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1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鏘鏘鏘!咚咚咚!咚不隆咚鏘鏘鏘!白色幕布後面,李賽和他三個小兄弟繁忙地操縱著細葦根,手中的影人在他們手裡飛速翻轉。這4個平均年齡25歲的小夥子,身高卻不到一米五。因為個子小,每到登臺演出時,他們手中都要拿著比正常尺寸長20至30釐米的皮影杆,即使這樣,他們手中的皮影依然能配合著燈光,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幅活靈活現的畫面。
粱彭、唐天曜的老家一個家在山西,一個在河北,而李賽和馬鋒的老家在河南。2008年,李賽跑到北京專門學習皮影戲,在那裡,他結識了梁彭、唐天曜和馬鋒三個小兄弟。
和李賽一樣,這三人都是「袖珍人」。李賽說,當時都是十七八歲的年紀,出於對皮影的好奇,又正好北京有師傅專門招收學皮影的徒弟,便從老家到了北京。兄弟四個人在北京一呆就是八年,為了提高皮影技藝,他們還會跑到陝西、河北、山東、湖北等地學習當地的皮影製作技巧。
傳統的皮影製作工序可分為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綴結合成等基本步驟。李賽說,現在他們到手的皮子都是加工製作好的,可以省去選皮、制皮的部分,節省時間。」傳統皮影戲的人物樣譜是現成的,但他們籌備新的皮影戲時,按照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形象重新設計繪稿。
圖稿設計完之後,梁彭會比著大小將皮子裁剪下來,分解成塊。梁彭指著地上巨大的牛皮材料說道:「像這種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頭、胸、腹這些顯要部位,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這樣既可節約原料,又能提高皮影質量。」
分解過後的皮子要浸泡在水裡,然後出水,進行雕刻。「水溫最好是在30°到40°之間,太冷或太熱都會讓皮子變皺。」
而鏤刻怕是最考驗耐心的了,梁彭告訴我們,這部分的工作主要交給團裡的唐天曜來做。「天天是我們幾個人中間最有耐心的,雕工也是一流的。」唐天曜的小名叫天天,粱彭和其他的夥伴平常都是這樣叫他。
唐天曜的雕刻刀有十一、二把,「線狀的紋樣用平刀扎,直線條的紋樣要用平刀去推,對於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要用鑿刀,曲折多變的花紋,用斜口刀。」唐天曜的每一把雕刻刀對應雕刻的花紋都不一樣。
唐天曜第一次登臺演出,是在拜師三個月之後。「正式登臺前我們都要考試,幾個老師坐在臺下給你打分,合格了才有資格演出。到我正式表演那天,看著臺下那麼多觀眾,我心裡打了退堂鼓,太緊張了。後來觀眾反響還不錯,聽到掌聲,心裡美滋滋的。」唐天曜笑著說。
馬鋒正拿著唐天曜的剛剛雕刻好的成品,要給皮子上色。他說皮影上色用的顏料也是有講究的,要用透明度高的顏料,顏色不可混淆,這樣顏色在透明皮質上才會色彩飽滿。
馬鋒說:「敷色我一般拿兩支筆,一支主色筆,一支水筆。主色筆負責上色,水筆負責暈染。因為這裡的色彩種類不多,所以我都是自己配色,再加上點染的濃淡變化,讓呈現的色彩效果更加絢爛。」
「學習皮影的第一天,師父讓我練習掰杆。就一個最基本的行走動作,我足足練習了一天,練完之後,兩個手抽筋了,沒有知覺。」回憶第一天的練習場景,大師哥馬鋒歷歷在目。馬鋒比其它三個兄弟入行早,馬鋒說道:「他們仨剛學時和我的狀態是一樣的,看著皮影挺好玩兒,其實裡面的門道多著呢,耍皮影、做影人沒個三四年功夫做不來!」
「用針線將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等十幾個部件聯結在一起。頭部包括顏面、帽、須及頸部,胸部上部裝置卡口,與胸上側同點相釘結的有兩臂,各分為打下臂兩節,小臂下有手相聯。」李賽的手剛剛又被針扎破了,他笑著告訴我們,做連綴的時候,把手刺破是家常便飯。
現在最忙的時候,幾個人一天要跑5個場。李賽說:「劇場、學校、婚慶、商演、車展這些活動一般都集中在周六日,現在一場演出最低是3000塊,能養活我們一個劇團了。」今年他們註冊了自己的公司,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皮影文化的傳播上。沒有演出的時候,幾個人會坐下來討論新戲的劇本,有時候會因為意見不合產生分歧,但他們一致認為不停地交流和磨合才能出好作品。
李賽和馬鋒已經在河南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他倆希望粱彭和唐天曜也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到時候給他們包個大紅包。」在皮影的製作過程中,四兄弟分工明確,但其實他們每個人都可以獨立完成作品。到了登臺演出時,兄弟四個會齊上陣,不分彼此。小身軀懷揣著大大的皮影夢,他們說每次演出結束,聽到臺下觀眾的掌聲時,會覺得,一切都值得。
圖文/李慧慧 陳欣欣 編輯/球球
關鍵詞 >> 袖珍 皮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