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行動比喻成一顆顆美麗珍貴的珍珠,那麼好的思維方式便是串起這些珍珠最重要的那根線子」。
讀了《馬雲教美國人如何過冬》這則小故事,讓我不由自主想到了另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小文章:「話說臺灣一家報紙的一位記者奉命到北京採訪著名畫家李可染。當他到了李家後才知道,李老已經去世,而這一消息尚未公布。這位記者一下子便敏感地意識到,這可能是碰上了一個發財致富的好機會。他立即趕往北京寄售著名書畫家作品的榮寶齋。一走到懸掛李可染作品的店堂,他不禁大喜。李可染的作品,包括李老的絕筆書畫,都依然照原來的標價掛在那裡。他當機立斷電告臺灣的家屬立即將家中的全部存款電匯到北京。匯款到後,他買下了榮寶齋內懸掛的李可染的全部作品。時隔一個月後,港臺及海外人士才知道李老已經去世,當他們紛紛趕到北京去購買李老的作品時,早已無處可買了。而購買到了李老作品的這位臺灣記者轉眼之間便成了巨富」。
《馬雲教美國人如何過冬》和這一夜之間成為巨富的臺灣記者的故事都告訴了我們同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該如何的運用好自己的第三隻眼」,所謂「第三隻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發現與事物存在關聯性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往往都披著隱形衣不會輕易讓人發現,但也正是這樣的隱形衣裡面會蘊含著無限的商機或未知的人生際遇。
我們不得不佩服馬雲的商業睿智和獨到的敏銳眼光,在他的經營理念裡天下似乎沒有難做的生意,他具備一種能力,即使是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也能抽絲剝繭發現絲絲縷縷的聯繫,還能根據這些信息及時抓住客戶潛在的心理需求,從而展開一系列不可思議但又符合情理的產品營銷策略。在那位一夜巨富臺灣記者的傳奇故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位記者的思維方式是不同尋常的,他能在李可染大師去世的消息中迅速發現商機並第一時間採取行動,最終才取得了成功。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要承認,機遇常有,但並不是人人都有智慧能抓得住。
作為保險營銷人員,我們要如何運用這「第三隻眼」去發現潛在的商機呢?我想,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慣有的定向思維方式。銷售過程中,我們通過努力取得成功,以為攻克了難關,然後就淺嘗輒止或全身隱退了,殊不知,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資源已被我們白白浪費掉。就像我們在面對一個優質客戶時,也許我們當時的初衷只是想要銷售車險業務,但這位客戶的保險需求卻並不單單只有車險這一項,如果我們銷售完車險我們就收起投保單回家了,當我們再發現另有更豐富的商機已被同行發掘去了,到那時,才恍然大悟,但已是錯失良機,追悔莫及了。
也許運用發散性思維能夠幫助我們開發自己的「第三隻眼」。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看事物要有創意,能從多角度想問題、多方式表達問題、從司空見慣中尋找出差異;凡事多想為什麼,凡事多思考因果關係;同時思考問題要靈活,學會舉一反三,拿來主義,活學活用,隨時隨地學習借鑑。當客戶資源在我們的手中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充分、合理利用好這個資源,深入了解和耐心發掘資源的潛在性,根據客戶個性化需求量身定做合理的保險產品,並做好保險一籃子服務,既為客戶提供了方便,也為自己帶來了無限的客戶空間。客戶在感受到我們優質服務的同時更會向更多的潛質客戶進行宣傳,形成口碑。世間的萬事萬物都不是單一存在的,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所以,我們更應該要學會以一個點看多個面,開啟了「第三隻眼」,我們才會看得更遠,商機也才會無時無刻的會出現在我們身邊。
(責任編輯: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