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是我國和世界著名的地質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與實踐,為中國大慶油田以及後來其它油田的開發和石油工業基地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偶像。
可惜李四光院士於1971年4月29日突然猝死離世,他的逝世是國家以及科技界的重大損失。由於他死的突然,所以對於他的死顯得很神秘,當時有各種猜測,其實李四光院士患的是大血管疾病——腹主動脈瘤破裂。
腹主動脈瘤也奪走了很多名人的生命,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物理學家吳有訓等等,他們都是死於腹主動脈瘤破裂。這並不是說只有名人才得這種病,只是說明這種病臨床上並不少見。
主動脈瘤,是指原本正常的主動脈如同吹氣球一樣發生了異常擴張。如果主動脈直徑增大在50%以內,稱為主動脈擴張;如果主動脈直徑增大超過50%,就稱為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是發生在腹部大動脈的異常擴張,是主動脈瘤中較常見的一種,是一顆潛伏在體內的「不定時炸彈」。其直接的致死原因就是動脈瘤破裂,一旦破裂病人在較短時間內就會死亡。腹主動脈瘤的發病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關係密切。
腹主動脈瘤發病隱秘,早期無法發現,瘤體長大到一定程度後患者才有上腹痛、腰疼等症狀,有時能於腹部摸到搏動性包塊。彩超、CT可以明確診斷。動脈瘤一旦破裂,約20%的人會在5–10分鐘內死亡,剩餘80%的人,最多也只有6小時的搶救時間。所以,「三早」—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體現在腹主動脈瘤處尤為重要。
在70年代由於對腹主動脈瘤這種疾病認識不足,也缺少彩超或CT等檢查設備,所以誤診率極高。對腹主動脈瘤的治療也基本上束手無策。
從80年代開始,由於高精影像學診查設備的廣泛應用,尤其是CT血管成像技術(CTA)在臨床的應用,對腹主動脈瘤能做到及時診斷;另外,腹主動脈瘤手術切除+人工血管置換,以及目前介入微創動脈瘤隔絕術的開展,使腹主動脈瘤的死亡率明顯下降,腹主動脈瘤破裂的搶救成功率也在逐年上升。
介入微創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是通過微創方法,將覆膜的人工血管支架輸送到腹主動脈瘤體處,替代已經瘤化的腹主動脈,消滅了瘤體和破裂隱患。如果李四光教授活在今天,他患的腹主動脈瘤是可以通過介入微創動脈瘤隔絕術而獲救的。
斯人已逝,徒留遺憾。但李四光院士的愛國情懷和孜孜以求的科學探索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作者寄語:本文是作者的原創,如仍有疑問,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大家分享醫學和健康知識,結合自己三十多年的臨床經驗為你答疑解惑。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院士
正常的腹主動脈解剖模式圖
腎動脈平面以下的腹主動脈瘤(CTA影像)
a.腹主動脈瘤 b.介入隔絕術操作 c.隔絕術後
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術
介入微創血管腔內隔絕術前後影像,瘤體消失,血管恢復原來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