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躍馬酒館小招待
G型病毒可以說是保護傘製藥在T病毒的開發過程中意外得到的一個副產品,不過它對於人體的改造程度遠遠超過了T,甚至還能修復已死去的細胞將死人「復活」,所以G病毒比起T來說要危險得多,今天我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款病毒的歷史。
麗莎·特雷沃(Lisa Trevor)
G病毒的起源和麗莎·特雷沃有很大的關係,她是負責設計斯賓塞宅邸的工程師喬治·特雷沃的女兒(宅邸的地下就是著名的阿克雷研究所)。1967年,特雷沃一家遭到奧斯威爾·斯賓塞誘騙後成為了第一批T病毒的受害者,麗莎和她的母親傑西卡·特雷沃分別被注入了「始祖病毒」的變異體(後來T病毒的母體病毒),但是傑西卡的身體除了一些輕微的排異反應之外沒有進一步的變化,所以不久後就被奧斯威爾·斯賓塞的手下殺死並銷毀。反倒是麗莎·特雷沃的身體接受了「始祖病毒」並被其強化,但她的神智同時也遭到病毒摧毀。由於是第一位在「始祖病毒」感染下存活的現代人類,麗莎·特雷沃作為零號病人在病毒研究上有著特殊意義,所以被奧斯威爾·斯賓塞保留下來,一直關押在阿克雷研究所裡。
麗莎·特雷沃
威廉·柏金博士(Dr. William Birkin)
到了1988年,隨著保護傘歐洲分公司的B.O.W.項目「復仇女神計劃」取得重大進展,他們的第六實驗室開發出了一款能夠接管宿主腦功能的寄生蟲,被命名為「NE-α」。
當時在阿克雷研究所負責開發B.O.W.「獵殺者」項目的威廉·柏金博士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如果歐洲的「NE-α」真的能接管「獵殺者」的腦功能,就能有效地改善T型病毒受體智力低下的問題,為之後的B.O.W.研究鋪平道路。於是,因為感染了「始祖病毒」而腦功能遭到破壞的麗莎·特雷沃就成了最佳的實驗對象。
威廉·柏金博士
麗莎·特雷沃被注入「NE-α」寄生蟲後,威廉·柏金觀察到她的身體對寄生蟲產生了激烈的排異反應,不但殺死了這些寄生蟲,還將它們的DNA完全吸收。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威廉·柏金意外地發現麗莎·特雷沃的身體裡存在著一種與T病毒完全不同的「始祖病毒」變異樣本。威廉·柏金認為這種新的病毒可以在改造人類基因上發揮巨大作用,於是將其命名為「神之病毒」(Golgotha Virus或者God Virus)。
G病毒的進一步開發
威廉·柏金的這個意外發現讓保護傘公司也很興奮,畢竟如果G病毒能成功,就可以在B.O.W.項目之外找到新的收入增長點。於是位於浣熊市郊外地下的「蜂巢」(NEST)開始建設,威廉·柏金作為那裡的主任研究員專心於G病毒的研究和開發。
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公司逐漸發現G病毒存在很多缺點,比如在突變方向上的不明確,缺乏可控性等等。到了1995年,保護傘集團董事會要求威廉·柏金放棄在G病毒研究上繼續投入資金。但是威廉·柏金認為G病毒前景廣闊,執意繼續他的研究,此時NEST內的T病毒研究工作已經完全被威廉的學生約翰·克萊門斯博士接管,他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
NEST
到了1998年5月,隨著阿克雷研究所被「水蛭女王」滲透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之後的三個月裡接連出現了數起T病毒爆發事故,直接導致數十名研究人員死亡,還有數十名平民乃至S.T.A.R.S. 成員的死亡。事故還導致阿克雷研究所和臨近的保護傘培訓中心遭到摧毀,集團董事會認為威廉·柏金和當時擔任S.T.A.R.S. 阿爾法小隊隊長的阿爾伯特·威斯克對這些事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阿爾伯特·威斯克
於是到了事故調查階段,阿爾伯特·威斯克果斷選擇離開保護傘公司,打算將他們掌握的核心技術出賣給保護傘的競爭對手,他拉攏了威廉·柏金作為內應,讓他留在公司裡繼續完成G病毒開發。
到了1998年11月底,G病毒的初始版本已經基本完成,威廉·柏金希望將它直接出售給美國陸軍來換取對自己和家人的保護,在這之前他還留了一手,將一個裝有G病毒樣本的容器藏在了他女兒雪梨·柏金的項鍊裡。
雪梨·柏金
但是保護傘公司滲透在美國陸軍的情報人員報告了威廉·柏金的背叛行為,一支USS小隊被先行派往NEST。對峙過程中,USS將威廉·柏金擊倒並且回收了那裡的T病毒和G病毒樣本,垂死之際的威廉·柏金將最後一支G病毒樣本注入了自己的身體,希望能藉此逃過一劫。
威廉·柏金
G病毒和T病毒的比較
注入威廉·柏金身體的G病毒迅速發揮了作用,不但讓他從致命槍傷中活了下來,還在其體內產生突變,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T病毒和G病毒之間的區別:
T病毒並不追求宿主身體組織的改變,而是著重於提升宿主細胞的活力,當然這也導致它有副作用,病毒往往會攻擊受體的腦組織導致其陷入瘋狂或者乾脆變成無意識的殭屍。
G病毒則相反,它們對宿主發揮的作用往往表現在身體組織的大規模增生,雖然能夠修復受傷的部位,但是也會像惡性腫瘤一樣不斷吸收營養而擴張,這樣雖然能讓宿主在身體機能上得到強化,但這種強化是由細胞增生不斷堆砌而產生的,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在外觀上會被完全改變。
威廉·柏金第一和第二階段
G病毒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有效地作用於成年受體(T病毒無法有效地在成年體上發揮作用,頂多只是感染),任何人注入G病毒後都會發生迅速且猛烈的突變。不過這同時也是G病毒最大的缺點所在,它帶來的突變過於猛烈,導致其突變方向完全不可控。
在《生化危機》系列中有兩個直接注入G病毒導致突變的例子,一個是威廉·柏金,另一個就是《生化危機:惡化》當中的柯蒂斯·米勒。
柯蒂斯·米勒
可以看到他們兩人除了肩膀上那個巨大的眼球之外,在外形上有相當大的差異,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G病毒是根據個體差異而隨機選擇的突變方向。既然是隨機選擇,那麼會有成功的突變,也就會有失敗的突變。
威廉·柏金第三階段
威廉·柏金在遊戲裡有多達五種突變形態,個人認為第三種是最理想和完美的形態,而第四和第五種都因為這種隨機突變導致其面目全非,最後成為一堆爛肉。
威廉·柏金第四和第五階段
所以從生物武器的角度看來,T病毒的確比G病毒要可控得多,至少由它製造出來的B.O.W.,從「獵殺者」到「舔食者」再到「暴君」,它們的外形都能保持一致,也就是標準化,而我們都知道,標準化是大規模生產的前提條件。
當然出於遊戲性的考慮,威廉·柏金的第五種形態必須被設計得最為強大,這主要是因為他吸收了周圍的有機體而不斷壯大的結果。G病毒永遠也不會停止變異,如果威廉·柏金當時沒有被消滅掉,最終他的身體細胞也會被G病毒完全吸收與其他的有機體同化。
威廉·柏金第五階段
G變體的生物學特徵
除了擁有五種突變形態之外,G病毒的基因特徵決定了它們會不斷地尋求擴張,也就是說,「零號病人」威廉·柏金會不斷地尋找新的宿主來散播他的G病毒。他會釋放一種叫做「G幼體」的胚胎用來感染新的宿主,這類被「G幼體」感染的人叫做「G成體」,「G成體」也可以自行生成新的「G幼體」,但是它們已經沒有感染能力,最多只能殺死被它們附著的生物。也就是說只有「零號病人」才擁有傳染能力,而且這種傳染能力還十分有限,不具備可複製性,究其原因也正是G病毒的基因特徵決定的。
「G成體」和「G幼體」
由於G病毒要改造威廉·柏金身體的同時不被他的免疫系統排斥,就需要適應威廉·柏金的個體基因,這樣一來,他所生成的「G幼體」攜帶的也都是擁有有威廉·柏金基因的G病毒。這些攜帶著特定個體基因的「G幼體」必然會被其他宿主的免疫系統排斥,而強行改造所形成的那些「G成體」就只能形成「劣質後代」。所以G病毒的「零號病人」都會把目標鎖定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因為只有血緣關係才能把帶有自己基因的G病毒傳下去。
威廉·柏金第三階段
這也是為什麼威廉·柏金變異後一直在不停地尋找他的女兒,不是出於父女親情,而是生物學本能讓他不由自主地做出這樣的行為;柯蒂斯·米勒變異後狂追他的妹妹也是這個原因(想想就不寒而慄)。
柯蒂斯·米勒
威廉·柏金的女兒雪梨·柏金被「G幼體」寄生,但是在克萊爾的幫助下使用NEST內的解藥成功抑制了病毒的變異過程,但是她的基因已經被永遠被改寫,雪梨·柏金也成了第一位被G病毒感染後以正常狀態活下來的人類。
雪梨·柏金
好了,有關G病毒的開發歷史今天就介紹到這裡,如果您對這方面的內容感興趣,點擊關注我吧,我會持續為您更新這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