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記者蒲紅果6月22日報導]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出務工經商和人才流動中的黨員越來越多,流動的範圍越來越廣。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由於檔案、組織關係調轉的不順暢等各種原因,造成一部分流動黨員,想轉組織關係無處接,想參加組織生活無處去,想交黨費無人收,想找組織談心無人聽……「流動在外找不到黨組織,就像孩子找不到娘一樣。」有黨員說。流動黨員的管理,成了新時期黨組織面臨的新問題。
「掛名黨員」與「兩不管」黨員
北京某中外企業家服務公司的許燕,畢業於貴州某大學,大學時代就入了黨,離開貴陽原單位來北京已經快3年了,可組織關係一直沒有著落。
「先後在兩家企業工作,但兩家公司都不負責檔案及組織關係方面的事務,公司也沒有自己的黨支部。即便是檔案調到了北京某人力資源機構,也常被要求北京戶口和集體戶、工作單位有該人才中心的支部等等條件。」許燕告訴記者,她還幾次到社區居委會聯繫,但有關人士也表示「這不太好辦」。
許燕說她現在不知道怎麼辦,黨章明確規定:「黨員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連續六個月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或不交納黨費,或不做黨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認為是自行脫黨。」而許燕已經快3年沒有參加組織生活和繳納黨費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像許燕這種情況的流動黨員不在少數。而且,他們一般比較年輕,26~35歲的流動黨員所佔比例最大;文化水平比較高,大專以上文化水平佔82.4%;就業單位基本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和私營企業較多。
據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流動黨員黨支部反映,截止到2000年,半年以上未交黨費的流動黨員佔組織關係在該中心黨支部黨員的41.6%,其中大部分是在外務工或經商。這類流動黨員長時間游離於黨的組織之外,與黨組織之間長期無法「親近」,成為「掛名黨員」。部分流動黨員流出地黨組織管不到,流入地黨組織不願管,成為「兩不管」黨員。
一封給中組部部長的信
曾在旅遊雜誌社做記者編輯的普先生,對於流動黨員找不到「娘」的感覺體會更深。他在旅遊雜誌社工作了3年。剛到單位,他就把流動黨員活動證交給了單位負責黨員事務的領導,然而,雖然旅遊雜誌社是獨立核算單位,但由於其隸屬於北京市旅遊局,黨支部設在局裡,每次支部學習和舉行會議,單位的黨員同志就去局裡參加,自然也沒人通知普先生。
有一次,支部組織黨員去西柏坡接受艱苦奮鬥教育,「看著自己被隔離在黨組織之外,心裡十分委屈和憤慨。」普先生激動說。後來普先生又考上了北京大學,獲得了繼續學習的機會,並註冊成了北京大學在職的學生,他先後通過本班的黨支部書記向支部領導反映了參加本院系的黨組織生活和繳納黨費的願望。但後來領導回話說,僅憑「流動黨員活動證」不能參加本支部。
「後來,我發現流動黨員『找不到黨』的情況十分普遍,已不是一個個別現象,而成了一個社會性問題。於是,我決定給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曾慶紅同志寫信,反映這個情況。」普先生說。他在信中寫道:「由於人才流動的頻繁,大量流動黨員無法找到黨組織,有的流動黨員幾年甚至從開始流動就無法過組織生活,自然也無法履行黨員的權利……」
大約一個月後,該信由中共中央組織部批轉北京市委組織部處理,普先生在辦公室接到了市委組織部朱女士的電話。朱女士詳細了解了他的情況後,給他提出了解決辦法。如今,普先生的人事關係已經轉至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黨組織關係正在調轉之中。
有多少流動黨員處於游離狀態
對流動黨員的情況調查比較複雜,各地均沒有最新的統計資料。記者了解到現有的大多是1998年各地黨委組織部按照中組部的部署對流動黨員進行的調研。
北京市委組織部組織處於1998年三四月間,對北京市流動人員中的黨員即流動黨員的管理教育情況進行了調研。從北京市情況看,流動黨員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人才流動中的各類專業技術管理人員中的黨員,黨員組織關係一般放在人力資源中介機構;二是從事個體勞動的黨員,以外省來京的居多,相對集中在大型攤群市場務工經商,約佔流動黨員的8%。
北京市委組織部組織處對71個大型攤群市場進行了調查。共有外埠來京黨員439人,其中轉移黨員組織關係的182人,佔41.5%,有11人持「流動黨員活動證」參加黨組織生活,佔2.5%,兩項合計不到50%。而有246人既沒有轉移黨員組織關係,也沒有持流動證參加組織生活,佔56%。加之實際上還有相當一部分黨員由於各種原因,不願暴露自己的黨員身份以及一些既不在大型攤群市場工作經商,組織關係又不在當地人力資源中介機構的,以及既沒有轉移黨員組織關係,也沒有持流動證參加組織生活的這部分黨員,數量還要大一些。
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和參照權威機構的統計結果得出,全國6400萬黨員中流動黨員大約有120萬名左右。若以北京市1998年的對既沒有轉移黨員組織關係也沒有持流動證參加組織生活的流動黨員所佔流動黨員的比例計算,全國至少有10萬流動黨員處於游離狀態。
應該做到「一個都不能少」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才流動和外出務工、經商的黨員越來越多。這些流動黨員脫離了原來的黨組織,過上了奔波不定的生活。在接轉黨員關係方面,一些單位認為流動黨員來自各地,流動性大,剛建立起組織,人就走了,管理起來太麻煩。個別單位甚至把管理流動黨員看作「份外之事」,把流動黨員拒之門外,致使有的流動黨員成了「口袋黨員」,組織關係三四年放在口袋裡,無處接轉。
一些黨員長期游離於黨組織之外,脫離黨組織的管理教育,組織紀律觀念日漸淡薄,有的甚至出現了違法亂紀等問題。流動黨員的出現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思想狀況,給新時期黨的建設、黨員的管理,黨員如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提出了嚴峻的課題,
「目前不少地方對流動黨員的管理還有不少困難,如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尚不配套、流動黨員黨支部的職能定位尚不明確等。這些都需要黨委組織部門通過創新工作方式來解決。關心每一個流動黨員,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管理,應該做到一個都不能少。」《人民日報》今年初刊文表示。
值得高興的是,各級的黨組織已經意識到了這個發展中新問題,開始逐步採取措施,比如加強社會中介組織黨建工作和制度建設,並探索出了一些解決的辦法。一些地方黨組織通過開展活動,有效地增強了凝聚力和吸引力,使零散務工黨員「打工不脫黨」,外來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符合條件、表現突出的流動人員「能入黨」。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