吳俊宇,再看貌似不經意間帶到這副書法的鏡頭,一股諷刺感油然而生。不用一字一句,就擺上一幅用來對比現狀的書法,感覺就出來了。
在大部分的影視劇裡面,喪屍的設定一般都是喪失人性,只知道吃人飲血。
為了增加劇情的起伏和人物的波折,《活著》創新了一個設定:喪屍會保留屍變之前的職業習慣。
所以,我們看到了會爬牆的喪屍消防員,會開門的喪屍管理員……消防喪屍大叔那場戲簡直是集緊張刺激搞笑為一體!這有趣的設定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又豐富了角色形象。
此外,在吳俊餘和金多彬計劃衝上8樓的那一場戲中,兩人雖然主角光環過大,但主觀視角呈現的打怪方式,讓人猶如身臨其境打真人吃雞一般,刺激十足。
把《活著》當作一部商業爆米花電影來看,裡面種種的打怪模式還是稱得上合格的。
不可否認《活著》的整體製作存在很多漏洞:人物扁平化、劇情設計不合理、主角光環過於強大......
但這些理由,不足以掩蓋它的優點以及電影製作團隊的用心。
《活著》可能沒那麼好,但也沒那麼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