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5日 08:2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尚偉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清明時節,到烈士陵園為革命英烈掃墓,不僅是一種情感的緬懷,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清明時節草木繁茂,外出踏青,祭奠先人,成為中國人的習俗。這個節日於中國人還有另一層意涵:人們不僅要祭奠生養後代的先輩,還要祭奠為民族大義而獻身的先烈。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中,無數革命英烈、仁人志士,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富強,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英勇戰鬥,在國家建設的第一線頑強拼搏,把全部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腳下的神聖熱土和心中的崇高信念。「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奮起,陵園千古慰忠魂」。清明時節,到烈士陵園為革命英烈掃墓,不僅是一種情感的緬懷,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這種傳承中,有一種精神,叫做忠誠信仰。1935年1月,方志敏率領的紅10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在通過皖南懷玉山區封鎖線時,部隊陷入敵人的重圍。由於叛徒告密,方志敏不幸被俘。蔣介石獲悉方志敏被俘,立即密令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千方百計勸降方志敏。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方志敏始終懷著對共產主義的美好憧憬,忠貞不屈,大義凜然。在黑暗潮溼的牢房裡,重病在身的方志敏連續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著作。他的著名詩句「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堅定的革命氣節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這種傳承中,有一種精神,叫做愛國主義。著名抗日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曾因對「圍剿」紅軍態度消極而被蔣介石解除兵權,強令其出國「考察」。在旅居國外的日子裡,吉鴻昌積極向僑胞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同仇敵愾、救亡圖存。面對外國人的歧視,他擲地有聲地說:「中國人頂天立地,有尊嚴,有志氣,做一個中國人堂堂正正、無上光榮!」他還找了一塊小木牌,工工整整地寫上「我是中國人」五個字。每次外出或參加宴會,他都別在胸前,昂首闊步。今天,這種愛國情懷和浩然正氣,仍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團結奮鬥的精神支柱。
這種傳承中,有一種精神,叫做頑強不屈。1934年11月下旬的湘江之戰中,紅軍34師師長陳樹湘率領全師掩護黨中央和主力紅軍安全渡過湘江後,被敵人截斷在湘江東岸,陷入了重重包圍。所有聯絡被切斷,陣地變成了淹沒在血海中的孤島。12月12日,部隊已不足300人。陳樹湘指揮部隊搶渡牯子河時,被敵人的子彈穿透腹部。他用腰帶壓住傷口,忍著劇痛繼續指揮部隊戰鬥,後來不幸被俘。敵人得知他的身份後,百般威逼利誘。陳樹湘始終不為所動,趁敵人不備猛然用雙手撕開纏繞在腹部的繃帶,忍著劇痛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把它扯斷,實現了「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譜寫了一曲貞守革命氣節、維護軍人榮譽的英雄壯歌。
這種傳承中,有一種精神,叫做為了人民。1931年7月底,王若飛受命從莫斯科到內蒙古領導革命鬥爭,因叛徒出賣被捕。面對敵人的拷問,他毫不畏懼,寧死不屈,還把審理當成宣傳革命道理的好機會,在法庭上慷慨激昂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痛批國民黨蔣介石的種種賣國罪行。敵軍官對王若飛的表現十分不解,問他到底是為了什麼,王若飛堅定地回答:「我們共產黨人最高的信仰就是一切為了人民。能為真理、為人民而死,是我最大的光榮。」「一切要為人民打算」,這是王若飛的堅定信念,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這種傳承中,有一種精神,叫做鐵紀如山。1952年10月的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邱少雲隨部隊執行潛伏任務。敵人的一枚燃燒彈落在了離邱少雲兩米遠的草地上。霎時間,飛濺的汽油燃燒液濺著了他身上的偽裝,立刻燃起熊熊火焰。這時,只要他打幾個滾翻,身上的火很容易撲滅。在他的身後,還有一條小水溝,滾進去也能把火熄滅。但是,此刻山上山下有幾十架望遠鏡對著燃燒的地方,只要出現一絲動靜,敵人的炮火頃刻之間就會把潛伏地區炸成焦土。邱少雲緊咬牙關,身子緊緊貼住地皮,雙腳死死蹬住地面,兩手深深插進泥土。熊熊的火焰無情地迅速蔓延,邱少雲卻像一塊不可撼動的巖石,伏在火中一動不動,直至獻出年輕的生命。
據統計,革命戰爭年代以來,約有2000萬烈士為中國革命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英烈精神,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積澱為代代傳承的基因。每年清明,當人們踏著春的腳步來到烈士陵園,又會發現,曾經的烽煙蔽日,戰火悽迷,都在這個特定的時間點上定格。無論歷史是否記下英烈的姓名,他們走過了歲月,留下的是永遠的芳華……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