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考研分數線參考書及錄取情況
本文將系統的對北京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考研進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板塊:專業介紹、考試科目、近三年錄取情況分析、參考書推薦、考試大綱等幾大方面:
專業簡介及特色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在發達國家,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從事製造業,約70%~80%的物質財富來自製造業。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核心和工業化的原動力,我國製造業工業總產值約佔全國GDP的42.5%。在整個製造業中,機械製造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機械製造業為整個國民經濟提供技術裝備,其發展水平是國家工業化程度的主要標誌之一。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是機械工程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之一。該學科是研究機械製造理論與技術、自動化製造系統和先進位造技術的學科。該學科主要面向國家需求、學科前沿和工業應用,以高效、節能、綠色和智能地製造出符合設計要求,並提升用戶價值的產品為目標,著重研究其各種先進位造理論、方法、技術、工藝和裝備與系統等。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的研究領域包括機械設計與製造的基礎理論、先進位造技術、應用力學、自動控制理論和技術、電工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傳感與測量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基礎理論和方法。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是「設計和製造」相結合,「機械和電子」相結合,「硬體和軟體」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複合型學科,本學科以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為主戰場,是實現企業科技創新和國家經濟騰飛的有力支撐。
北京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目前已形成數位化製造技術與裝備、製造裝備智能測控與故障診斷和微納製造技術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方向。本專業卓有成效地開展了航空、航天和軌道交通等領域複雜零件數位化製造、複雜系統建模、製造系統信息集成、雲計算和網絡化製造等理論和技術的研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控系統和製造軟體;發展和完善了製造裝備開發和高可靠性運行過程中所涉及的信號檢測、伺服控制、機器視覺(非接觸測量和視覺檢測)及健康管理等理論和技術,在複雜機電製造裝備可測試性、可靠性、可維護性、高精度控制、故障診斷及其預測、冗餘重構等基礎理論的研究領域碩果纍纍;在難加工材料、難加工零件和低剛度零件的微納特種加工技術研究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本專業成功研發了工業機器人控制器、圓柱坐標碼垛機器人、通用6自由度機器人、人機協作模塊化機器人等產品。掌握了機器人控制以及機器人結構設計的核心技術,達到了國內同類產品的一流水平,創立了自主研發體系,部分產品已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
北京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碩士生導師分別畢業於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導師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大大增強了學科的競爭優勢。有的導師在英國和日本留學多年,部分研究生課程實現了全英文教學;有的導師具有企業十幾年的實踐經驗,科學研究既考慮課題的學術性,又考慮學生的就業前景,為研究生畢業後順利工作鋪平了道路。經過本學科的培養,畢業生可以掌握該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深入的專門知識,並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成為科學、技術和工程相結合,具有創新精神的國際化複合型應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數位化製造技術與裝備 製造裝備智能測控與故障診斷 微納製造技術
師資隊伍
教授3人,副教授5人,講師3人。 研究生導師1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0人。 具有博士學位的導師佔100%。
學科建設及科研成果
本專業依託「載運工具先進位造與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位造技術研究中心」、「現代製造技術綜合實驗中心」,以及具備軍工項目研發資質的「機電裝備研發基地」,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在數位化製造與裝備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擁有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和製造軟體,擁有三坐標、四坐標、五坐標數控工具機、三坐標測量機、大功率超聲加工設備、教學型柔性製造系統、高精度雷射測徑儀、高精度孔型測量儀等實驗和檢測設備,為本專業的科研與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就業
研究生畢業後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類型的單位就業,從事機械工程領域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近幾年畢業生就業單位中,國有企業佔42.03%,科研院所佔18.84%,近65%的畢業生留京工作。 典型就業單位包括: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北京自動化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工具機研究所、京東方科技集團、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北京地鐵車輛裝備有限公司等。
研究方向及考試科目
近三年複試分數線、錄取情況:
參考書
960機械原理
《機械原理》(1—12章);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版) ;作者:孫桓,陳作模,葛文杰;機械原理第二版(鄒慧君主編),機械設計第八版(濮良貴主編)
963自動控制原理
《自動控制原理》;出版社:冶金工業出版社(2004年第4版) ;作者:顧樹生,王建輝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北交大考研聯盟,由丁老師(xinxiangxu123)整理髮布
考試大綱
960 機械原理
1、機構的結構分析:要求掌握的內容:(1)掌握機構的組成原理和機構具有確定運動的條件;(2)能繪製常用機構的機構運動簡圖,用機構運動簡圖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3)能計算平面機構自由度;(4)掌握機構組成原理和結構分析方法,能對典型機構的組成進行分析。
2、平面機構的運動分析:要求掌握的內容:(1)能用瞬心法對簡單平面高、低副機構進行速度分析,理解其局限性;(2)能用矢量方程圖解法和解析法進行平面二級機構進行運動分析;(3)能綜合應用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圖解法對複雜機構進行速度分析。
3、平面機構的力分析與機械的效率:要求掌握的內容:(1)了解平面機構力分析的目的和過程,掌握二級機構力分析方法;(2)能對幾種常見運動副中的摩擦力進行分析和計算;(3)能夠進行典型機構的受力分析;(4)能夠對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和自鎖條件進行求解。
4、機械的平衡:要求掌握的內容:(1)掌握剛性轉子靜、動平衡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平面機構慣性力的平衡方法。
5、機械的運轉及其速度波動的調節:要求掌握的內容:(1)了解機器運動和外力的定量關係;(2)掌握機械系統等效動力學模型的建立方法;(3)了解機器運動速度波動的調節方法,掌握飛輪轉動慣量的計算方法。
6、平面連杆機構及其設計:要求掌握的內容:(1)了解平面連杆機構的組成及其主要優缺點;(2)了解平面連杆機構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和應用;(3)掌握平面四桿機構設計中的共性問題;(4)能夠根據給定運動條件應用圖解法和解析法進行平面四桿機構的綜合與設計。
7、凸輪機構及其設計:要求掌握的內容:(1)了解凸輪機構的類型與從動件常用運動規律的特性及選擇原則;(2)能夠根據凸輪機構基本尺寸的原則和方法確定凸輪機構的相關尺寸;(3)能夠根據選定的凸輪類型和傳動件運動規律進行凸輪輪廓曲線的設計。
8、齒輪機構及其設計:要求掌握的內容:(1)了解齒輪機構的類型與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機構的嚙合特性;(2)掌握標準齒輪和變位齒輪機構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尺寸計算方法;(3)掌握漸開線斜齒圓柱齒輪、蝸輪蝸杆及直齒圓錐齒輪的傳動特點。
9、齒輪系及其設計:要求掌握的內容:(1)了解齒輪系的類型與功用;(2)能正確劃分輪系,並計算定軸齒輪系、周轉齒輪系和複合齒輪系的傳動比;(3)了解其他行星齒輪系的傳動原理。
10、其他常用機構:要求掌握的內容:(1)了解幾種常用的間歇運動機構及螺旋機構和萬向鉸鏈機構的工作原理、運動特點及應用;(2)了解常見組合機構的組合方式、性能、特點及應用情況。
11、機械系統總體方案設計:要求掌握的內容:(1)了解機械系統設計的整個過程,明確總體方案設計的目的和內容;(2)了解機械執行系統方案設計的方法與步驟;(3)了解機構選型、機構構型的創新設計原理及方法;(4)掌握各執行機構(構件)間的運動協調設計應滿足的要求與設計方法。
963 自動控制原理
1、基本概念:要求掌握的內容:(1)自動控制的概念;(2)閉環控制系統的基本構成及工作原理;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的特點;(3)掌握自動控制系統的類型;(4)掌握自動控制系統的指標。
2、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要求掌握的內容:(1)一般微分方程建模過程;(2)基本的拉氏變換與拉氏反變換方法,並會列寫控制系統的傳遞函數;(3)典型環節傳遞函數;(4)控制系統的方框圖表示及其等效變換;(5)會用梅森公式求系統傳遞函數;(6)開環傳函,閉環傳函的定義。
3、時域分析:要求掌握的內容:(1)典型一階、二階系統的時域響應分析;性能指標的計算;(2)閉環主導極點的概念;(3)系統穩定性與閉環特徵方程的關係,會用Routh判據判斷閉環系統穩定性;(5)系統穩態誤差的定義,穩態誤差係數、穩態誤差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4、根軌跡法:要求掌握的內容:(1)根軌跡的基本概念;(2)根軌跡的一般繪製規則,並會繪製根軌跡;(3)理解開環零極點對根軌跡的影響。
5、頻域分析:要求掌握的內容:(1)頻率特性的基本概念;(2)能夠繪製典型環節的Bode圖,開環系統的Bode圖;(3)能給出最小相位系統開環Bode圖,會列寫系統開環傳遞函數;(4)Nyquist圖的繪製及Nyquist穩定判據;(5)控制系統的相角裕度與幅值裕度的概念及其求取方法;(6)時域、頻域系統性能指標及其相互定性關係。
6、控制系統的校正與綜合:要求掌握的內容:(1)掌握基本的校正方式;(2)正確理解超前校正,滯後校正,滯後-超前校正及其適用規律;(3)掌握串聯校正的設計及計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