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 假設宇宙中真有外星人,而人類有一個足夠大的望遠鏡,那麼是不是可以通過這個望遠鏡看到他們?小夥伴們可知,眼下在貴州的一塊窪地裡,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建造這麼一臺望遠鏡,預計於今年9月竣工,它背負的一大重要使命正是在廣袤的宇宙中為人類尋找同伴。
這個被譽為中國「天眼」的望遠鏡的官方名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簡稱剛好是FAST,它建成後將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接收面積相當於近30個足球場大小。
FAST如何觀察外太空?它為何建在貴州山窪窪裡?它能不能發現外星人?新華國際客戶端跟你聊一聊。
【FAST能看多遠?】
射電,是比紅外線頻率更低的電磁波段。射電望遠鏡,跟收衛星信號的天線鍋類似,通過「鍋」的反射聚焦,把幾平方米到幾千平方米的信號聚攏到一點上。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說:「宇宙空間混雜各種輻射,遙遠的信號像雷聲中的蟬鳴,沒有超級靈敏的『耳朵』,根本就分辨不出來。」
美國設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直徑為300多米
半個多世紀以來,所有射電望遠鏡收集的能量尚翻不動一頁紙。
要想獲得更遠、更微弱的射電,「閱讀」到宇宙深處的信息,就需要更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簡言之,就是「鍋」越大,星際穿越的距離就越遠。
專家們指出,與德國波恩100米口徑望遠鏡相比,FAST靈敏度提高約10倍。這意味著,遠在百億光年外的射電信號,FAST也有可能「捕捉」到。
圖為德國波恩100米口徑望遠鏡
【貴州的山窪窪有啥好?】
打開衛星地圖,貴州平塘縣的地貌好似布滿褶皺的大象皮膚。再提高解析度,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漏鬥」——「天坑」群。其中有一個就是科學家尋覓十載為這個最大望遠鏡找的「家」。
199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國天文學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倡議,旨在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學中的眾多難題。1995年底,射電「大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提出了利用貴州喀斯特窪地建造球反射面的「喀斯特工程」概念。
此後,科學家們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跋山涉水勘察選址。經過反覆篩選,最終在平塘縣克度鎮找到了「大窩凼」——最適合碩大「天眼」的深深的「眼窩」。
之所以選址「大窩凼」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開挖量最小;二是這裡的喀斯特地質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滲透,不會在表面淤積而損壞和腐蝕望遠鏡;三是射電望遠鏡需要一處「靜土」,「大窩凼」附近5千米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無線電環境理想。
據新華國際了解,為保護好FAST,貴州省今年將對其核心區內的近萬人實施整體搬遷。
【能否看到「外星人」?】
FAST那麼靈敏,它能接收到遙遠的世界裡發過來的極其微弱的「外星人」的信號,甚至找到「外星人」麼?
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認為:「FAST能從宇宙的今天看到很遠的地方去,有助揭開宇宙起源之謎,甚至是『地外文明』。」。
天文學家趙之珩認為,射電波段的觀測,推動了地球人對宇宙的理解,如20世紀60年代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類星體、脈衝星和星際有機分子。現代天文學上的「兩暗一黑」(即暗物質、暗能量、黑洞)還存在著許多的謎團。FAST接受和放大它們發來的微弱信號,有助於揭開這些謎團。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表示,FAST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學設備,對國際同類設備將保持20年以上領先水平。它將探測宇宙中遙遠的信號、物質,例如電磁波、微波、雷射、宇宙中的各種氣體、有機物、星際物質、恆星等的輻射信息。它將對脈衝星、類星體等各種暗弱輻射源進行更精密觀測,對它們的物質結構、產生機制進行深入探索,有望對認識宇宙起源與演化過程作出貢獻。「宇宙中的生命體或高智商『外星人』若存在,他們的產生、遺留之信息,若存在於浩瀚天宇中,也有可能被FAST探測並接收到。」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17日報導稱,這架望遠鏡投入使用後,研究人員將得以繼續探尋銀河系的生命。
英國《衛報》網站報導稱,30年間,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此期間,中國對研發的投資增加了。中國如今已成為太空研究領域和載人飛行領域的強國,也是醫藥、生物和化學研究領域一名雄心勃勃的參與者。(編輯徐曉蕾,新華國際客戶端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