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

2020-12-06 騰訊網

導讀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研究團隊,首次創造出了一種碳質硫氫化合物固體分子,這種材料在約15攝氏度和約267Gpa的壓強下表現出超導性

圖/科學探索官微

文丨記者 徐路易

人類首次在「較涼爽」的常溫下實現了材料的超導狀態。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研究團隊,創造出了一種碳質硫氫化合物固體分子,這種材料在約15攝氏度和約267Gpa的壓強下表現出超導性。這一研究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刊登在當期《自然》雜誌封面。

超導顧名思義就是「超級導電」的能力,導體具有什麼樣的導電性才可以在科學上被稱為「超級導電」?就是當電流通過的時候,沒有因為受到任何阻力而導致損失,即該導體的電阻為零。超導現象通常在極低溫狀態下出現,超導體有一個特性臨界溫度,低於這個臨界溫度後,導體的電阻就會突然降到零,變為「超導體」。1911年,荷蘭科學家海克·昂內斯(Heike Onnes)等人發現汞在接近絕對零度(約-273.15攝氏度)的極低溫下,電阻會消失,從而呈現超導狀態。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通過一圈超導導線的電流可以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此外,超導體擁有了零電阻後,還可以將所有磁場從材料中排出,也就是說超導體內的磁感應強度也為零。在實驗中,將一種材料降溫到超導態再放入外磁場中,那麼外磁場的磁力線都無法穿透到超導體內部,這種效應被稱為「邁斯納效應」。1986年,科學家發現一些銅酸鹽鈣鈦礦陶瓷材料的臨界溫度高於 183攝氏度(90 開爾文),這樣的溫度對於人們生活的環境來說仍然太低,但對於傳統的超導體來說已經達到了理論不可能「高」的臨界溫度,因此這種材料被稱為高溫超導體。

超導材料最直接的應用就在於電能傳輸,如果室溫超導材料能夠以更方便維護、成本更低的方式應用,這能夠使得電網在傳輸電能時減少2億兆瓦的能量,同時超導在懸浮列車、核磁共振成像方面也有多種應用。但人們距離觸碰到這種珍貴的材料,還有兩個必須跨越的坎——極低溫、極高壓。不管是實驗室研究還是實際應用,這兩個條件目前仍需要較高的成本去實現和維護。

此次研究團隊的結果在溫度上實現了突破。他們選取了硫化氫和甲烷這兩種氫化物混合在一起放在金剛石壓腔中,用雷射觸發樣品的化學反應,並觀察晶體的形成。隨後,研究團隊開始降低實驗溫度,如果通過材料電流的電阻降到零,即表明樣品已經變得超導了。隨後研究團隊開始增加壓強,發現臨界溫度可以越來越高,團隊的最佳結果是,當到達到267Gpa的高壓時,只需把樣品降低至15°C,就能觀察到電阻消失的現象。這一壓強相當於海平面平均氣壓的約260萬倍,而地球地心處的壓力約為300GPa。

此前,超導材料的最高臨界溫度由埃雷米茨以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學家拉塞爾·赫姆利(Russell Hemley)的研究小組實現。該研究團隊在2019年報告了鑭超氫化物在-23攝氏度左右的超導性。

數十年前,美國康奈爾大學理論物理學家尼爾·阿什克羅夫特(Neil Ashcroft)就曾做出預測,氫在受到充分擠壓後,可能在室溫下變成金屬;且富氫材料可能在遠高於想像的溫度下實現超導狀態。但純氫很難使用。2014年7月,時任吉林大學物理系教授的崔田及其團隊進一步做出理論預測,在200GPa的高壓下,硫化氫可以在-83攝氏度至-69攝氏度之間實現超導特性。2015年8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物理學家米哈伊爾 · 埃雷梅茨 (Mikhail Eremets)團隊在-70攝氏度下實現了硫化氫的超導特性,驗證了崔田團隊的理論預測,一下子將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提高了100攝氏度。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閱讀網站「財新網」。如有意閱讀全文,可直接訂閱。謝謝!)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但是如果研究者能夠讓材料在環境壓力下保持穩定,那麼理想的超導電性應用就能夠實現,例如用於核磁共振儀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力線以及不需要製冷的超功率超導磁體。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研究登上《自然》封面
    據最新一期《自然》的封面文章,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超高壓下可實現室溫超導
    據新華社倫敦電 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表示,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部分電能會因普通導體存在電阻而轉變為熱量並白白損耗。
  • 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中國團隊理論預言富氫材料
    ,這次超導轉變溫度紀錄的刷新,還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成就,畢竟這是人類首次令人信服地在零度以上實現超導。2014年,我國吉林大學的馬琰銘研究組首次預言H2S在160 萬個大氣壓有80K左右的超導電性,吉林大學的另一團隊崔田研究組預言H2S-H2化合物在高壓下可能實現101-204K的高溫超導[5]。
  • 高壓下人類終實現室溫超導,材料曾被中國學者預言
    長達百年來,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物理學的核心追求之一,更被賦予緩解人類能源問題的宏大願景。近幾年間,高壓下富氫材料的臨界溫度不斷提升,人類離「超導聖杯」似乎也越來越近。終於,北京時間10月14日晚間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跨過了273K(約0℃)這個節點,一舉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含碳硫化氫超導。這種室溫超導是在金剛石「砧板」製造的267Gpa高壓下實現的,相當於200多萬倍標準大氣壓,很難談得上實際應用。
  • 美研究人員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2020-10-17 17:25:23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倫敦10月16日電(記者張家偉)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說,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同行們為何評價不一?
    》雜誌發表封面文章:人類第一次實現室溫超導。論文顯示,研究人員觀察到一種氫化物材料在超高壓下產生了室溫超導現象,實現溫度在15攝氏度左右。論文通訊作者、羅切斯特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Ranga Dias 在回復《知識分子》郵件時表示,「我們相信它會打開預測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的新途徑。」 多位同行對於這一發現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室溫超導現象,是 「一個裡程碑」。亦有專家表示,該實驗仍是在約3/4地心壓力的超高壓條件下實現,實際應用意義不大,而研究本身創新性亦不強。
  • 美研究發現可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說,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部分電能會因普通導體存在電阻而轉變為熱量並白白損耗。
  • 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
    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研究成果,一個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這代表人類向長久以來的目標——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出了重要一步。超導現象指電能可以在材料中零電阻通過。但嚴格來說,是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
  •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2020-10-16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自然》最新論文:高壓條件下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著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物理研究論文稱,科研人員報告了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的室溫超導現象,這代表著向長久以來希望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近了一步。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深度解讀「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思路並無突破,中國並不落後
    「最終總有一天,我們有希望在這一類材料裡面達到室溫下穩定的超導材料,而不再需要這麼高的壓力條件,那個時候超導研究的歷史性突破就真的實現了。」室溫超導體材料能夠在無需冷卻的條件下零電阻導電,一旦實現,將對我們的電網基礎設施、高精尖物理科研設備、量子計算、通信設備等諸多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體
    》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研究成果,一個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這代表人類向長久以來的目標——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出了重要一步。超導現象指電能可以在材料中零電阻通過。但嚴格來說,是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
  • 深度解讀「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思路並無突破,中國並不落後
    這篇刊登在《自然》封面的研究,和之前的研究思路並沒有太大區別,它唯一的重要性就是把臨界溫度紀錄又提高了。「最終總有一天,我們有希望在這一類材料裡面達到室溫下穩定的超導材料,而不再需要這麼高的壓力條件,那個時候超導研究的歷史性突破就真的實現了。」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 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上周,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室溫超高壓狀態下實現了超導。這一消息迅速引發了媒體的爭相報導,《自然》雜誌甚至將其作為封面文章,足見其重大意。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上周,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室溫超高壓狀態下實現了超導。雖然人類在實驗室中已經進行了多次實驗,超導體的臨界溫度也不斷提升,但目前人類對高溫超導的機理並不了解。人們發現,雖然超導體的臨界氣溫不斷提高,但其所處環境的壓力卻在上升。2018年,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米哈伊爾·埃雷米茨(MikhailEremets)與其同事在-23℃的溫度下實現了氫化鑭(LaH10)的超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