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這個標題下的一篇文章,是因為在網上看到有朋友討論「沙漠鐵木」的首創,我並不熟悉這種木頭,本著學習的心態查閱了一下有關的資料,關於什麼產地啊、稀有度啊……就不贅述了。我想聊的,是關於「沙漠鐵木」車成珠子並拋光之後的紋理與色澤。
從個人喜好的角度來說,我很喜歡「虎睛石」,我知道虎睛石不貴,但是就是喜歡他的色澤,「沙漠鐵木」珠子有點像「虎睛石」,可能是我視覺有問題吧,我很喜歡這類看上去像土星、木星照片的珠子。「沙漠鐵木」拋光之後,說實話色澤我很喜歡,但是,有位網友的一句話給我潑了一桶冷水:「和其它木頭一樣,會變紅,紅了之後,木頭的圖案就沒那麼明顯也沒那麼好看了。」
「牙角匏」對於我來說,駕馭難度有點大,所以文玩兒裡面,我喜歡「竹木」,又因為身處北方,竹文玩真的很愛裂,因此木質文玩其實是我最喜歡的,而木質文玩裡面,我最喜歡的又是核桃。
如果說「沙漠鐵木」存在著「盤紅之後木紋就看不清楚」的問題,我在想,文玩核桃呢?到底是顏色重要,還是紋理重要呢?
經常看我的文字的朋友都知道,在文玩核桃裡面,我是最喜歡「楸子」的,一方面是因為楸子目前幾乎沒有人工幹預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楸子的紋理要遠遠「重於」麻核桃。在我看來,作為文玩核桃的愛好者,我們並不會從植物學、基因……等角度去分類文玩核桃,除了核商的炒作之外,我們給文玩核桃的分類、命名,主要還是因為核桃的外觀有差別,而這外觀,我們又多指核桃的形狀及紋理。
有一種說法我是比較認同的——木質文玩到了最後,都會變成黑色的——所以,我們所說的文玩核桃的包漿玉化,其實與色澤色彩並沒有關係,我們既要保持讓核桃在紅、棕、紅紫、紅黑的時間更長一些(說實話我還真沒見過從木色盤到黑色的核桃),同時又應該注意核桃的紋理,讓核桃的個性化都保持下來。
我一直不喜歡武盤核桃也是這個原因,我覺得武盤的結果,最終只是讓核桃更接近兩個「木球」,與其這樣,那還真不如買硬木雕的核桃呢。舉一個心痛的例子吧,我很喜歡秦嶺燈籠,但是鑑於生長構造的原因,秦嶺燈籠的刺與稜(不是邊)真的太容易碰損了,有一對已經盤紅了,但是即便沒有武盤,也總有碰撞到一起的時候,有的地方不知怎麼就磕掉了——如果秦嶺燈籠沒有了那些扎手的大刺,不就是普通的楸子了嗎——真的很痛心,也真的好好思考了一次。
所以我一直都是喜歡紋理更深的核桃,麻核桃裡面,大花就是我比較喜愛的品種了。我能夠想像為什麼很多朋友不喜歡夾板、上藥的核桃,因為這些核桃「千篇一律」,失去了個性,那麼核桃的個性到底是什麼呢?
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就是「修過的核桃」與「雕刻過的核桃」,「修過的核桃」,實際上是讓核桃的紋理更淺,這樣會讓核桃看起來更圓更像,而雕刻則不同,「雕刻過的核桃」,雕刻是為了讓核桃更有個性,哪怕是機雕……。
還是那句話,寫出這些文字,只是為了說明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為了說服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這才是文化產品市場琳琅滿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