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目前太平洋上已經形成了拉尼娜現象,並且今年的拉尼娜現象強度為中等到強。根據WMO的最新通報,從8月-9月開始,熱帶太平洋開始向拉尼娜過度,並且到目前已經持續發展增強。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通報,熱帶太平洋在2020年11月-2021年1月有高達90%的可能性一直保持在拉尼娜水平,而出現厄爾尼諾的可能性接近0,而出現中性狀態的可能性可能性約為10%,因此接下來大概率還是拉尼娜,而且還可能持續到2021年第一季度(有55%可能性)。
拉尼娜現象是指熱帶太平洋中東部表面海水溫度出現的大範圍降溫現象,和我們熟知的厄爾尼諾的大範圍升溫現象恰好相反,由於海洋和大氣的耦合效應,這種海水溫度的大範圍變冷帶來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一系列變化,從而導致異常天氣的發生。
一般來說,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海水和環流遵循著一套比較固定的模式——沿著赤道勁吹的偏西信風將太平洋偏暖的水推向西太平洋,而東太平洋則保持相對偏冷的狀態,這種模式也使得南美洲沿岸出現了以補償湧升流為主的秘魯寒流。而因為水溫的差異,更暖的西太平洋能催動空氣出現大規模上升運動,形成降雨,而上升的氣團一部分在東太平洋下沉,形成一個循環,這種大氣循環模式被稱為「沃克環流」。
但在拉尼娜情況下,過強的赤道信風將暖水過度推向西太平洋,而秘魯寒流隨之加強,更多的深層冷水得以湧上太平洋表層,這樣一來,中東太平洋地區的下沉作用加強,而西太平洋的上升作用也加強了,整個沃克環流增強了。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是地球氣候系統的主要自然驅動因素,但當前所有自然發生的氣候事件都是在人類導致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發生的,它加劇了極端天氣,影響了水循環。塔拉斯指出,拉尼娜現象通常會對全球氣溫產生降溫作用,但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滯留的熱量足以抵消這種影響。因此,2020年仍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之一,即便如此,拉尼娜仍然可能在全球很多地方帶來異常天氣,諸如降水偏多導致的洪水以及降水偏少導致的乾旱,以及寒潮嚴寒和異常的風暴活動。
根據觀測記錄,本世紀以來上一次出現強拉尼娜事件是2010年至2011年,因此,2020年-2021年的這次拉尼娜事件可能是10年來最強的,這時候也有網友要問了「拉尼娜會帶來什麼影響?」「廣州這次能下雪嗎?」
實際上,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並非推動全球和區域氣候發展的唯一因素。每次拉尼娜或厄爾尼諾事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它們對區域氣候的影響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異,比如2016年年初,我國出現了令廣州下雪的霸王級寒潮,但那年的氣候卻是在強厄爾尼諾背景下的。因此,大家還是多多關注最新的氣象信息,及時應對天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