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獲悉,Frontiers in Energy(《能源前沿》)被SCI(E)資料庫收錄,收錄論文回溯至2015年第1期。
Frontiers in Energy期刊是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工程院和上海交通大學共同主辦,德國施普林格公司海外發行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之一,於2007年1月創刊,以網絡版和印刷版兩種形式出版,為全英文季刊。主編為上海交通大學翁史烈院士,清華大學倪維鬥院士和中國礦業大學彭蘇萍院士。
該刊注重反映全球能源各學科最新研究進展,交流國內外能源技術研究成果,主要刊登能源領域各分支學科具有創新性的綜述論文(Review Articles)、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s)、專題文章(Feature Articles)和短篇報導(Short Communications)等。主要報導範圍(不限於):①能源基礎研究;②能源技術與應用,包括能源的產生和轉換、儲能、可再生能源、能量輸送、城市設計和建築節能等;③能源與環境,包括汙染控制、節能和氣候變化等;④能源經濟、策略和政策等;⑤新興能源問題等。
Frontiers in Energy創刊以來,堅持以稿件質量為核心,高度重視學術質量,嚴格同行評議,走國際化的辦刊道路,充分吸納各方學術力量的支持。出版方式上採用在線優先出版(Online First)形式,保證文章以最快速度發表。今後,將繼續努力提升學術質量,把Frontiers in Energy辦成能源領域學術成果的重要交流平臺,力爭成為國際一流的學術期刊。
CN11-6017/TK
2095-1701(p) 2095-1698(e)
郵發代號:80-972 全英文季刊
主編
翁史烈 上海交通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維鬥 清華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蘇萍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
執行主編
黃震 上海交通大學
副主編
琚詒光 普林斯頓大學
劉靜 清華大學
巨永林 上海交通大學
Frontiers in Energy專輯列表
♦ 先進矽太陽能電池技術專輯 Technologies for future high-efficiency industrial silicon wafer solar cells(2017, volume 11, issue 1)
♦ 可再生能源與智能電網專輯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smart grid(2017, volume 11, issue 2)
♦ 電化學能源轉換與儲存專輯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materials, processes and device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2017, volume 11, issue 3)
♦ 低品位熱能轉換技術及應用專輯 Efficient use of waste heat and solar energy: Technologies of cooling, heating, power generation and heat transfer(2017, volume 11, issue 4)
♦ 納米能源專輯 Nanotechnology in Energy(2018, volume 12, issue 1)
♦ 非傳統能源專輯 Unconventional Energy(待出版)
♦ 巴黎協議後緩解氣候變化的能源技術革命專輯 Post-Paris Agreement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developing world(待出版)
♦ 能源網際網路專輯 Energy Internet(待出版)
♦ 能源革命和電力創新專輯 Energy Revolution and Electric Innovation(待出版)
♦ 先進的天然氣液化技術專輯 Advanced natural gas liquefaction technology(待出版)
……(未完待續)
Invited Authors (按姓氏音序排序)
♦ Radoslav R. ADZIC,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USA
♦ Avram BAR-COHE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USA
♦ Xiangwan DU(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
♦ Harald SCHWARZ, Branden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ttbus-Senftenberg, Germany
♦ Qing HAO, University of Arizona, USA
♦ Yaling HE(何雅玲),西安交通大學,中國
♦ Bram HOEX,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 Ming HU, RWTH Aachen University, Germany
♦ Bong Jae LEE,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 Korea
♦ Baowen LI, University of Colorado, USA
♦ Dong LIU, University of Houston, USA
♦ Jing LIU(劉靜),清華大學,中國
♦ Keunhan PARK, University of Utah, USA
♦ Zhenmeng PENG(彭振猛),University of Akron,USA
♦ Wenzhong SHEN(沈文忠),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 Ulrich STIMMING,Newcastle University, UK
♦ Ruzhu WANG(王如竹),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 Xinwei WANG, Iowa State University, USA
♦ Bao YANG,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 Baolian YI(衣寶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
♦ Junliang ZHANG(章俊良),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 Yuwen ZHANG, University of Missouri, USA
♦ Zhuomin ZHANG (張卓敏),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 Changying ZHAO(趙長穎),上海交通大學,中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