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7月10日電(記者楊穩璽)或是疫情當前毫無畏懼英勇逆行,或是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點滴善行,或是面對人生坎坷迎難而上……他們,和你我一樣普通,好似璀璨蒼穹中的繁星;但關鍵時刻的燦爛綻放,持之以恆的點滴微光,讓繁星中的平凡一員也別樣絢爛,成為夏日夜空中最明亮的星。10日,「中國網事·感動2020」二季度網絡感動人物評選結果揭曉。
關鍵時刻綻放絢爛光芒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綻放光芒的剎那。在疫情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平凡普通人,也能書寫別樣感人故事。「95後」護士於鑫慧在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最緊張的時候,上演了一場「千裡走單騎」。她獨自一人從南通出發,坐火車、搭計程車、「蹭」救援物資車,輾轉2天3夜到達武漢武昌區瑞安隔離點醫療組,在55天的志願服務中,她共護理120多名患者康復出院。
於鑫慧長途跋涉,張玉欣短途奔波。疫情期間,為了滿足小區居民多樣化用藥需求,身為「志願關愛行動」藥品採購志願者的張玉欣每天從早跑到晚,一家家藥店去詢問,經常飯都來不及吃,天黑了還在挨家挨戶送藥。「有時一天要買五六十種藥品,排隊就得花好幾個小時。」
17年前抗擊非典,劉芳作為部隊醫院護士奔赴一線;今年作為轉業基層幹部,她依然在疫情中挺身而出。疫情期間劉芳先後參與籌建和管理3個隔離點,當「臨時媽媽」「義務教師」,做「知心姐姐」「大管家」,把隔離酒店的密接者當作「家人」,用耐心、愛心和專業特長溫暖每一位密接者。
春節過後的塞北,滴水成冰,平均溫度零下25攝氏度,夜裡最低可達零下37攝氏度。河北省張家口市公安局塞北分局交巡警大隊大隊長於維平和戰友們就這樣在凜冽寒風中,守了28天。8人分成4組,24小時不間斷上崗,共檢查車輛13676輛、人員兩萬五千餘人。是什麼讓他們無視嚴寒?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於維平說:「這是塞北管理區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守住這裡,才能保護好轄區人民的生命安全。」
涓滴細流匯成江河湖海
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在一輩子都做好事。涓滴細流日夜不息匯成江河湖海,細微善行持之以恆聚為人間大愛。「讓孩子們的冬天,暖一點。」這個樸素心願,讓韓翠菊在整整15年裡,用一雙巧手織出1500多件「愛心毛衣」,送往四川、湖南、吉林、新疆等地多個貧困地區。「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織毛衣。」「生病掛鹽水吊針紮腳上,騰出手來織毛衣。」「去國外旅行,別人看風景,她在海邊織起毛衣。」……身邊人如是說,將她稱作「毛衣奶奶」。
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這一待就是45年。她一步步深入雲南最貧困、最需要幫助的地區,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無私奉獻。她不僅用自己的工資資助貧困學生,還創建了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讓上千名貧困女孩走出大山。她一生無兒無女無財產,把大半生奉獻給了雲嶺大地。
疫情期間,網絡教學達不到理想效果怎麼辦?當其他人還在抱怨時,58歲的鄉村教師王金良做出了一個決定:徒步送學。2月28日以來,他白天給學生上網課,下午出門去收作業,批改後第二天一早再去送作業。他每天背著約10斤重的書包,在鄉村路上步行15公裡去35名學生家中收發、輔導作業;一天2趟,每趟2小時,途經8個自然村,風雨無阻。
迎難而上方顯英雄本色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面對病魔,網名為「FaceLive飛逸」的「漸凍人主播」黃志銘詮釋了自強不息的含義。他製作輕鬆風趣的音頻節目進行粵語教學、弘揚嶺南文化,在直播中為年輕人答疑解惑鼓勵其昂揚向上,成立廣州市荔灣區眾援力罕見病關愛中心幫助他人……「漸凍」是他無法選擇的命運,「飛逸」是他一直堅持的人生。
百善孝為先。當得知母親急需肝移植來挽救生命時,上海民警李晨辰沒有絲毫猶豫,得知配型成功後第一時間決定「捐肝救母」。在捐出60%的肝臟後,他說:「如果移植大半個肝臟能夠救回媽媽,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
面對村子「先天不足」,駐村幹部劉海川個人貸款11萬元,無償借給困難村民發展大棚;又變身「宣傳員」「銷售員」,把草莓銷售信息製作成精美海報進行網絡推廣;還自駕進行線下「無接觸」配送,44天裡自駕行駛6414公裡,相當於繞成都三環126圈。草莓產業讓四川省建檔立卡貧困村石巖寺村成了全鎮產業強村,劉海川也得到了「草莓書記」的美譽。
夏日繁星,閃耀感動。而這星空中最絢爛的,是普通人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無私奉獻、迎難而上迸發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