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百萬年前的海洋裡,鯨魚的長度只有三到四米,體積相當於現在的一頭白鯨,它們靠著過濾浮遊生物生存,儘管它們顯得如此與世無爭,但是深淵之下一頭巨齒鯊,仍然是它最大的威脅,在超過一千萬年的時間裡,巨齒鯊一直都是頂級海洋獵食者,他的一顆牙齒與一個人的手掌差不多,根據其牙齒的大小,推算出此種鯊魚平均長度為14米,體重超過40噸,幾乎是現代藍鯨的四分之三,張開大口的嘴直徑可達2到3米,能輕鬆吞下一個成年人,當時巨齒鯊的身影遍及荷蘭到紐西蘭,但是到更新世之後,海洋生物的組成中,已經看不到巨齒鯊的存在,反而是鯨魚存活到了現在,這是為什麼呢?
在新生代初期激烈的板塊運動使北美洲和亞洲山脈隆起,地底深層礦物質被帶到地表,隨後由雨水帶到海洋,提高了海洋附近生態系統的生產力,隨著藻類植物的生長,巨齒鯊的食物類別也增加,由於鯨魚等哺乳動物的脂肪含量都很高,這對於巨齒鯊來說,無異於高熱量的補品,這一時期的所有海洋生物體積都呈增大的趨勢,在大約兩千萬年的時間裡,巨齒鯊科體積至少增加了一倍,在巴拿馬發現的新型鯊魚椎骨化石上,記錄了這一時期的巨齒鯊科生長的變化,椎骨化石上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紋路,經過分析之後發現,巨齒鯊在25歲成年,成年之後,年輪的距離增大到之前的兩倍,這表明巨齒鯊成年之後的生長速度是之前的兩倍,這樣的生長速度與它捕食鯨類有直接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在體積上逐漸取得優勢,加上為狩獵而不斷進化的牙齒結構,使它們成為海洋中最頂端的存在。
但巨齒鯊在260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就消失了,有專家推測與更新世的冰期有關,寒冷的氣候使鯨魚往溫暖水域遷移,在食物減少與氣溫降低的影響之下,巨齒鯊最後走向了滅亡,對於此說法,2016年,威爾斯斯旺西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凱特琳娜·皮米恩託,做了實驗,它用氣候預測模型重建了更新世溫度變化,它發現巨齒鯊儘管生活在12到27攝氏度的水域,但他的化石仍在1度的地方發現,因此氣溫對巨齒鯊的影響,不足以導致滅絕。
事實上巨齒鯊的消失,似乎與兩個重要的大變化同時發生,首先是巨齒鯊新的競爭者梅爾維爾鯨出現6:39,與同時期的其他鯨魚不同,梅爾維爾鯨擁有強大的雙顎和牙齒,它們同樣以其他哺乳動物為食,其次興起的還有另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大白鯊,比起梅爾維爾鯨,大白鯊與巨齒鯊的競爭更為激烈,儘管在體型上大白鯊沒有優勢,但們足夠靈活,由於這些大型肉食魚類的興起,鯨魚的數量逐漸減少,到上新世紀末期,鯨魚的種類從60種減少到約40種,而這些鯨魚多為過濾性動物,以磷蝦和其他浮遊生物為食,而從300萬年前開始,南北美洲逐漸隔斷了太平洋與大西洋,海洋洋流發生改變,磷蝦和硅藻類減少,多樣化的鯨品種減少,巨齒鯊找不到足夠的食物,漸漸滅絕了,,那個時候的人類已經處於直立人階段 ,不過遺憾的是,在與巨齒鯊交界的短暫的50萬年裡,我們的生產力不足以達到出海的水平,因此未能見識到巨齒鯊最後的風採。
在巨齒鯊滅亡的初期,鯨魚的現狀也極為瀕危,但是隨著大型肉食性魚類的消失,極少有能夠在體積上與之抗衡的對手,鯨魚在種群數量極少的情況下開始發展,而在更新世期間,適應寒冷的水藻類開始爆發,這個嶄新的環境加上沒有大型捕食者,鯨魚的體積增加到上新世鯨魚的兩倍,成為海洋中最大的動物,儘管在種群數量上沒有恢復,但是靠著巨大的體積,已經能在海洋中有了一席立足之地,並成功繁衍至今。
在這場深淵巨獸的角逐當中,一直處於劣勢的鯨魚成為了贏家,它們巨大的體積依靠著最小的海洋生物支撐,這是它們能存活的關鍵,歷史上大型肉食性動物的結局,都以滅亡告終,就是由於自身體積的增大,過於依賴於其他同等大小,或者較為小型的動物,當環境發生變化後,每一種生物都會受到影響,只不過越小的生物能夠在越短的時間內恢復,這給了依靠者巨大的食物保障,而鯨魚發展到現在,也一直是以浮遊生物為食,這樣的方式,在應對以後的環境變化,也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