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被「黑科技」困擾的老年人!國家發文,7大方面20項任務年底驗收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智東西11月25日報導,就在前幾天,一位94歲老奶奶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的事件引發熱議。老奶奶行動不便,為了社保卡激活,只有在櫃檯前被抱起來,勉強進行人臉識別。

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身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由於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了眾多類似「不掃健康碼不讓通過」等不便。有人遺憾地說「社會在發展,老人被遺忘。」

但老人並沒有被遺忘。就在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一份重要文件——《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為解決老人運用智能技術難題下了「死命令」。

「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切實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到2021年底前,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七大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推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更加普遍,傳統服務方式更加完善。

可以看到,政策最近的目標在今年底就要驗收,確實把老人們的事看得很緊迫。與此同時,國務院也深入調查了老人運用智能技術面臨的場景,提出了具體工作措施。

涉及的具體工作措施多達20條,包括完善健康碼使用、便利老年人乘坐公共運輸、優化網上辦理就醫服務、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等,可以說涵蓋了我們能想到的大多數「老人為技術犯難」的場景。

一、老人的科技難題,有些應用能不能不用?

智慧型手機、微信支付寶、健康碼、人臉識別……這些年輕人已經習以為常的技術,卻令許多老人摸不著頭腦,生活辦事困難。

在生活中,類似開篇中提到的「94歲老奶奶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等老人被技術折騰的事件並不少見。

比如就在昨天,一條新聞登上微博熱搜:某縣城一位老人冒雨到社區交醫保,卻被拒收現金,當場愣住滿臉無助,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

相關方昨晚已經出來澄清,但網友們似乎並不買帳。一方面由於「話不是對老奶說的」的解釋經不起推敲,另一方面也源於這一事件中投射了「老人用智能技術難」這一社會感共鳴度高的痛點。每個人都有父母長輩,每個人也都終將老去。

你可能見過這樣的場景,在超市前圍著許多大爺大媽,個個低著頭搗騰「健康寶」,有的會著急的問「姑娘,你幫我看看,我怎麼登錄不上去?」

在醫院門診部,趕了大早、獨自就醫的老人在醫院裡寫著掛號/繳費的窗口排了老長的隊,等輪到自己時才被告知,當日的號早就沒有了,建議在手機上預約掛號。

不久之前,在哈爾濱也有一個老人因為沒有健康碼遭公交司機拒載,登上微博熱搜。當時,央視還對此進行報導,倡導多地採用紙質證明代替健康碼。

在新華社的一組街訪中,有老人坦言,智能技術並沒有想像地那麼方便,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經常沒有網。很多老人嘗試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而許多操作「第一天學第二天忘」。

有老人提出:「有些東西能不能不用?不然我們老人會很麻煩。」

老年人不斷被新技術裹挾著前進,卻似乎又在與現代社會「脫鉤」。

二、國務院發文: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

老人運用技術困難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就在昨日,國務院正式發文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問題。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首先就從基本原則層面對類似不能支付現金、只能用健康寶等行為做出規定:「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堅持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

圍繞老年人在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七方面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通知」還提出了20項解決措施,我們簡單總結如下:

(一)做好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狀態下對老年人的服務保障

1. 完善「健康碼」管理,便利老年人通行

「通知」規定,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除機場、鐵路車站、長途客運站、碼頭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場所外,一般不用查驗「健康碼」。

「通知」還提出,推行「健康碼」全國互通互認,便利老年人跨省通行。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逐步實現老人「刷卡」或「刷臉」通行

2. 保障居家老年人基本服務需要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解決老年人無法使用智能技術獲取線上服務的困難,為高齡、空巢等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代購、餐飲外賣、家政預約、代收代繳、掛號取藥等服務,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3. 在突發事件處置中做好幫助老年人應對工作

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處置中,為老人提供突發事件風險提醒、緊急避難場所提示、「一鍵呼叫」應急救援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應急救援和保障服務。

(二)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

4. 優化老年人打車出行服務

提高電召服務電話接線率,引導網約車平臺增設「一鍵叫車」功能,對老年人訂單優先派車。鼓勵部分場所設置計程車候客點、臨時停靠點,提供便捷叫車服務。

5. 便利老年人乘坐公共運輸

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運、軌道交通等公共運輸在推行行動支付、電子客票、掃碼乘車的同時,保留使用現金、紙質票乘車的方式。推進交通一卡通全國互通與便捷應用,支持具備條件的社保卡增加交通出行功能,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行老年人憑身份證、社保卡、老年卡等證件乘坐城市公共運輸。

6. 提高客運場站人工服務質量

優化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運、軌道交通站點等窗口服務,方便老年人現場購票、列印票證等。高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等服務窗口要為老年人提供諮詢、指引等便利化服務和幫助。

(三)便利老年人日常就醫

7. 提供多渠道掛號等就診服務

醫療機構、相關企業要完善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暢通家人、親友、家庭籤約醫生等代老年人預約掛號的渠道。醫療機構應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保留掛號、繳費、列印檢驗報告等人工服務窗口,配備導醫、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就醫指導服務。

8. 優化老年人網上辦理就醫服務

簡化網上辦理就醫服務流程,為老年人提供語音引導、人工諮詢等服務,逐步實現網上就醫服務與醫療機構自助掛號、取號叫號、繳費、列印檢驗報告、取藥等智能終端設備的信息聯通,促進線上線下服務結合。

推動通過身份證、社保卡、醫保電子憑證等多介質辦理就醫服務,鼓勵在就醫場景中應用人臉識別等技術

9. 完善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服務

搭建社區、家庭健康服務平臺,由家庭籤約醫生、家人和有關市場主體等共同幫助老年人獲得健康監測、諮詢指導、藥品配送等服務,滿足居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提供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複診以及隨訪管理等服務。

(四)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費

10. 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加大對拒收現金、拒絕銀行卡支付等歧視行為的整改整治力度。

11. 提升網絡消費便利化水平

推動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購物平臺等優化用戶註冊、銀行卡綁定和支付流程,打造大字版、語音版、民族語言版、簡潔版等適老手機銀行APP,提升手機銀行產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

(五)便利老年人文體活動

12. 提高文體場所服務適老化程度

需要提前預約的公園、體育健身場館、博物館等場所,為老年人保留一定數量的線下免預約進入或購票名額。同時,在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導、人工幫扶等服務。

13. 豐富老年人參加文體活動的智能化渠道

針對廣場舞、群眾歌詠等方面的普遍文化需求,開發設計適老智能應用。探索通過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等技術,幫助老年人便捷享受在線遊覽、觀賽觀展、體感健身等智能化服務。

(六)便利老年人辦事服務

14. 優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應用

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現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津貼補貼領取等老年人高頻服務事項便捷辦理,讓老年人辦事少跑腿。

各級政務服務平臺應具備授權代理、親友代辦等功能,方便不使用或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網上辦事。

15. 設置必要的線下辦事渠道

醫療、社保、民政等高頻服務事項保留線下辦理渠道,實體辦事大廳和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應合理布局,配備引導人員,設置現場接待窗口,優先接待老年人。

(七)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應用

16. 擴大適老化智能終端產品供給

推動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適老化改造,使其具備大屏幕、大字體、大音量、大電池容量、操作簡單等特點。建設智慧健康養老終端設備的標準及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積極開發智能輔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監測、養老照護等智能化終端產品

17. 推進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改造

組織開展網際網路網站、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改造專項行動,重點推動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政務服務、社區服務、新聞媒體、社交通訊、生活購物、金融服務等網際網路網站、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改造,優化界面交互、內容朗讀、操作提示、語音輔助等功能。

18. 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電信服務

加強偏遠地區養老服務機構、老年活動中心等寬帶網絡覆蓋,為老年人開展精準降費,推出更多老年人用得起的電信服務。

19. 加強應用培訓

針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困難,組織行業培訓機構和專家開展專題培訓,提高老年人對智能化應用的操作能力。

20. 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

引導老年人了解新事物、體驗新科技,積極融入智慧社會,通過老年大學(學校)、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教育機構等,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老年人提高運用智能技術的能力和水平。

從以上舉措來看,國務院主要的舉措不僅照顧到老人的局限性,明文規定各地要保留老人熟悉的傳統的、線下的應用同時發動智能技術,引導線上、智能化應用改造地更加方便老人使用此外在引導、教育老人使用智能技術上下功夫。針對各項舉措,都有特定的相關部門被指定來負責。

「通知」提出:到2021年底前,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推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更加普遍,傳統服務方式更加完善。

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結語:關注老人,縮小技術鴻溝

正如一句話所說,我們社會技術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可能比過去幾千年發展得都快。許多老人曾經接觸的世界和古人幾乎沒有區別,導致他們和智能化技術之間有難以跨越的「技術溝」。而社會對老人運用技術的關照程度,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文明水平。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國家推動智慧型手機、App、智能語音、人臉識別等技術用於老年辦事、消費、文娛等領域的同時,也將帶動新的技術應用市場發展。

相關焦點

  • 山東設區城市建成區166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整治通過驗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皇14日,記者從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全省設區城市建成區排查出的166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部完成工程整治並通過「長制久清」評估驗收,順利完成國家目標任務。
  • 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通過驗收
    她表示,中科院近年來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了火車頭的作用,在研究所管理方面為構建現代院所制度做出了突出貢獻。財政部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領導和部署,籌措經費保障「知識創新工程」的順利實施。科研院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央財政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中科院在改革創新方面的有益嘗試。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7.非人靈長類模型與腦連接圖譜研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在非人靈長類模型與腦連接圖譜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創成果。2017年底在國際上率先攻克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核克隆這一世界性難題,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
  •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通過驗收
    驗收會由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主持。驗收會聽取了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生所」)籌建工作匯報,以及前期完成的專項驗收情況匯報;審議通過了天津工生所驗收意見,宣布了第一屆所領導班子,表彰了在籌建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白春禮為天津工生所頒發了事業單位法人證書。苟利軍代表天津市委、市政府對天津工生所圓滿完成籌建任務、順利通過驗收表示祝賀。
  • 國家七部門發文:老年人在這些地方不用查驗「健康碼」
    七部門發文提出方案】12月28日,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七部門發布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通知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除汽車客運站、客運碼頭、民用運輸機場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場所外,一般不用查驗「健康碼」。【詳情點擊】(央視新聞)
  • 科學網—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7.非人靈長類模型與腦連接圖譜研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在非人靈長類模型與腦連接圖譜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創成果。2017年底在國際上率先攻克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核克隆這一世界性難題,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
  • 7大「黑科技」加速玩具業創新
    【中外玩具網2月21日訊】(文/中外玩具網百家作者 安福雙)科技改變生活。看看我們周邊的一切,那些曾經只存在於科幻電影和小說中的「黑科技」,有多少今天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高科技、智能化的產品成為市場上的寵兒。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
    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7項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獎成果為:複雜機場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及裝備(張軍主持)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電推進羽流對太空飛行器性能影響機制和高效防護技術(蔡國飆主持)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大尺寸鋁合金車輪成型關鍵技術及應用(張虎主持)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民航數位化協同管制新技術及應用(朱衍波主持)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規模監控視頻智能處理技術及應用(李波主持)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大事記|附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上擴建多用途的冷卻儲存環(CSR)工程於1997年6月立項,2000年4月開工,2008年7月通過驗收,獲2009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合肥同步輻射光源(HLS)由中國科大牽頭建設,1983年4月立項,1984年11月開工,1991年12月通過驗收,是我國第一臺以真空紫外和軟X射線為主的專用同步輻射光源,獲199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盤點:2016改變人類未來生活的7大黑科技
    人工智慧的突飛猛進,生物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交通通信技術的顛覆式發展……這些科技,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智能、更有趣、更美好。對於2016年重大的黑科技,不少國際知名的科學雜誌都已進行了詳細的報導和分析。小編提煉總結出最為關鍵和重要的7大黑科技,他們將在人工智慧、交通、醫學等領域,為人類未來生活帶來巨大變革。
  • 城鎮汙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城鎮汙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020年12月28日,城鎮汙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驗收會在北京工業大學水環境樓舉行。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聶祚仁院士出席驗收會,會議由北京市發改委高技術處趙英俊處長主持。
  • 我國應急管理系統首個國家工程實驗室順利驗收
    近日,作為我國應急管理系統的首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消防與應急救援國家工程實驗室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據悉,為提升消防與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實驗室新建及升級改造了火災監測預報警、應急救援裝備等12個技術研發平臺,可開展理論研究、產品開發、系統測試、工程模擬等工作。
  • 被「黑科技」困擾的老年人這樣來操作
    為了不再讓老人  被掃碼、刷臉、手機支付  搞得「寸步難行」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通知  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  其中涉及老年人  交通出行、日常就醫、消費等多個方面  一圖讀懂↓    編審:於公樂
  •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2017-09-27 【字體:大  驗收委員會聽取了工程建設總結報告、工藝鑑定意見和工藝、建安、財務、設備、檔案專業組驗收意見,審核了相關文件資料,進行了實地考察。經過認真審議和充分討論,認為項目建設單位根據批覆要求高質量完成了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建設任務,建成了磁體技術和綜合性能國際領先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國家驗收,並投入正式運行。
  • 福海縣白斑狗魚標準化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中廣網烏魯木齊7月30日消息(通訊員朱建波 李慧) 7月25日至26日,福海縣白斑狗魚標準化示範區項目建設通過了國家驗收。    烏魯木齊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阿勒泰地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等7名專家組成考核驗收組,以《全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考核驗收辦法》為依據,從組織管理、保障體系建設、示範工作內容、效果等方面,經過認真考核,以94分的好成績通過國家驗收。
  • 雲南公示2021年32個項目驗收結果 涉及食品領域9項
    食品夥伴網訊 1月7日,雲南省科學技術廳發布通知,為進一步加強雲南省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管理,不斷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省科技廳委託省科技情報院對實施到期的32個項目進行了驗收,並對驗收結果予以公示。   驗收的32個項目中,涉及食品領域的有9項。
  • 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關於貫徹執行15項
    》及《國家醫療保障局關於印發醫療保障標準化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醫保發〔2019〕39號)等文件要求,現就做好醫保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醫療服務項目、藥品和醫用耗材等15項醫療保障信息業務編碼標準貫徹執行工作通知如下: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貫徹執行醫療保障信息業務編碼標準的重要性高起點推進醫療保障標準化建設是落實國家標準化戰略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大任務
  • 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運行
    新華社武漢10月23日電(記者黎昌政、俞儉)經過7年研製和建設,我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23日在華中科技大學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投入運行,我國由此成為繼美、德、法之後第四個擁有大型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的國家。    強磁場與極低溫、超高壓,被列為現代科學實驗最重要的極端條件之一
  • 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會上,驗收委員會聽取了實驗室建設項目總經理、實驗室主任袁志明關於項目建設的總結報告,以及工藝、設備、建安、財務、檔案等專業組驗收意見,並進行了現場考察。經認真審議和充分討論,驗收委員會認為,項目高質量完成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的建設任務,建成了國內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研究單元和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平臺,具備了從事高致病性病原研究能力。
  • 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項目通過總技術驗收
    新華社合肥9月4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範項目技術驗收評審會日前在該校舉行,評審專家組聽取項目建設情況和分系統驗收情況,經質詢和討論認為項目已完成了預期的技術驗證和應用示範任務,同意通過總技術驗收。這意味著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已經具備開通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