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甸湖》;本片講述了熱戀中的珍妮和史蒂夫周末開車去伊甸湖度假。在湖邊休息期間,這對戀人遇到一群孩子在湖邊大聲喧譁。他們隨地吐痰,他們的寵物沙皮狗不時跑過來衝著珍妮大聲吼叫。這讓史蒂夫在女友那面子實在掛不住,儘管珍妮一再勸阻,直率的愛爾蘭人還是走到孩子中間,這群小孩從此和這對戀人結下仇怨。導演引導觀眾對青少年教育的,對於問題青少年,父母該承擔的責任進行了十分深刻的反思。
2、《黑暗侵襲》;影片有一些小細節比較牽強,但不是最重要最具有關鍵性的細節,所以小小瑕疵不影響整部電影的成功。影片的結尾有些粗糙,甚至有冒傻氣俗氣之嫌,不過考慮所有情節都已結束,怎樣結尾都關係不太大了。其實恐怖片的結尾是最難的部分,要解釋懸疑,製造新高潮或者合理解釋情節為續集下新套,要做好做精成功唬住觀眾真非易事。儘管不如日本恐怖片那樣連續數日令人驚恐來。
3、《迷霧》;《迷霧》作為史蒂芬金編劇的作品,保持了一貫的風格:對於困境中人性的掙扎扭曲做了多樣而深入的探討。《迷霧》的故事很有創意,一場大霧讓一群正在超市裡買東西的人陷入了絕境,大部分場景都在超市裡,但一點都不覺得沉悶,相反十分精彩,恐怖的感覺也是有一點的。我就是覺得這個故事很抓人,有足夠的懸念,看到最後,我也沒弄清楚,那些怪物是怎麼來的。
4、《恐怖遊輪》;這是一部西西弗斯式悲劇輪迴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三角形的封閉輪迴。片子的理念清晰,簡單的封閉循環拍得嚴絲合縫,每個細節都耐人尋味。影片最大賣點在於它的充滿邏輯和循環的情節,類似西歐神話寓言的現代版。除了故事本身的嚴謹和情感的真誠以外,在細節和道具的應用上也十分用心。電影並未以血腥場面駭人,卻以精巧的劇情架構和宿命般的一波三折,讓觀眾不但沉入其中。
5、《九人禁閉室》;這是人類生存的悲哀,是人類社會的悲哀,雖然影片的敘述單薄,但我們卻依然感受到絕望和寒冷,依然能夠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以及那種徹底的無奈。人類如同一群螻蟻,在巨大的絕望中尋找麻醉,在生存的焦慮中自相殘殺,毀滅掉規範和壓制人類的暴力機關,扯開信仰宣稱的溫情脈脈的面紗之後,一起走進滅亡的結局。
6、《活埋》;想看這部片,可能更多是源自我小時候對於封閉棺材的恐懼。小時候看過一些「偽科學」的故事,說很多人會出現假死的現象,被封進棺材裡後又突然醒過來,最後都因為窒息而重新死亡。這樣的想像成為我小時候的夢魘,想想自己如果有一天在一個狹窄的棺材盒裡醒過來,周圍是深深的泥土,你想推,四周都是推不動的牆。空氣沉重而稀缺……當氧氣耗盡,你的呼吸開始停頓——這樣的絕望逼的人想索性不如死個乾淨。
7、《趣味遊戲》;影片並不賣弄血腥,反而充滿了希區柯克式的懸疑味道——你無法預料這兩個一開始顯得靦腆有禮的少年到底要幹什麼,除了手上都可疑地戴著白手套,他們與那些呆頭笨腦的大學一年級生沒啥區別。如果說希區柯克《奪魂索》裡的兩個大學生殺人是為了挑戰平庸,那麼,在這二位身上,我們毫無動機可尋。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從哪裡來,是誰家的孩子,這麼做又是為了證明或宣揚什麼。
8、《黑天鵝》;《黑天鵝》從一開始就略帶一種人格分裂的角色氣息,整場戲也只能是擁有這些品質的人才能達到其極致美。而女主角正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甘願為夢想犧牲的白天鵝,從開篇的夢境帶入到故事情節,剛開始的服裝轉換已經詮釋了角色的內心世界,已經從內心深處將自我塑造成白天鵝的形象。絕對值得一看。
9、《寂靜嶺》;《寂靜嶺》很多人說是一個艱澀難懂的電影,的確,裡面穿插了宗教戰爭等元素,並且有三個空間的存在:現實世界,表世界,裡世界。它是根據日本的一部遊戲改編的。儘管已經非常的西化,但是還是沒有逃脫日本恐怖電影的一種模式——意念膨脹與消散。這種意念是由仇恨的慢慢積累而產生強大的力量,並且形成另一種世界,左右人的思維。但最終會因某種愛或者精神而消散。
10、《殉難者》;電影的節奏其實把握的很好,從一家四口溫馨的早餐到突然開門而進的殺戮,沒給我們留下一點喘息的空間。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路西殺了人之後,還和安娜一起留在房子裡,而不是直接跑路。我的理解是,因為路西根本是個精神病人,她的思維模式不可能按照正常人的來。她十五年後的殺人,不只是為了所謂的報仇,更多是為了去除心魔,驅除那個永遠如影隨形的怪物。她以為只要報了仇,自己就能解脫。所以仇人死光的那一瞬間,一直支撐她的勇氣也鬆懈了下來。直到她發現自己做的是無用功,一切沒有改善,只是變本加厲。
看完讓人絕望的十部電影,全看過的是大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