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題主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讀了那個「一戰小故事」吧。據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一位飛行員坐在飛機上,餘光瞥到自己旁邊有個小東西,他本以為是一隻飛蟲,於是用手一抓,竟然發現是一顆子彈。這個故事我是在中學時代的課外讀物上讀到的,用來描述速度與相對速度的關係。
若是從幫助中學生理解物理概念的角度,這是個蠻好的故事,有時代背景,又有離奇、不可思議的情節,同時給出了相對合理的解釋。但如果細細追究起來,我卻傾向於認為這只是個謠言。原因有以下幾個:
1. 子彈射出後,不僅有平動速度,還有轉動速度。即便相對平動速度為零,轉動速度可不會為零。因此高速轉動的子彈會讓飛行員手掌受傷。
2. 子彈是如何追上飛機的?按說子彈追上飛機,說明子彈的速度比飛機快,那麼兩者速度是如何保持相對靜止的呢?
3. 子彈出射後,一直受到重力和空氣阻力的作用,不可能保持直線飛行。除非飛機刻意飛出了和子彈一樣的航線,否則怎麼可能兩者保持相對靜止呢?
因此我認為,耳熟能詳的那個所謂的「一戰飛行員抓子彈」的故事僅僅是個故事,或許有其原型,但一定沒有我們讀到的這麼順利和離奇。
至於題主問到的,拋開一切不利條件,在理想情況下,子彈速度和飛機速度就是保持一致,那麼乘客是有可能抓住子彈的。但要面對的恐怕是手貿然伸出後被高速氣流傷害以及子彈高速旋轉的傷害。總之,若是考慮現實條件,絕無可能;將條件簡化、追求理想情況,也只是有理論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