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力學家:從城市通風和建築物布局的角度看霧霾問題

2021-01-10 澎湃新聞

11月下旬,一條「1500萬人煽風除霧霾」申請專利的圖片在微信群等社交媒體刷屏。根據其說明書,這項發明的具體內容是,在受霧霾影響的地區,可以用人工按指定的方向,在同一時間內共同「造風」扇走霧霾。

網傳圖片

儘管這個思路「腦洞太大」,但是驅霾「靠風」的邏輯卻不無道理。實際上,媒體也發表過「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的報導。利用「通風廊道」發揮風力作用輔助霧霾擴散的思路也早已是流體力學家們一項嚴肅的研究課題了。

2014年即有媒體報導稱「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緩解熱島效應」。 新京報製圖

近日,在第五屆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學術研討會)上,一篇關於霧霾擴散計算的論文引起了關注。報告內容基於之前發表在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的論文和後續的工作進展。這項研究的關注點也是城市建築物布局和城市通風。此研究表明,城市建築物的布局對城市通風有重要影響,高大建築物或密集建築群對風流動的遮擋會導致空氣汙染物在建築物環境中停留時間的改變;建築物與風向的位置關係又決定了空氣汙染物在建築環境中的擴散方向和擴散範圍。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張宇,其專業背景是流體力學,師從著名的流體力學專家、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周力行教授。張宇在博士期間的研究課題就是煤粉燃燒中汙染物的形成,從那時開始,他關於空氣汙染的研究已經持續近20年了。2015年,張宇得到了清華大學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的資助繼續這方面的研究,作為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的一份子參與環境方面的研究,將空氣品質與醫院呼吸科門診量做統計比對,這也體現了空氣汙染研究的交叉學科的特點。

「直到今天,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物仍然是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汙染物排放沒有得到完全的控制。擴散到城市的汙染物和城市自身產生的汙染物,有可能因為城市通風原因造成長時間停留,對公共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雖然研究做了很多,但在城市規劃、建築物布局的時候,城市通風問題還是應該得到更大的關注。」 11月20日,張宇接受專訪時,強調他希望研究的結果能夠影響未來的城市規劃和建築物布局,並為建立相關標準提供科學的依據。

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張宇

澎湃新聞:

請問您這項研究更多的是希望解決實際問題,還是更多是一個科學層面的問題?

張宇:

希望解決實際問題。從科學層面上,空氣汙染物在建築環境中的擴散設計到湍流、風結構相互作用,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細節都清楚。而從實際情況出發,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就可以對未來的建築物布局、城市規劃做一個科學的分析,所以這項研究更多的是面向實際的。

澎湃新聞:

國際上對這個方向的研究概況如何?

張宇:

國際上,對城市通風問題的研究是非常重視的,環境風洞和計算流體力學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在2003年爆發SARS之後,城市通風問題一度成為熱點,有大量的科研報導,香港還專門成立了委員會調查高密度建築物的通風問題。雖然研究做了很多,但在城市規劃、建築物布局的時候,城市通風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清華大學主要是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在從事相關的研究。

澎湃新聞:

您具體是如何模擬風向、建築物布局等對霧霾擴散的作用的?可以再簡單介紹一下嗎?這種模擬方式有哪些優勢和局限性呢?

張宇:

應用計算流體力學方法,方法本身是成熟的,霧霾模型是我在澳大利亞工作期間,與國際著名風工程專家、雪梨大學的Kenny Kwok教授一起提出的,文章發表在著名的環境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這有可能是首次用計算流體力學的方法模擬霧霾在建築物附近的擴散。風速擴線、湍流強度分布以及地面粗糙度的模擬是根據國際標準進行的。這種方法的優勢,和所有計算流體力學的優勢一樣,能夠以極小的代價模擬接近真實的流動情況。如果要進行同樣的風洞實驗,費用是昂貴的。當然,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由於模型的各種假設,模擬結果不是百分之百可信的,所以還是需要至少有一定實驗數據的支持。非常幸運,我們擁有寶貴的風洞實驗數據,是合肥工業大學的劉小平教授在香港工作期間完成的。那時,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在城市通風方面有很強的合作,關注點就是SARS過後疾病傳播規律和城市通風的關係。現在雪梨大學的Kenny Kwok教授和Jianlei Niu教授共同進行了這項研究。

當空氣汙染物從模型的第三層釋放,在建築物的迎風面和背風面擴散規律完全不同,這是由風與建築物相互作用造成的。

澎湃新聞:

是否可以理解為,您的模擬是在一個小尺度上的,那麼它可以推廣嗎?比如在北京的大尺度的條件下,有人認為熱島效應遠遠大於風力的影響。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張宇:

可以推廣,計算資源足夠的情況下,是可以模擬真實尺寸、真實環境的。熱島效應,據我所知是由於城市局部熱堆積,比如空調、工業發熱、熱水管道等形成的城市溫升,與風驅散空氣汙染物不是一個概念。風本身就是大氣環流在近地面的現象。如果考慮大空間和大時間尺度,空氣一直是在循環流動的,霧霾也跟隨這種流動,時急時緩,而對我們產生影響的卻不是這個時間和空間尺度的問題。最直觀的感覺,在北京今天是霧霾天,明天一陣風就藍天白雲了,後天風停了霧霾可能又回來了,這種尺度的變化對我們影響才最大。我們通過合理的建築物布局,減少城市風阻,可以讓出現風天氣的時候帶來更多的「好空氣」、帶走更多的「壞空氣」,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

澎湃新聞:

您在演講中提到了香港SARS期間,高層的居民更容易被病毒感染,請問這個事實對你對北京的霧霾擴散情況的模擬,兩者之間的聯繫是什麼?我的意思是霧霾和病毒雖然相似,但似乎還是很不一樣的。

張宇:

空氣汙染,可以是看得見的霧霾也可以是看不見的病菌,從流動上來講都是跟隨空氣流動,模擬上並沒有大的區別。香港SARS期間病菌局部擴散的規律,是由於香港居民樓的布局造成的,包括它特殊的,對於樓房天井的設計要求,在我的講演中也可以理解在這種布局下風與結構相互作用在更多的地方是驅散空氣向上流動的,也就是可能帶著病菌向上遷移。

澎湃新聞:

您對於這項研究對霧霾治理的政策方面的影響有哪些期待呢?

張宇:

中國的城市化遠遠沒有結束,高人口密度的城市會繼續出現,這勢必造成高樓林立。而且,由於經濟、教育等各種因素,人口在城市中也會密集而不是均勻分布。在這種情況下,建築物布局和城市規劃應該與當地的自然條件,包括風場有一個比較好的契合,在安置合理人口數量的同時,保證城市通風,甚至可以通過合理的布局加強城市的局部通風。

當有汙染物、傳染性病菌,或者強過敏原出現的時候,良好的城市通風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這些自然或人為的空氣汙染對居民健康的不利影響,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當必須建立高樓樓群的時候,樓群的地理位置、樓的高度、樓與樓之間的間距,開窗的相對角度都可以針對城市通風制定一些標準,有利於未來城市居民的健康。

澎湃新聞:

類似的研究在其他地區進行過嗎?有在實踐層面實施過嗎?取得了哪些效果呢?

張宇:

目前只是處於研究階段,但是方法本身是成熟的,希望研究的結果能夠帶來城市規劃和建築物布局方面的積極影響,並為建立相關標準提供科學的證據。

相關焦點

  • 全球看武漢|香港反思SARS:高密度城市如何提升通風環境
    關於風環境和建模的科學研究有很多;但研究小組很快發現:很多國家都有關於陣風和強風問題的法規和建設指南,但很少有談到城市空氣停滯和通風問題的。值得注意的例外是一些關於空氣汙染和擴散的研究,例如伯明罕大學Chris Baker教授的研究組。日本東京都政府製作了環境地圖,明確了特定地區和其應採取的措施,用以指導城市更新項目(圖二)。
  • 中科院院士、流體力學家童秉綱病逝
    童秉綱,1927年9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1946年至1950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1953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師資研究生班畢業,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童秉綱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
  • 歷史上的今天1902年8月28日理論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家周培源誕辰
    歷史上的今天1902年8月28日理論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家周培源誕辰 2013-08-16 08:5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院士在京逝世,國科大將上線追思專題
    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10日,新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童秉綱院士治喪辦公室了解到,根據童秉綱院士生前遺願及家屬意願,在疫情期間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和弔唁活動。目前,學校正在籌備線上追思專題。童秉綱是著名流體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10日14時許,新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童秉綱院士治喪辦公室獲悉,由於正值疫情防控期間,根據童秉綱院士生前遺願及家屬意願,在疫情期間將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和弔唁活動。
  • 專家:不想吸霧霾得住3000層以上
    「住得越高,空氣品質是不是越好」「聽說9~11層是揚灰層,避開這幾層就可以避開霧霾嗎?」「為啥從20層看,霧霾要比地面嚴重?」此輪霧霾襲城,有人調侃、有人焦慮、有人充滿疑問,針對市民關注的問題,河南商報記者從不同高度拍攝了霧霾照片,並邀請省市相關部門專家進行答疑解惑。
  • 實驗室通風空調氣流控制設計的CFD應用
    能源和設備費用的增長、新版規範標準對節能的要求以及社會對環境工程設計策劃的日益重視,迫使設計者考慮採用替代的數學模型或分析技術的設計方法替代傳統的經驗。CFD就是基於計算機技術,建立流體流動和傳熱微分方程,得出流體的流場在連續區域上的離散分布,從而近似模擬流體流動情況,模擬預測室內外或設備內的空氣流動情況。
  • 通風與氣流分布對空氣品質的影響
    對有大量餘熱和汙染物產生的房間,組織自然通風時,除保證必須的通風量外,還應保證氣流的穩定性和氣流線路的短捷。1、建築朝向、間距及建築群的布局建築朝向選擇的原則是:既要爭取房間的自然通風,也要考慮防止太陽輻射以及暴雨的襲擊等。
  • PCR實驗室布局與空調通風設計
    PCR實驗室平面布局: PCR擴增檢驗實驗室原則上分為三個單獨的工作區域:試劑貯存和準備區、標本製備區、擴增和擴增產物分析區。 局部排風: 生物安全櫃,櫃口面風速≥0.5m/s;採用Ⅱ級B2型生物安全櫃;生物安全櫃排風系統單獨設置,高空排放,且在排風入口設置高效過濾器,室外排風口高於所在建築物屋面2m以上; 多臺生物安全櫃並聯運行時應採用變風量排風系統,其新風補風系統也應變風量運行。
  • 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在京召開
    據了解,此次大會是一次覆蓋力學各分支學科的最高水平的國際學術盛會,共有來自世界66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餘名代表參會。本屆大會得到了國際力學界的廣泛響應,共收到2060餘篇會議論文,經嚴格的審稿程序後共錄取1620餘篇。在大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上,中國的陳十一教授和美國的L. B.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逝世 今年我國已痛失20位院士
    童秉綱,1927年9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1946年至1950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1953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師資研究生班畢業,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童秉綱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家與力學教育家。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逝世,今年我國已送別20位院士
    童秉綱,1927年9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1946年至1950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1953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師資研究生班畢業,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從太空中看「霧霾發展史」,霧霾對人危害有多大
    耕地流失和水資源短缺,是13億人口的中國所面臨的糧食安全挑戰。而這張圖揭示了華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另一大威脅:區域霧霾。2006年9月20日。中國東部的天空更加混濁,霧霾與雲層混合,而黃海附近的海岸相對清澈。2007年7月27日。在這幅圖像中,霧霾與雲層混合,顏色更深,呈瀰漫狀,厚得足以完全遮擋北京,低處的霧霾附著在北京城北的地勢低洼處。
  • 一級建築師備考指導:自然通風的組織
    自然通風的組織  (一)影響自然通風的因素  1.空氣壓力差  造成空氣壓力差的主要原因是:  (1)風壓作用:風作用在建築面上產生的風壓差。  (2)熱壓作用:室內外空氣溫差所導致的空氣密度差和開口高度差產生的壓力差。
  • 中國一個敢於叫響「無霧霾」的城市,植被茂盛,國家級的天然氧吧
    這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各個城市也都在大力的發展經濟,到處都是現代化的建築物,現如今,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帶來的一些負面問題,環保問題也逐漸凸顯,這些年來,最受人們關注的就是「霧霾」,霧霾的頻繁出現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對老百姓的身體健康也存在著一定的威脅,那霧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 把風力發電機搬到城市大樓,需要解決這些技術問題
    世界上最高的建築是阿聯杜拜的哈利法塔,高達829.8米(2722英尺),與大多數此類建築物一樣,坐落於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這會影響建築物周圍的風向及當地的環境。但是,這樣的高層建築也為規劃者和設計師提供了一個機會,需要重新考慮設計,考慮在城市景觀中產生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性問題。
  • 科學網—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在京開幕
    本報北京8月20日訊(見習記者邱銳)今天,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ICTAM2012)在京舉行開幕式
  • 杭州正研究"城市風道" 欲從錢塘江引風進城吹走灰霾
    還有德國的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風(一種乾熱的地方性風),人們就規劃建設了五條城市通風走廊,讓焚風從城市中穿過,並把城市中既有的髒空氣帶出去,效果非常好。  錢塘江畔一排排高樓阻擋了風進城  從以上幾個例子來看,打造城市「通風走廊」,一方面要構建「綠色廊道」,即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鐵路、河流、湖泊等周邊,規劃一定寬度的綠帶,另一方面要結合城市規劃,譬如調整街道走向、道路走向、建築物分布等,為風留出一條通道。
  • 什麼是霧霾?
    如今很多城市的汙染物排放水平已處於臨界點,對氣象條件非常敏感,空氣品質在擴散條件較好時能達標,一旦遭遇不利天氣條件,空氣品質和能見度就會立刻下滑。霧霾的危害區分隨著空氣品質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中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併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其實霧與霾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有很大差別的。
  • 通風?地理太差,購房到底怎麼看?!
    朝向,一般是指建築物、房屋或門窗坐落的方向。以傳統觀念來講,坐北朝南為正。因此在理解房屋朝向時有「南北朝向」、「東西朝向」等說法。所謂「南北朝向」為最好,其中包含三個方面考慮:朝南日照充足、南北兩面採光光線好,南北通透通風條件好。
  • 冬天霧霾季 不開窗的危害居然比開窗還大?
    冬季是霧霾的高發期,混沌的空氣看著就讓人不想出門,就更不要說開窗通風了。但您知道嗎,不開窗子並不代表室內空氣就不會受影響,甚至很多時候不開窗子所造成的的問題,會比霧霾天氣開窗更嚴重。本期鳳凰網家居《家居安全避雷針》欄目,和您聊聊霧霾天氣家居室內空氣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