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2時整,河南南陽市新野縣發生2.1級地震(疑爆)。其實,從震級上來說這次地震並沒有特殊之處,因為地震每天都在發生,像這種小震很常見。但是很多網友對「疑爆」二字很是不解,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這是懷疑爆炸引發的地震嗎?更有網友說,這怕是個假地震吧?
很快,官方通報來了。河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河南防震減災」發布消息說,這是一次人工地震施工,目的是開展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確是地震不假。那麼,什麼是人工地震?為何要開展?人工地震有沒有破壞性呢?
什麼是人工地震?
說到人工地震,首先大家需要了解下地震的類型。從地震產生的成因來劃分的話,地震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天然地震,一種是非天然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構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我們平常所說的地震多指構造地震,佔到所有地震總數的90%以上,是由地殼應力變化引起,是地質構造運動中長期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造成的震動,震源一般不會在地表。而非天然地震,又包含塌陷地震、誘發地震、人工地震,一般發生在地表淺層,震源深度通常為公裡。因此,人工地震,確實不同於我們平常所說的構造地震,簡單來說,是由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
其實,在這之前,人工地震已經屢見不鮮。如2017年9月03日11時30分,朝鮮進行氫彈試驗,就在當地引發了6.3級地震,這次地震被我國地震臺網第一時間監測到並對外發布,為我國採取相應應對措施節省了時間。
再比如,今年3月21日地震臺網測定14時48分在江蘇連雲港市灌南縣(疑爆)發生2.2級地震。事後很快查明,這次地震是江蘇鹽城響水縣天嘉宜化工廠爆炸造成的。地震速報也為應急部門開展緊急救援和現場處置爭取了寶貴時間。
為什麼要主動開展人工地震?
據河南省地震局,此次人工地震施工的目的是為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具體是為了查明河南主要斷層活動性特徵,為全省城鄉規劃,包括重大項目施工提供地震安全依據。簡單來說,除了核爆、生產事故等原因之外,人工地震開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把地下搞清楚。
我們知道,地震預報目前依然是世界難題,之所以難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至今對腳下的這片大地了解甚少。俗話說,「上天容易入地難」,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如今我們的目光,已經達到可以窺探黑洞的面目,但是,對於地球內部,我們的鑽頭尚無法穿透地殼。目前的科技手段雖然無法支持我們直接接觸地下,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去了解地下的結構。人工地震,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種間接觀測地下結構的手段。
著名地震學家伽利津曾經說過,地震波是照亮地下的明燈。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磁性、電阻率等物理性質不同,地震波穿過不同介質時,傳播速度和衰減特性都會存在差異,會發生反射、折射,地震監測儀器接收到這些帶有地球內部信息的地震波信號,經過複雜的科學處理以後,就能地下三維介質的物性、電性、磁性等圖像,進而推測得到地下結構。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就能開展深入的地震科學研究工作。
可見,開展人工地震,就好比給地球內部『做CT』,讓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透明。目前,我國已經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包括「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其中的「透明地殼」,就是要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特別是主要地震帶的深淺結構和斷層活動習性,把地下搞清楚。
人工地震有沒有破壞性?
據河南省地震局介紹,人工地震施工是國內外非常成熟的地下成像探測技術,對查明深部地球物理特徵,研究發震構造,實現「地殼透明」具有重要意義。不會對周邊建築物和生活設施造成影響,更不會引發天然的地震。當然,像上文中連雲港化工廠爆炸引發人工地震的安全生產事故除外哦!
參考文獻:《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讓地殼變透明》,國土資源
作者:李紅梅
監製:王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