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北緯43度以北線上
第一個人類文明強音
孟和套格套分享哈民遺址文物
孟和套格套簡介:現在內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從事內蒙古地區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展覽與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士、內蒙古大學碩士、並修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課程。曾訪學蒙古國立博物館、日本學藝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以及日本立正大學等地。
2010年,一個史前聚落遺址的新發現,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這就是著名的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它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境內,距通遼市區只有50公裡。經考古專家用碳14法測年,這處遺址距今5500年——5000年。正是由於科爾沁先民們的出色展現,被考古界專家們稱為:這是地球北緯43度以北線上的第一個人類文明強音。
哈民考古遺址公園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境內,距通遼市城區50公裡。哈民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型史前聚落遺址,距今約5500-5000年,已探明遺址面積17萬平方米。目前遺址發掘總面積8200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近2000餘件,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種子80多萬粒,人骨205例。保存完整的史前房屋木質構架、麻點文陶器、人骨遺骸等文物,再現了史前文明,被考古學家命名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
哈民遺址的發掘不僅發現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使科爾沁的地域歷史實證足足地提前了一千年,而且改變了史前的科爾沁地區一向被視為邊塞蠻荒之地的看法,充分證明了科爾沁地區是中華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2011年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2016年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十大考古遺址公園」,2019年10月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是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在北緯43度以北地區發現的史前聚落,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遺蹟現象之震撼、出土文物之豐富,在整個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都是極為罕見的。
遺址內發現的十幾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房屋木質構架,再現了新石器時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構築框架情況,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史前聚落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
房址內發現凌亂堆棄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類罹難場所,其中一座僅18平方米房址內發現的97具人骨遺骸,將史前那個凝固了重大災難事件的原生狀態,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令人觸目驚心,堪稱中國史前之最。在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裡,堆積著97具小孩、年輕人、中年人的屍體,東邊是頭骨,南邊是四肢,雜亂無章,看起來十分恐怖。
它們層層疊壓、十分凌亂,大部分頭骨及肢骨因火燒變黑或碳化粉碎。專家現場鑑定,堆棄的人骨多為婦女和兒童,由此推斷,當青壯年男性外出狩獵或者徵戰,聚落內的婦女兒童便成為一場突然降臨災難的犧牲品。專家斷想,可能是發生了火災之類的災難,房屋倒塌,破壞了現場的屍體。
哈民遺址中房屋居址的發現,對於正確揭示東北地區史前人類的居住環境及其居住方式有著不可多得的標識作用,它是成排或成組分布、規整統一的空間布局,屬於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態。由此可以探究古代社會人類群體之間的種群關係,最大限度地復原古代社會氏族、部落或家族之間的結構與形態,內部等級的構成、財產的佔有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狀況等。甚至通過對出土物品的分類和統計還可以較為準確地再現當時社會的生產與生活畫面。豐富的出土文物,反映聚落廢棄時間的突然性,有助於還原歷史的真實狀態。
哈民遺址與眾不同的是,除了房址木質結構痕跡保存完好外,出土了大量的「麻點紋」陶器,是一批比較新的材料;其出土的石器、玉器、蚌器也實屬罕見;更為可貴的是竟然有植物遺存,出土各種植物種子81萬餘粒,其中農作物遺存有大籽蒿、粟、黍和大麻四種,其他非農作物植物遺存有藜科的藜屬,禾本科的狗尾草屬、野稷和馬唐等植物種子。
陶缽
石磨棒
麻點紋桶形陶罐
麻點紋桶形陶罐
陶壺
46號房址所出玉器
石斧
斜口器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轉載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