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到底是不是另一個空間鏡像?為何在地球上很難找到原型?
在沙漠中迷失的人,經常會發現在遙遠的前方就有水或者是綠洲,可是忽然一陣大風之後,通通就消失不見,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幻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海市蜃樓」。
早在宋朝的時候,就有關於「海市蜃樓」的介紹,在《夢溪筆談》中曾經記載:「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睹」。還有在《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甚至還有南宋遺民林景熙的《蜃說》,全文一百多字,是描寫海市蜃樓最好的一篇散文之一。
海市蜃樓常出現於神泉港西南海面,時間多在春夏之交,天降大雨前夕。"海市蜃樓"的出現次次有異,有古代的臺榭、亭閣,有現代的高樓大廈,還曾出現過日本侵華的戰爭場面。同一次蜃景也變幻莫測,景象萬千:時而勇士披堅執稅,萬臺奔騰,時而曲苑、酒旗,仕女嬉遊,或隱或現,若遠若近,蔚為壯觀。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現,從下午一時至六時四十五分才消逝,是有史以來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當地漁民總結為觀察氣候經驗,有"景遠候風,景近候雨"之說。
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駱駝隊在炎氣燻人的沙漠中躊躇前進。酷暑和乾燥的天氣使得旅行者疲乏不堪,皮袋中的水已經喝完了,嘴唇乾得發裂,這時他們多麼想能喝到一口清涼的水啊!突然,在遙遠的前方沙漠間,出現了一個湖,湖的兩岸高聳著宮殿和寺院,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希望和清涼的預感,於是快速朝前奔去。走過一個沙丘又一個沙丘,但湖泊、宮殿和寺院仍在遙遠的地方,忽暗忽亮,忽隱忽現。過了一會兒,突然湖水、宮殿、寺院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海市蜃樓」呢?科學給出的解釋是,海市蜃樓是一種光學現象。沙質或石質地表熱空氣上升,使得光線發生折射作用,於是就產生了海市蜃樓。很多人就會問了,為什麼海市蜃樓在地球上找不到原型呢?很多人都說海市蜃樓是其他空間的鏡像,因為已知的地球上並沒有發現和海市蜃樓一樣的場景,其實這樣的說法都是誤解,根本不會找不到原場景一說。
曾經在山東的威海,就出現了海市蜃樓的現象,顯現了威海的地標建築中信大廈,還有就是威海標誌的幸福門,如果實在是找不到原型的話,多半是因為海市蜃樓的場景太過於模糊,所無法分辨具體的情況。不過,還是很多人始終相信所謂的海市蜃樓就是平行空間。對此,網友們,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