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的收尾之時,一般都是薔薇初綻的美麗時節。薔薇花在中國已有悠久栽培歷史,早在明代介紹栽培植物的著作《二如亭群芳譜》中已經有她的倩影。
薔薇在中國代表愛情,可謂是「中國玫瑰」。我們在很多古裝影視劇的鏡頭裡也會看到這些縮影,比如用薔薇作花籃,烘託喜氣洋洋的氣氛。即便是如今的婚慶,很多新娘手上拿的花束也是用薔薇組合而成的。如果是青年男女互贈紅色薔薇花,一般寓意初戀之情。若是婚姻嫁娶,贈送紅色或粉紅色薔薇花表示祝福新人婚姻美滿、幸福吉祥。節日裡如果互贈色彩鮮豔的薔薇,則主要表達節日的祝福。
世界上很多國家將薔薇花作為真、善、美的象徵。比如在法國,紅色薔薇表示「我瘋狂地愛上了你」;白色薔薇表示愛情悄悄地萌發。
薔薇花作為愛情的象徵,還源自一個古代的悽美愛情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在浙江天目山下,住著一戶人家,姑娘名叫薔薇,父親早年去世,她和母親相依為命,艱難度日。鄰居青年阿康,為人善良,更樂於助人,常幫助薔薇砍柴、挑水.目久天長。兩人互相愛慕,私訂了終身。
有一年,皇帝下旨,選美女進宮,薔薇被選中。她得知這個消息後當即昏厥。但是官吏依然逼迫,要帶人進京。因為母親苦苦哀求,才答應推遲兩天。好心的鄉親們暗中告訴薔薇,躲進深山,如官府要人,就說患急病死了。誰知此事走漏了風聲,被貪財的人向官府告密。縣官上奏朝廷,皇上大怒,下令追捕。阿康和薔薇雙雙逃往深山,但追兵越來越近,為了不牽累阿康,薔薇毅然跳下了萬丈山崖。阿康悲痛萬分,亦隨著跳下。二人死後合葬於天目山下,終於可以長相廝守。不久,那座新墳上長出一朵美麗的花,花莖上長著許多刺。人們都說這花是薔薇姑娘所變,花刺乃阿康為保護薔薇而生,故取名「薔薇」。
這段悽涼的愛情故事似乎也印證了薔薇花的中醫性味,即甘涼。薔薇花作為中藥材還有很多別名,比如在《本草綱目》中叫做刺花,在《藥材資料彙編》中叫做白殘花,在《江蘇植藥志》中叫做柴米米花。若留作藥用,一般於5~6月花盛開時,擇晴天採收,曬乾。
薔薇花可謂一身都有藥效。
薔薇花 祛瘀生肌 芳香健胃
對於有傷口的患者,用幹薔薇花有助於祛瘀生肌,比如清代名醫汪紱所著的《醫林纂要》中記載薔薇:「幹之可罨金瘡,去瘀生肌。」
對於憂鬱致病的女性患者也可以用薔薇花治病,比如清代另一位名醫趙學敏在其《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薔薇花可以「治瘧,婦人鬱結吐血。」《現代實用中藥》中還記載了薔薇花「芳香健胃」的作用。
《上海常用中草藥》中記載薔薇可以「清暑熱,順氣和胃,解渴,止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本草綱目拾遺》中提示體質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薔薇花,因為「香烈大耗真氣,虛人忌服之。」
薔薇枝 外治禿髮
薔薇枝即薔薇的莖,作為藥用一般多用於外治而不是內服,如《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了一個治療婦人禿髮的方子:「婦人禿髮,薔薇嫩枝同猴棗煎汁刷之。」
薔薇根 通血經 除風熱溼熱
薔薇根性味苦澀涼,約成書於魏晉時期的《名醫別錄》中記載薔薇的根入藥可以「止洩痢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復肌。」
成書於五代時期的《日華子本草》中則記載薔薇根有「治熱毒風,癰疽惡瘡,牙齒痛,治邪氣,通血經,止赤白痢,腸風瀉血,惡瘡疥癬,小兒疳蟲肚痛」的效用。
有風熱溼熱症狀的患者也適宜用薔薇根入藥,比如明代著名藥學著作《本草綱目》中記載薔薇根能「除風熱溼熱,縮小便,止消渴。」《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了薔薇根用酒煎服之後的另一種功效:「治肺癰吐膿痰,酒煎服。」《浙江民間草藥》中記載薔薇根能「活血調經,清下焦溼熱。」
(圖片為作者拍攝,文中中藥方劑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