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經是九月份了,雖然夏天即將過去,但不少地區仍然要面對蚊蟲的叮咬,在我國,越往南邊天氣越熱,相對應的蚊子也越多,一般情況下,蚊子只有在溫度超過10℃以上才會開始繁殖,而當我們被叮咬的時候,就是雌蚊子為了提供下一代的營養而吸血,那你能夠想像同時被100隻蚊子叮咬的感覺嗎?
極地考察經歷被100隻蚊子同時叮咬,那為何北極圈這麼寒冷,蚊子還能夠泛濫成災呢?可能很多人覺得北極圈的生存條件惡劣,並不是適合蚊子的生存與繁殖,可你不知道的是,北極圈最寒冷的地方,已經成為蚊子肆虐的地區之一。
很難想像喜歡悶熱潮溼的蚊蟲,卻能夠在寒冷的北極圈成為最兇猛的食肉動物,除了寒冷,北極圈算得上是一個適合蚊蟲生存的地方,由於北極圈的地勢平坦,存在著大量的死水,而恰好是這些積累了動植物殘骸的死水,成為了蚊蟲的幼蟲最好的養分!
由於北極圈也有季節性的氣溫變化,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便是北極圈內的夏季,而這個時候的北極圈平均的氣溫差不多是-8℃,但是緯度越低溫度相對就越高(一般認為北極圈是在北緯66°34'以北),而在今年六月份,北極圈的夏季溫度更是出現了38℃的歷史高溫,可見北極圈的溫度並不總是極寒的,而蚊子的生存能力也超乎我們的想像!
相信我們在生活中都有看到過花蚊子(白紋伊蚊),這種蚊子從「南亞」進口而來,隨著生活區域的擴大,花蚊子的抗寒能力一直在不斷地變強!都知道蚊子的繁殖能力非常的強,這也與他們的生命周期有關,雌蚊子能夠根據生存繁殖條件的變化生存3-100天,在這個期間,雌蚊子能夠產卵2-8次,上千顆的蚊蟲卵,最快僅需要七天就能夠孵化出幼蚊,可見蚊子的繁殖能力有多麼的驚人!
物種適應環境的變化能力是非常的強的,蚊子也在不斷地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產生了更多基因突變的機會,隨著蚊蟲的抗寒能力不斷地增強,因此他們能夠在寒冷的北極圈生產下來,每當六七月的時候,當夏日的陽光開始溫暖北極圈大陸,蘊藏在北極圈內的蚊子就開始活躍了。
隨著全球變暖趨勢不斷的加劇,北極圈內的蚊子也開始泛濫成災,根據數據顯示,如果北極氣溫上升2℃,幼蚊生存到成年的可能性則增加53%,要知道蚊子在幼蟲階段是最容易被捕食者吃掉的。
而隨著全球變暖趨勢的加劇,北極的氣溫升高,蚊子縮短了成長的時間,食物量也會增多,因此蚊子成長的時間就縮短了,大大降低被吃掉的概率,原本蚊子在北極的存活率受到溫度的影響,還能夠控制的住,但這些年北極圈的變暖速度是其它地區的兩倍,這意味著蚊子開始在北極圈內泛濫成災!
如果有關注這方面的朋友都知道,之前《國家地理》有報導過一位研究人員觀察蚊子時,被100多隻蚊子同時叮咬,被100隻蚊子咬是感覺?北極圈那麼冷,蚊子為何還能泛濫成災?要知道,能夠在寒冷的北極生活的動物並不多,因此蚊子的食物來源並不會太充足,因此,當它們遇到獵物的時候,就會緊咬著不放,最遭殃的就是馴鹿了。
當馴鹿受到成群結隊的蚊子攻擊的時候,只能夠跑到冰雪地區或者多風的山脊上躲避,為了躲避蚊子的攻擊馴鹿,減少了進食的時間,原本在寒冷的地區馴鹿能夠使用的食物就不多,因此這些年來馴鹿的種群數量一直在不斷地下降,可以說蚊子正在破壞著北極圈內的生態平衡,很多人就會有疑惑,為什麼蚊子對北極圈的動物有這麼多惡劣的影響,為什麼不人為的控制呢?
我們都知道,蚊子是能夠傳播疾病的,但幸運的是北極蚊子據說與熱帶蚊子不同,這裡的蚊子不攜帶人類疾病,但同時被100隻蚊子叮咬是什麼感覺呢?我想應該沒有人吃得消吧,在古代的時候有一種刑罰叫做「蚊刑」,將犯人的衣服脫下之後,綁在樹林裡的水池邊上,一個晚上的時間犯人就足以被吸乾了血,那是因為蚊子在叮咬的時候會釋放蟻酸防止血液凝固,而這種酸性物質是有毒的!可想而知北極圈內的動物要經歷了什麼!
蚊子雖然很討厭,但它也是食物鏈上重要的一環,就拿北極圈來說,蚊子能夠為植物授粉,為鳥類和其他昆蟲提供食物,蚊子的幼蟲更是水裡不能缺少的食物鏈頂端生物,作為北極生物圈食物鏈重要的一環,即使我們有能夠滅絕蚊子的方式,我們也不會採取相應的措施,因為這樣做的後果只能帶來更大的危機,因此這也是蚊子為何還能在北極圈泛濫成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