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telloyC-276,
一、耐蝕性能 哈氏C-276合金屬於鎳-鉬-鉻-鐵-鎢系鎳基合金。它是現代金屬材料中最耐蝕的一種。主要耐溼氯、各種氧化性氯化物、氯化鹽溶液、硫酸與氧化性鹽,在低溫與中溫1中均有很好的耐蝕性能。因此,近三十年以來、在苛刻的腐蝕環境中,如化工、石油化工、煙氣脫硫、紙漿和造紙、環保等工業領域有著相當廣泛的應用。 哈氏C-276合金的各種腐蝕數據是有其典型性的,但是不能用作規範,尤其是在不明環境中,必須要經過試驗才可以選材。哈氏C-276合金中沒有足夠的Cr來耐強氧化性環境的腐蝕,如熱的1。這種合金的產生主要是針對化工過程環境,尤其是存在混酸的情況下,如煙氣脫硫系統的出料管等。下表是四種合金在不同環境下的腐蝕對比試驗情況。(所有焊接試樣採用自熔鎢極氬弧焊)
具有優異的抗應力腐蝕開裂能力和好的耐局部腐蝕能力,在很多化工工藝介質中有滿意的耐蝕特性,包括浸蝕很強的無機酸溶液、氯氣和含氯化物的各種介質、乾燥氯氣、甲酸和醋酸、海水和鹽水等
腐蝕是材料在環境的作用下引起的破壞或變質。
金屬和合金的腐蝕主要是由於化學或電化學作用引起的破壞,有時還同時伴有機械、物理或生
物作用。例如應力腐蝕破裂就是應力和化學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單純物理作用的破壞,如合金在
液態金屬中的物理溶解,也屬於腐蝕範疇,但這類破壞實例不多。單純的機械破壞,如金屬被切削、
研磨,不屬於腐蝕範疇非金屬的破壞一般是由於化學或物理作用引起,如氧化、溶解、溶脹等。
第一講 金屬腐蝕概述
第一節 金屬腐蝕的分類
根據腐蝕的形態,可分為均勻(全面)腐蝕和局部腐蝕兩類,局部腐蝕還可分為若干小類。
根據腐蝕的作用原理,可分為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兩者的區別是當電化學腐蝕發生時,金
屬表面存在隔離的陰極與陽極,有微小的電流存在於兩極之間,單純的化學腐蝕則不形成微電池。
過去認為,高溫氣體腐蝕(如高溫氧化)屬於化學腐蝕,但近代概念指出在高溫腐蝕中也存在隔離
的陽極和陰極區,也有電子和離子的流動。據此,出現了另一種分類:幹腐蝕和溼腐蝕。溼腐蝕是
指金屬在水溶液中的腐蝕,是典型的電化學腐蝕,幹腐蝕則是指在幹氣體(通常是在高溫)或非水
溶液中的腐蝕。單純的物理腐蝕,對於金屬很少見,對於非金屬,則多半產生單純的化學或物理腐
蝕,有時兩種作用同時發生。
第二節 金屬腐蝕的形態
金屬腐蝕的形態可分為全面(均勻)腐蝕和局部腐蝕兩大類。前者較均勻地發生在全部表面,
後者只發生在局部。例如孔蝕,縫隙腐蝕,晶間腐蝕,應力腐蝕破裂,腐蝕疲勞,氫腐蝕破裂,選
擇腐蝕,磨損腐蝕,脫層腐蝕等。
常見金屬材料基礎知識( 簡要讀本― ― 僅供內部使用)( 2004 VER.)
- 57 -
一般局部腐蝕比全面腐蝕的危害嚴重得多,有一些局部腐蝕往往是突發性和災難性的。如設備
和管道穿孔破裂造成可燃可爆或有毒流體洩漏,而引起火災、爆炸、汙染環境等事故。根據一些統
計資料,化工設備的腐蝕,局部腐蝕約佔70%。均勻腐蝕雖然危險性小,但大量金屬都暴露在產生
均勻腐蝕的氣體和水中,所以經濟損失也非常驚人。
1.全面(均勻)腐蝕
金屬表面的全部或大部都發生腐蝕,腐蝕程度大致是均允的。一般表面覆蓋一層腐蝕產物膜,
能使腐蝕減緩,高溫氧化就是一例。又如易鈍化的金屬如不鏽鋼、鈦、鋁等在氧化環境中產生極薄
的鈍化膜,具有優良的保護性,使腐蝕實質上停止。鐵在大氣和水中產生的氧化膜(鏽)保護性很
低。一般均勻腐蝕很嚴重。
也有些均勻腐蝕不產生表面膜,如鐵在稀硫酸或鹽酸中全面迅速溶化。無膜全面腐蝕很危險,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少發生,除非選材嚴重錯誤,例如選用鐵或鋁設備貯運鹽酸等。
均勻腐蝕的程度可以用腐蝕率來表示。常用兩種單位,一是單位時間內,單位表面積上損失的
由厚度腐蝕率可以估算設備的預期壽命,一般應用得更廣泛。
2.孔蝕
孔蝕是一種高度局部的腐蝕形態。孔有大有小,多數情況下比較小,一般孔表面直徑等於或小
於它的深度,也有些情況為碟形淺孔。
小而深的孔可能使金屬板穿透,引起物料流失、火災、爆炸等事故。它是破壞性和隱患最大的
腐蝕形態之一。
孔蝕通常發生在表面有鈍化膜或有保護膜的金屬,如不鏽鋼、鈦、鋁合金等。由於金屬表面存
在缺陷(露頭的螺位錯,非金屬夾雜物等)和液體內存在能破壞鈍化膜的活性離子(如CI-、Br-),
- 58 -
鈍化膜在局部被破壞,微小的膜破口處的金屬成為陽極,其電流高度集中,破口周圍廣大面積的膜
成為陰極,因此腐蝕迅速向內發展,形成蝕孔。
當孔蝕形成不久,孔內的氧很快耗盡,因此只有陽極反應在孔內進行,很快就積累了帶正電的
金屬離子。為了保持電中性,帶負電的CI-從外部溶液擴散到孔內,由於金屬(Fe、Cr)氯化物的
水解產生了鹽酸:
M+CI-+H2O=MOH↓+H+CI-
孔內 pH 下降,變為酸性,鹽酸使更多的金屬溶解,又有更多的CI-遷入孔內,形成自催化加速
的腐蝕。鄰接蝕孔的表面由於產生陰極氧還原反應而不受腐蝕,亦即獲得了陰極保護。
蝕孔形成以後,是否繼續深入發展直至穿孔,由於影響因素複雜,現在還不能精確預測,一般
地說,如孔少,腐蝕電流集中,深入發展的可能性大;如孔多,就較淺,危險性也較小。
a-鈍化膜局部破裂b-膜破口腐蝕閉塞區內金屬離子增濃
c-陰離子進入閉塞區,金屬離子水解,pH 下降
d-裂縫內產生自催化加速腐蝕過程,H在尖端析出,滲入
裂縫前緣,使金屬脆化
孔蝕、縫隙腐蝕和應力發展階段示意圖
3.縫隙腐蝕
是孔蝕的一種特殊形態,發生在縫隙內(如焊、鉚縫、墊片或沉積物下面的縫隙),破壞形態為
溝縫狀,嚴重的可穿透。縫隙內是缺氧區,也處於閉塞狀態,縫內pH 值下降,濃度增大。常有一
段較長的孕育期,當縫內pH 值下降到臨界值後,與孔相似,也產生加速腐蝕。一般在含Cl-溶液中
- 59 -
最易發生。有效的防止方法是消除縫隙。
4.脫層腐蝕
在金屬層狀結構層與層之間產生腐蝕,先垂直向內發展,然後改變方向,有選擇地腐蝕與表面
平行的物質。腐蝕產物的膨脹力使未腐蝕的表層成層狀脫離(上圖)。
5.晶間腐蝕
腐蝕從表面沿晶粒邊界向內發展,外表沒有腐蝕跡象,但晶界沉積疏鬆的腐蝕產物。由金相顯
微鏡可看到晶界呈現網狀腐蝕(下圖)。嚴重的晶間腐蝕可使金屬失去強度和延展性,在正常載荷下
碎裂。
(Cr18Ni8Ti 不鏽鋼在HCl-空氣-H2O-丁烷混合氣中,700℃)
晶間腐蝕
晶間腐蝕是晶界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化學和組成上的變化,耐蝕性降低所致,這種變化通常是
由於熱處理或冷加工引起的。以奧氏體不鏽鋼為例,含鉻量須大於11%才有良好耐蝕性。當焊接時,
焊縫兩側2~3mm 處可被加熱到400~910℃,在這個溫度(敏化溫度)下晶界的鉻和碳易化合形成
Cr3C6,Cr 從固溶體中沉澱出來,晶粒內部的Cr 擴散到晶界很慢,晶界就成了貧鉻區,鉻量可降到
遠低於11%的下限,在適合的腐蝕溶液中就形成「碳化鉻晶粒(陰極)-噴鉻區(陽極)」電池,使
晶界貧鉻區腐蝕。
奧氏體不鏽鋼晶間腐蝕在工業中較常見,危害也最大。防止方法有:
①「固溶淬火」處理:將已產生貧鉻區的鋼加熱到1100℃左右,使碳化鉻溶解,水淬,迅速通
過敏化溫度區,使合金保持含Cr 的均一態。
②鋼中加入少量更易生成碳化物的元素鈦或鈮。
③碳含量降低到0.03%以下,從晶界沉澱的鉻量就很少。
- 60 -
6.選擇性腐蝕
工業合金含有不同成分和雜質,具有不同的結構,耐蝕性也有差別。在一定溶液中,有些活性
組分溶出,剩下疏鬆的不活潑組分,強度和延性完全喪失。這類選擇性腐蝕的常見例子是黃銅脫鋅。
鋅溶人溶液,黃銅表面覆蓋一層疏鬆的紅色薄膜。實際上銅也溶解,但其後又沉積在合金表面上。
除均勻的層狀脫鋅外,還有局部的塞狀脫鋅。提高銅含量(紅黃銅:Cu85%)可防止脫鋅,加入1%
錫,或少量砷、銻、磷也能改善對脫鋅的抗力。
灰鑄鐵的石墨化也是選擇性腐蝕,鐵腐蝕浸出,剩下石墨網狀體,嚴重失去強度。球墨或延展
性鑄鐵因為不存在殘餘物聯繫在一起的網狀結構,所以不產主石墨化。
7.磨損腐蝕
1)衝擊腐蝕
金屬表面受高流速和湍流狀的流體衝擊,同時遭到磨損和腐蝕的破壞,稱為磨損腐蝕。衝擊腐
蝕是磨損腐蝕的主要形態。金屬在高速流體衝擊下,保護膜破壞,破口處裸金屬加速腐蝕。如果流
體中含有固體顆粒,磨損腐蝕就更嚴重。它的外表特徵是:局部性溝槽、波紋、圓孔和山谷形,通
常顯示方向性。暴露在運動流體中的設備如:管、三通、閥、鼓風機、離心機、葉輪、換熱器、排
風筒等都能產生衝擊腐蝕。軟金屬如銅和鉛更為嚴重。
衝擊腐蝕多發生在流體改變方向的部位。如彎頭、三通、旋風分離器,容器內和入口管相對的
部位。冷凝器和換熱器管束入口處,流體由大截面進入小口,產生湍流,在管入口數十毫米處常發
生嚴重腐蝕。
防止衝擊腐蝕可以選用耐磨損較好的材料,如20 號合金優於18/8 不鏽鋼,90Cu/10Ni 優於
70Cu/30Ni(海水中),也可改進設計、改變環境、或用塗層和陰極保護等。
2)空泡腐蝕
空泡腐蝕簡稱空蝕或氣蝕,是磨損腐蝕的一種特殊形態。在高速液體中含有空泡,使磨損腐蝕
十分嚴重。空泡的形成是由於液體的湍流或溫度變化引起局部壓力下降,空泡內只含少量水汽,存
在時間非常短暫,氣泡破裂時產生衝擊波壓力可高達4000atm,使金屬保護膜破壞,並可引起塑性
形變,甚至撕裂金屬粒子。膜破口處裸金屬受腐蝕,隨即重新生膜。在同一點上又形成新空泡,又
迅即破裂,這個過程反覆進行,結果金屬表面生成緻密而深的孔,外表很粗糙。泵葉輪和水力透平
機等常產生空蝕。
- 61 -
空泡腐蝕的發生過程示意圖
防止空蝕可改進設計,以減小流程中流體動壓差,也可選用較耐空蝕的材料或精磨表面,因為
光潔表面不提供形成空泡的核點。用彈性保護層(塑料或橡膠)或陰極保護也有效。
3)摩振腐蝕
它也是磨損腐蝕的一種特殊形態,是指承受載荷、互相接觸的兩表面由于振動和滑動(反覆的
相對運動)引起的破壞,也稱微振腐蝕。摩振腐蝕的危害非常大,既破壞了精密的金屬部件,產生
的氧化鏽泥常將部件鏽死,還會使接觸面超過容許公差,產生的蝕孔還會引起疲勞破裂。
摩振腐蝕最常見的例子是滾珠軸承套與軸之間,也發生在引擎、機車部件、螺栓連接的部件等
處。它的必要條件是反覆的相對運動,位移小至10-8cm 即可引起破壞。例如在遠距離鐵路和輪船運
輸中的汽車軸,表面承受載荷,又發生連續輕微振動,將產生摩振腐蝕。它不發生在連續運動的表
面上。正常行駛的汽車因為軸承表面間的相對運動非常大(旋轉),就不發生這種腐蝕。
摩振腐蝕的原因是摩振作用破壞了金屬保護膜,裸金屬迅速氧化,磨損和氧化反覆進行,使破
壞加劇。另外,金屬表面因受壓產生冷焊或熔化,其後由於相對運動使金屬碎粒脫落,並迅速氧化。
二者都產生氧化鏽粒,破壞金屬界面。氧在摩振腐蝕中很重要,但也有些摩振腐蝕不需要氧。
防護方法可在接觸表面塗潤滑油脂,可減小摩擦,並排除氧,如果表面同時磷化更有效。還可
選用硬質合金,噴丸處理或冷加工以提高表面硬度等。
8.應力腐蝕破裂
合金在腐蝕和一定方向的拉應力同時作用下產生破裂,稱為應力腐蝕破裂。裂縫形態有兩種:
沿晶界發展,稱晶間破裂;縫穿過晶粒,稱穿晶破裂,也有混合型,如主縫為晶間型,支縫或尖端
為穿晶型,它是最危險的腐蝕形態之一,可引起突發性事故。
應力腐蝕破裂有一些特徵:①必須存在拉應力(如焊接、冷加工產生的殘餘應力),如果存在壓
應力則可抑制這種腐蝕,
- 62 -
(Cr18Ni9 敏化不鏽鋼在3%NaCl 溶液中, 90℃ ) (Cr18Ni9Ti 不鏽鋼在C1- 溶液中) (Cr18Ni9 不鏽鋼)
a.晶間腐蝕 b.穿晶腐蝕 c.混合型破裂
應力腐蝕破裂
②只發生在一定的體系,如奧氏體不鏽鋼/C1-體系,碳鋼/NO-
3 體系,銅合金/NH+
4 體系等。
應力腐蝕的機理很複雜,按照左景伊提出的理論,破裂的發生和發展可區分為三個階段:
①金屬表面生成鈍化膜或保護膜;
②膜局部破裂,產生蝕孔或裂縫源;
③裂縫內發生加速腐蝕,在拉應力作用下,以垂直方向深入金屬內部。
產生應力腐蝕必須滿足上述三個階段的生成環境。以奧氏體不鏽鋼/C1-體系為例,環境中必須
含有C1-和氧,因為奧氏體不鏽鋼在含氧環境內很容易鈍化,滿足了條件1;C1-是破鈍劑,在應力
作用下,膜的局部缺陷處很容易破裂,滿足了條件2;裂縫內形成閉塞區,pH 值下降,Cl-從外部遷
入增濃、pH 值下降到1.3 以下,腐蝕加速,這和孔蝕相同。裂縫尖端產生了氫,引起局部脆化,在
拉應力作用下發生脆性破裂,然後裂尖又進入酸性溶液;裂縫在腐蝕和脆裂的反覆作用下迅速發展。
防止應力腐蝕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進行熱處理以消除部件的應力;改進設計結構,避免應力集
中於局部,設計中選用的載荷應低於產生應力腐蝕的臨界值;表面用噴丸處理產生壓應力,採用電
化學保護、塗料、或緩蝕劑等。
9.氫腐蝕
1)氫鼓泡
對低強度鋼,特別是含大量非金屬夾雜時,溶液中產生的氫原子很容易擴散到金屬內部,大部
分H 通過器壁在另一側結合為H2 逸出,但有少量H積滯在鋼內空穴,結合為H2,因氫分子不能擴
散,將積累形成巨大內壓,使鋼表面鼓泡,甚至破裂。
當環境中含有硫化物、氰化物、含磷離子等阻止放氫反應的毒素,氫原子就會進入鋼內產生鼓
- 63 -
泡。石油工業物料常含有上述毒素,氫鼓泡是常見的危害。防止方法:除去這類毒素最為有效;也
可選用無空穴的鎮靜鋼以代替有眾多空穴的沸騰鋼。此外,可採用氫不易滲透的奧氏體不鏽鋼或鎳
的襯裡,或橡膠,塑料、瓷磚村裡、加入緩蝕劑等。
2)氫脆
在高強鋼中晶格高度變形,當H進入後,晶格應變更大,使韌性及延展性降低,導致脆化,在
外力下可引起破裂。不過在未破裂前氫脆是可逆的,如進行適當的熱處理,使氫逸出,金屬可恢復
原性能。一般鋼強度越高,氫脆破裂的敏感性越大。它的機理還不十分清楚,有各種理論,如:氫
分子聚積造成巨大內壓;吸附氫後使表面能降低,或影響了原子鍵結合力,促進了位錯運動等。一
些跡象表明,鐵素體和馬氏體鐵合金在裂縫尖處與氫產生了反應,鈦、鉭等易生成氫化物的金屬,
在高溫下容易與溶解的氫反應,生成脆性氫化物。高溫下氫還能造成脫碳。
進入金屬的氫常產生於電鍍、焊接、酸洗、陰極保護等操作中。應力腐蝕的裂尖酸化後,也將產生
氫脆,但陽極腐蝕,已造成永久性損害,與單純氫脆有別。氫脆與鋼內空穴無關,所以防止方法與
防氫鼓泡稍有不同:在容易發生氫脆的環境中,避免使用高強鋼,可用Ni、Cr 合金鋼;焊接時採用
低氫焊條,保持環境乾燥(水是氫的主要來源);電鍍液要選擇,控制電流;酸洗液中加入緩蝕劑。
氫已進入金屬後,可進行低溫烘烤驅氫,如鋼一般在90~150℃脫氫。
10.腐蝕疲勞
腐蝕和交變應力(應力方向周期性變化,亦稱周期
應力)共同作用引起的破裂,稱為腐蝕疲勞。在無腐蝕
時,金屬受交變應力作用將產生疲勞破裂。對於鐵合金,
承受的應力有一臨界值,如低於此值,即使經無限周期
也不會疲勞破裂。此值稱為疲勞極限。非鐵金屬如鋁、
鎂,沒有疲勞極限,但抗疲勞性能也隨應力減小而增大。
通常規定在106 周期不產生疲勞破裂的臨界應力值為疲
勞極限。在腐蝕環境中疲勞極限大大下降,因而在較低
的應力和較短的周期內就發生疲勞破裂。
鋼在周期應力下的 S-N 曲線
腐蝕疲勞的外形特徵是:產生眾多深孔,裂縫可以有多條,由蝕孔起源以和應力垂直的方向縱
深發展,是典型的穿晶型,設有支縫,縫邊呈現鋸齒形。振動部件如泵軸和杆、螺旋槳軸、油氣井
管、吊素以及由溫度變化產生周期熱應力的換熱管和鍋爐管等,都容易發生腐蝕疲勞。腐蝕疲勞最
易發生在能產生孔蝕的環境中,無疑,蝕孔起了提高應力的作用。周期應力使保護膜反覆局部破裂,
裂口處裸金屬遭受不斷腐蝕。與應力腐蝕不同,腐蝕疲勞對環境沒有選擇性。氧含量、溫度、pH 值
- 64 -
和溶液成分都影響腐蝕疲勞。陽極極化將促進腐蝕疲勞。
防止方法:改進設計或進行熱處理以消除和減小拉應力,表面噴丸處理產生壓應力,電鍍鋅、
鉻、鎳等,但電鍍時注意鍍層中不可產生拉應力,也不可有氫滲入。也可用緩蝕劑和陰極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