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榜單前列被《老師·好》、《海市蜃樓》、《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和《小飛象》等佔據,隨著「清明檔」一大波新片蜂擁湧上大銀幕,預計這一情形將在本周出現變化。
而在上月底,變形金剛衍生作《大黃蜂》終於登陸一水之隔的日本市場,但遺憾未能進入票房前三甲,不僅低於本土作戰的《哆啦A夢:月球探險記》和《飛翔吧!埼玉》,也遜於公映兩周的漫威新作《驚奇隊長》。
據新浪娛樂報導,《大黃蜂》在725塊銀幕超大規模公映,首映周末兩日動員觀眾12萬人次,票房收入1億7300萬日元,這一成績是2017年8月公映的《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最終票房收入17.5億日元)同期成績的52.7%。
若包含公映日(即3月22日星期五)在內,《大黃蜂》前三天共動員觀眾18萬6000人次,票房收入2億6400萬日元,預計《大黃蜂》的最終票房收入有望衝擊10億日元(約合6040萬人民幣)。
進入第二周,新上映的《小飛象》排在榜單次席並將《大黃蜂》擠至第5名,「國民動畫」《哆啦A夢:月球探險記》則蟬聯五周冠軍,累計動員332萬人後收入已突破38億日元。
作為今年國內的進口片冠軍,《大黃蜂》在1月初曾進帳11.48億元的收益,即便按10億日元的預測值來計算,兩國的票房數字仍相差20倍之多(更多報導見 《大黃蜂》11億下映,獨佔全球四成,奈特回歸將拍「擎天柱」?)。
目前《大黃蜂》在北美地區也已退出銀幕,考慮到最後亮相的日本貢獻有限,全球4.65億美元(約合31億元人民幣)將不會由大變化,足見產出逾36%份額的中國市場居功厥偉。
在順利完成投資回本後,《大黃蜂》成功讓變形金剛系列恢復生機,也為導演塔拉維斯·奈特的回歸鋪平了道路,粉絲們可以期待續集的製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