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美國史︱埃迪塔拉德小徑:阿拉斯加和哈士奇的生死接力

2020-12-03 澎湃新聞

阿拉斯加州雖然遠離美國本土,但卻是美國面積最大的州,其面積是第二大州德克薩斯的兩倍。如果它是一個國家,那麼它的國土面積可以排在世界前20位。如此廣闊的土地,卻有三分之一位於北極圈以北,剩下的大部分區域也處於亞寒帶,冬季漫長而寒冷,降雪量很大。

在這種遙遠而荒涼的地方,交通條件在很長時間裡都很差。就算是科技發達的今天,阿拉斯加北部也只有一條孤零零的道爾頓公路,從其腹地的費爾班克斯直插北冰洋沿岸的油田,和它相伴的也只有一條輸油管道。而在阿拉斯加的公路開始修建以前,狗拉雪橇是當地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而負責拉動雪橇的阿拉斯加雪橇犬是當地人最好的夥伴。

埃迪塔拉德小徑主線暨狗拉雪橇賽事路線示意圖

從1973年開始,阿拉斯加舉行著一年一度的埃迪塔拉德狗拉雪橇大賽。賽事的路線是南部城市安克雷奇和西北部的小鎮諾姆之間的埃迪塔拉德小徑(Iditarod Trail)的主線,全長約1600千米,斜穿了大半個阿拉斯加州。其中在卡爾塔戈和歐菲爾之間的區域,小徑分為南北兩支,偶數年份使用南線,而奇數年份使用北線。每位選手會和十六隻雪橇犬一起,在三月初的冰天雪地裡長途跋涉八到十五天,有時甚至會經歷零下五十度以下的極低溫。每位跑完全程的選手都會得到獎勵,第一名會得到大約六萬美元的回報,而第一名的雪橇犬會得到金項圈。

埃迪塔拉德狗拉雪橇大賽(圖片來自Alaska Dog Tour)

阿拉斯加人非常重視這項賽事,在他們的精心經營下,這項賽事已經成為了阿拉斯加一年一度的狂歡盛典,也是美國乃至全球最著名的長距離狗拉雪橇賽事之一。但在最初,舉辦這項賽事是為了紀念1925年冬季風暴中,埃迪塔拉德小徑上由阿拉斯加的橇夫和雪橇犬們創造的一次奇蹟。

阿拉斯加的第一條路

埃迪塔拉德小徑最初是阿拉斯加的原住民(包括因紐特人等)進行狩獵和旅行的道路,在茫茫雪原上,只有這條小徑幫助原住民找到方向。在阿拉斯加尚未開化的年代,這條路能給原住民帶來食物,也能讓不同部族的村落之間能互相聯通,因此它被稱為阿拉斯加的第一條路。它的主線從阿拉斯加最南部的蘇厄德出發,一直到西北部的諾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支線,通往阿拉斯加腹地的冰天雪地裡。埃迪塔拉德這個名字,就來源於當地土著的語言,意思是「遙遠的地方」。

18世紀到19世紀初,俄國人通過俄美公司進入了阿拉斯加,但他們只開發了相對溫暖的南部海岸,對於廣袤的阿拉斯加腹地,他們幾乎一無所知。1867年,美國人買下了阿拉斯加,但同樣對這片寒冷的不毛之地缺乏興趣,只有少量的探險家對阿拉斯加的內陸進行著探索。但在19世紀接近尾聲的時候,探險家們在阿拉斯加西北地區發現了黃金。無論是世界的哪個角落,黃金的吸引力都是無比巨大的。1898年,探險家們將這個消息公開,在一年的時間內,淘金的人便湧入了阿拉斯加。

 在當地原住民的帶領下,淘金者們坐著狗拉雪橇,冒著嚴寒趕到了金礦所在的西北海岸,在北極圈附近建起了一座小據點,起名叫諾姆(Nome)。僅僅到了第二年,諾姆的人口數就突破了一萬,這些人都是乘坐雪橇,通過埃迪塔拉德小徑來到諾姆的,這也是埃迪塔拉德小徑第一次為世人所知。

諾姆的金礦(圖片來自阿拉斯加大學)

最初,雪原中的埃迪塔拉德小徑在部分路段,路線並不固定,且沿途容易發生危險。1908年,阿拉斯加領地的政府決定派專人去勘察並維護這條小徑,不止是為前往西北部的人們提供便利,而且還想趁機開發阿拉斯加的內陸。然而政府的努力卻並沒有換來太多的回報:諾姆當時探明的黃金儲量並不多,很快就被採盡了,大失所望的淘金者們紛紛離去,埃迪塔拉德小徑再度無人問津。 

但是到了1910年,一輪更大的淘金熱又在阿拉斯加被掀起,諾姆附近重新發現了更多的金礦,而且在阿拉斯加腹地的魯比以及歐菲爾等地,也發現了黃金以及其它的礦產。來自美國各地的淘金者以及各礦業公司的礦工們蜂擁而至,在阿拉斯加的內陸修建起了一個個據點和小鎮。政府疏通的埃迪塔拉德小徑終於派上了用場,成為這些礦業小鎮與外界的唯一聯絡線,也是唯一的物資供應線。這條小徑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狗拉雪橇。最初負責為淘金者和礦工們駕駛雪橇的是阿拉斯加的原住民,到後來,這些淘金者也學會了駕駛狗拉雪橇以及訓練阿拉斯加雪橇犬的方法。

早期淘金者坐著狗拉雪橇到達礦區(圖片來自Northern Light Media) 

阿拉斯加雪橇犬(又叫馬拉穆特犬)是常見的雪橇犬種類之一,它們的外形和西伯利亞雪橇犬(即俗稱的哈士奇)非常相似,但體型更大,體力更充沛,只是速度稍慢。雖然它們對人類很友好,但和其它雪橇犬(比如哈士奇、格林蘭犬和薩摩耶)相比,它們對別的動物攻擊性更強,因此在很早的時候,它們就被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原住民馴化,除了拉雪橇之外還可以當獵犬,甚至可以圍獵棕熊和海豹。

阿拉斯加雪橇犬

到了20世紀初,白人已經從原住民那裡學會了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訓練方法,後來這些雪橇犬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在極地探險以及冰海救援等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是,阿拉斯加雪橇犬在歷史上留下的最光輝的一筆,還是發生在它們的故鄉阿拉斯加1925年的一場冬季風暴裡。

暴風雪中的千裡馳援

1925年,阿拉斯加的冬季風暴比往常都要強烈,這場風暴讓通往諾姆的航道提前上了凍,一艘前往諾姆的貨船被迫中途返航。當時,諾姆附近的黃金已經又一次開採殆盡,大部分的淘金者早已離去,只有大約幾百戶人家共計兩千人留在了那裡。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諾姆城內的各種設施倒還算完備,過冬的物資也算是充裕,得知那艘貨船返了航,小鎮的大部分居民們雖然有點失望,倒也沒有任何的驚慌。只有一個人除外。 

此人叫科爾蒂斯·維爾徹(Curtis Welch),是小鎮上唯一的醫生。他和手下的幾名護士一起,在諾姆管理著一家小醫院。這家醫院是政府資助的,也是諾姆及附近幾個小鎮唯一的醫療機構。在1月下旬,一位因紐特人跑到醫院求助,說他的兩個孩子生了重病,快不行了。維爾徹趕到了這個因紐特人的家中,發現兩個孩子得了嚴重的扁桃體炎。他盡力醫治,卻沒能挽回這兩條生命。他詢問了孩子的母親後得知,這兩個孩子從發病到死亡只有三天時間。此時,維爾徹心中充滿的並不是傷心或自責,而是深深的不安:單純的扁桃體炎,不應該這麼輕易就置人於死地,這兩個孩子得的很有可能是白喉病——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

維爾徹醫生(來自阿拉斯加大學網站)

由於醫院設備簡陋,維爾徹沒法進行化驗來證實他的猜測。他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幾個護士,但護士們都覺得這不太可能,因為在阿拉斯加還從沒出現過這種病。然而沒過幾天,一位白人的孩子也得了重病。這一次,維爾徹醫生在這個孩子的喉嚨上看到了白喉病典型的灰白色斑塊,佐證了他的想法。 

維爾徹感到大事不妙。白喉病是一種可以致命的傳染病,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不僅患者會死亡,就連他們身邊的人也會被感染。治療白喉病,需要用到特殊的抗毒素和血清,而在入冬之前,醫院的抗毒素和血清就用完了。當時他就給位於朱諾的阿拉斯加領地政府發去了電報,讓他們向諾姆運一些抗毒素和血清過來備用,沒想到提前到來的冬季風暴讓航路阻斷,那艘返航貨輪上的物資裡,就包括了維爾徹預訂的抗毒素和血清。 

維爾徹趕快找到了諾姆的市長商量對策。市長聽了維爾徹的匯報,也大驚失色,因為血的教訓還歷歷在目:就在六年前,因為冬季缺少藥品,一場普通的流感就將阿拉斯加北部的一個原住民村落變成了死村。流感尚且如此可怕,何況白喉病。根據維爾徹的推算,如果在兩周之內找不到足夠的抗毒素和血清,諾姆可能會重蹈覆轍。而且這一次也許會後果更加慘重:白喉病從沒有在這個區域出現過,諾姆附近的原住民對它根本沒有免疫力,一旦疫情失控,局面將不堪設想。

市長和維爾徹一起向附近的城鎮發去了求救電報,然而附近那些小鎮也沒有足夠的藥品。最終,電報被傳給了阿拉斯加鐵路公司的一家附屬醫院。這家醫院有足夠多的抗毒素和血清,但它的位置在南海岸的安克雷奇,距離諾姆有1600千米。如何在冬季風暴下,兩周之內將這些救命的藥品送到諾姆,成了一個難題。激烈討論之後,人們想到,可以先用鐵路將藥品運到距離諾姆最近的位置,然後派出技術最高超的橇夫,通過接力傳遞的方式,將藥品通過埃迪塔拉德小徑的支線送往諾姆。

藥品運送路線及埃迪塔拉德小徑各支線的示意圖

當時阿拉斯加鐵路公司已經將鐵路從安克雷奇修到了位於阿拉斯加腹地的城市費爾班克斯。然而,這條鐵路基本是南北走向的,而諾姆則是在西偏北的方向。鐵路沿線上距離諾姆最近的尼納納,距離諾姆也有1085千米。稍微幸運的是,那裡正好有埃迪塔拉德小徑最北的一條支線,但即便如此,狗拉雪橇按照正常速度也需要至少25天才能完成這段路程。就在大家還在猶豫不決,討論這麼做是否靠譜的時候,他們又收到了諾姆的求救信號:白喉病開始爆發了,已經有50人出現了症狀,藥品必須要在十天之內送到,否則諾姆甚至整個阿拉斯加西北部就完了。 

沒時間再討論了,安克雷奇的人們決定就按這個計劃孤注一擲。數萬袋藥品被裝上了火車,帶到了尼納納,當地最優秀的狗拉橇夫尚農(綽號「野人比爾」)早已經帶著狗拉雪橇就位。阿拉斯加乃至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和時間賽跑的接力傳遞就這樣開始了。尚農把用毛皮包裹好的藥品放在雪橇上,然後驅趕著16隻雪橇犬,快速向西而去,進入了風暴和極夜之中。在此之前,安克雷奇和諾姆都向沿線的村落和據點發去了電報,讓當地人都知道了諾姆的緊急情況。於是,沿途的人們都為尚農敞開了大門,給他及他的狗提供熱水、食物和毛毯。 

雖然尚農知道,每快一秒也許都會拯救一條生命,但他也很清楚自己和雪橇犬的極限在哪裡。欲速則不達,在零下五十多度的低溫下,尚農憑經驗掌握著最佳速度。在雪橇犬的體能接近透支的時候,尚農跳下雪橇,和雪橇犬一起在雪地裡跑動,不僅激勵了雪橇犬,也保持了自己的體溫。到了託洛凡納,下一位橇夫已經等在了那裡,尚農把藥品交給了他,也給他傳遞了經驗。隨後,下一位橇夫接替了尚農,向西疾馳而去。就這樣,從尼納納到諾姆,技術精湛的橇夫們展開了晝夜不停的接力傳遞。

在沙克圖裡克,第17位橇夫薩帕拉接過了藥品。薩帕拉是參與行動的所有頂尖橇夫裡最有聲望的一位,參加過冬奧會。他就活動在諾姆附近,當時另一個計劃就是把藥品空運到他的駐地,讓他帶著藥品直接馳援諾姆,但因為空運的危險性太高而作罷。他負責的沙克圖裡克到戈洛文之間的路段是最艱難的。那裡是冬季風暴最嚴重的區域,而且接近零下70度的氣溫低過了藥品的承受極限,藥品隨時都有損壞的危險,必須儘快抵達下一個站點戈洛文。

薩帕拉和他的雪橇犬(圖片來自Northern Light Media)

薩帕拉的線路示意圖

為了節省在路上的時間,薩帕拉決定改用體力稍差但是速度更快的哈士奇,並且在途中要從冰封的諾頓灣海面上直接闖過去,以避免繞道以及崎嶇的山路。薩帕拉和他的哈士奇們迎著時速105公裡的大風,用盡力氣徑直衝過了諾頓灣,最終在藥品凍壞之前趕到了戈洛文。然而,薩帕拉的領頭犬東鄉卻在諾頓灣上的衝刺中耗盡了體力,並被冰喳劃傷,抵達戈洛文之後就再也沒有拉過雪橇。戈洛文的人們給東鄉戴上了一塊形似獎牌的項圈,來表彰東鄉的優秀表現,這個項圈就是現在的埃迪塔拉德狗拉雪橇比賽的金項圈的原型。

抵達戈洛文的東鄉(Togo,名字來源於薩帕拉的偶像,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 

在20位橇夫以及150條雪橇犬的努力下,原本在夏天都要花25天才能走完的路程,在冬季風暴和極夜中,只用了五天半的時間就被跑完了全程。2月2日,最後一位橇夫的領頭犬巴爾託將載滿藥品的雪橇穩穩地停在了諾姆的市中心。不久之後,又有第二批藥品被從尼納納運到了諾姆。

負責最後一程的挪威裔橇夫卡森和他的領頭犬巴爾託

有了這些來之不易的藥品,維爾徹醫生成功地將疫情控制了下來。最終,這場原本有可能讓諾姆遭受滅頂之災的白喉病,只導致了7人死亡。這一場狗拉雪橇的接力,被人譽為阿拉斯加奇蹟,也被叫做「1925年血漿馳援」或者「救援大競速」。埃迪塔拉德小徑及奔跑在小徑上的雪橇犬們一舉成名,當地人訓練的雪橇犬後來在二戰中被招進美軍,編入了駐守格陵蘭島的極地救援隊。

1925年救援路線及藥品接力傳遞點示意圖

從偉大奇蹟到盛大賽事

諾姆的這次危機也讓阿拉斯加領地的政府汲取了教訓,在那場冬季風暴之後,他們開始大力完善通往各個居民點的道路交通系統,並且興建了很多飛機場。在交通更加通暢之後,阿拉斯加吸引來了更多的漁民和礦工,這個領地的人口數目不斷增加,它的經濟地位也不斷攀升。終於在1959年,阿拉斯加達到了建州的標準,作為美國第49個州加入了聯邦。建州之後不久,北極圈內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資源,從此阿拉斯加成為了美國的最重要的產油區,其道路交通系統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過,狗拉雪橇這項阿拉斯加的傳統文化,和埃迪塔拉德這條小徑一起,在交通逐漸多樣化之後,被人冷落了。甚至有些原來只能通過狗拉雪橇進出的村落,在公路或鐵路修通之後,竟然連一個橇夫都沒有了。

阿拉斯加的輸油管道

1967年是美國獲得阿拉斯加的第100周年。這一年,阿拉斯加州政府向社會徵集評選本州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1925年這次救援行動毫無意外地名列前茅。這時,政府中有人提出,阿拉斯加應該做點什麼來紀念那次偉大的救援。其中一個官員提出,要讓人們永遠記得雪橇犬以及埃迪塔拉德小徑在那次事件中所作出的貢獻,因此他提議,舉辦一場狗拉雪橇大賽,讓當下全世界最頂尖的橇夫和極限運動員齊聚一堂,重走當年的路線。

他的提議受到了青睞,但有一個問題:當年救援走的那條路線太過於偏遠,沿途人煙太稀少。在那條路上舉行大型比賽,不利於宣傳,也不利於轉播。於是又有人提出,沿著埃迪塔拉德小徑的主幹線進行比賽。埃迪塔拉德小徑的主幹線要經過安克雷奇這樣繁華的區域,通往當年被救援的小鎮諾姆,還要通過阿拉斯加腹地的一些經濟不太發達的區域,包括當年發現了金礦的歐菲爾和魯比等地。這樣,既有利於賽事的宣傳,又追思了歷史,還能帶動內陸地區的經濟,可謂是一舉三得。 

這個提議被採納了。阿拉斯加政府尤其看中了第三點。那一片區域在金礦枯竭後,經歷了嚴重的人口流失,經濟蕭條不堪。有一些小鎮,比如歐菲爾,被徹底地遺棄,成為了「鬼鎮」。由於遠離繁華的區域和勞動力的缺失,剩下的小鎮獲得的關注度甚低,幾乎得不到任何外來的援助,基礎設施退化嚴重,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能通過一項世界級的賽事,將人們的目光匯聚到那些小鎮,就可以幫助它們重振經濟。

阿拉斯加被廢棄的礦業小鎮(圖片來自Culture Trip) 

經過幾年時間的準備和具體的路線規劃和清理,第一屆埃迪塔拉德狗拉雪橇大賽在1973年展開。此後,這項比賽成為了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也是阿拉斯加最有名的體育賽事。這項比賽不僅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埃迪塔拉德小徑這條在阿拉斯加歷史上舉足輕重的道路,也在交通逐漸發達以及機械化雪橇大量投入使用的衝擊下,維護了阿拉斯加的狗拉雪橇文化;沿途的小鎮,也因為賽事舉辦獲得了更多的關注,有的還成了旅遊景區,為當地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1978年,美國的國家公園署新設置了「國家歷史步道」的項目,埃迪塔拉德小徑因其在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文化、早期開發以及那次偉大救援中起到的作用,被列為第一批次的四條國家歷史步道之一,成為受聯邦政府直接保護的歷史遺蹟。

紐約中央公園內紀念1925年諾姆救援的雕塑,原型是跑完最後一段53英裡的領頭犬巴爾託,它於1933年去世後被做成了標本,收藏在克利夫蘭的一家博物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那哈士奇和阿拉斯加豈不是要失業了?
    劇組如此用心,給了觀眾極強的觀感和代入感,也就難怪觀眾喜歡了。不過,這用真狼演戲這一點,也真的算是屈指可數了。畢竟,之前的很多影視劇中經常會用哈士奇或者阿拉斯加來扮演狼,要是都向《天坑獵鷹》劇組看齊,那哈士奇和阿拉斯加豈不是要失業了?
  • 一隻擁有北極狼血統的哈士奇,它走過這些旅遊景點,真讓人羨慕
    在美國有位情侶養了一隻很獨特的哈士奇叫Loki,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Loki擁有北極狼的血統,跟我們印象中的愛犯二、愛拆家、喜歡頂嘴吵架的二貨哈士奇有著很大的區別,或許是因為有北極狼的血統,所以它跟一般的二哈長的不是很一樣,第一眼看去有點像短毛阿拉斯加,而且看去十分帥氣,也能感覺到一絲狼的霸氣。這是主人帶它去野外旅遊時,剛好碰到下雪天,這樣看去簡直霸氣側漏。
  • 山東一動物園狼舍現哈士奇 園方:在狼群中有地位
    微博截圖  齊魯網11月9日訊 昨天網友將一段小視頻上傳到了微博上,說自己跟女朋友去德州動物園玩,在狼館內看到一隻類似於阿拉斯加和二哈的串串,走路一瘸一拐,爪子還被咬傷了,覺得這隻小動物好可憐。
  • 情侶帶三隻哈士奇去野外探險,網友:如果遇到狼怎麼辦?
    大家都知道不少外國網友喜歡各種探險,在美國奧勒岡州有位情侶養了三隻哈士奇,他們跟我們眼中很多外國人一樣,喜歡各種刺激的野外探險,然而這對情侶跟別人不同的是每次都會帶上三隻哈士奇。這對情侶與三隻哈士奇在野外生存探險的合影,情侶看著三隻哈士奇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帶阿拉斯加去公司上班,開會時聽到一聲巨響,老闆要把我開除了
    阿拉斯加跟哈士奇一樣,都是雪橇犬,其實阿拉斯加的性格和哈士奇也是差不多的,其實哈士奇更加出名而已,阿拉斯加也是真的會撕家的。一位網友家裡就養了一隻阿拉斯加,因為平時父母在家,這隻阿拉斯加還是有人照顧,阿拉斯加也很乖巧,幾乎很少搞破壞。
  • 阿拉斯加看到自己孩子會是啥反應?狗:怎麼這麼胖,這是只小熊吧
    阿拉斯加是一隻非常溫順有趣的寵物狗,並且還是雪橇犬,和哈士奇是「同門師兄弟」,所以長得和哈士奇有幾分相似,不過阿拉斯加的體型更大,毛髮也更長。不過畢竟同為「雪橇三傻」之一,阿拉斯加就算不如哈士奇這麼二但也好不到哪去,不過阿拉斯加沒有哈士奇那種「神經質」的氣質,反倒是帶有一種憨厚蠢萌的氣質,蠢蠢的樣子也非常討人喜歡。而這位鏟屎官就養了一隻阿拉斯加,這隻阿拉斯加被養的膘肥體壯的,保守估計都得一百五十斤,和女主人一同坐在沙發上看起來比女主人都要大一圈。而這隻巨型阿拉斯加生了小阿拉斯加,非常可愛討人喜歡,女主人整天抱在懷裡玩。
  • 極少人見過的純白哈士奇,神似北極狼,好看不拆家,網友:好漂亮
    極少人見過的純白哈士奇,神似北極狼,好看不拆家,網友:好漂亮哈士奇的祖先是北極狼,久而久之,在人們的訓練下它們才慢慢變成工作犬——雪橇犬。雪橇犬裡面有三種非常受大家喜愛的犬類,其中包括哈士奇,薩摩耶以及阿拉斯加。
  • 哈士奇可愛在哪裡?它和狼的區別是什麼?
    大家知道狗狗的品種特別多,但是目前比較主流的就差不多是金毛,柯基和哈士奇等等這種比較常見,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哈士奇的這個犬種,它到底可愛在哪裡,而且它和狼有什麼區別呢?咱們接著往下看。很多人就要說啦,哈士奇這麼蠢,為什麼大家喜歡它,而且還經常養它呢?其實哈士奇並不是一無是處的,首先哈士奇長得非常的高大帥氣,大家可以看到哈士奇跟狼的樣子特別像,雖然它看上去很威武,而且身材比較高大。但其實哈士奇和狼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咱們在一些影視劇裡面也會看到讓哈士奇去扮演狼的角色。但是咱們還是可以從眼神上,找到二者的不同之處。
  • 阿拉斯加鮭魚也在等美國大選
    魚和礦藏不可兼得據研究顯示,阿拉斯加西南部的布里斯托灣地區有著「非常健康的」鮭魚生態系統,世界5種太平洋鮭魚都在這裡出現。「布里斯托灣是地球上數百萬野生鮭魚最後、最好、最理想的棲息地。」據路透社報導,美國陸軍工程兵團於周五發布了最終環境影響評測報告(EIS),報告顯示,礦區開採預計不會對當地魚類數量產生可見的影響。美國陸軍兵團阿拉斯加地區監管負責人戴夫·霍比透露,最終EIS報告發布後,美國陸軍兵團將在30天後做出許可決定。
  • 哈士奇混入狼群內部,成功帶偏狼群智商,網友:傻是可以傳染的
    談起雪橇三傻可能大家的腦海裡已經瞬間浮現出哈士奇、阿拉斯加和薩摩耶那蠢萌的身影了,而這三傻中智商最為「感人」的就是哈士奇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有哈士奇憑藉著自己和狼族的外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竟然混入了狼群內部,還當上了狼族的老大,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二哈把狼的智商也帶跑偏了。
  • 美國人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才喜歡上了哈士奇
    我想在國內很多人喜歡哈士奇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哈士奇小時候太萌了!真正達到養哈士奇的,不少年輕人是一時衝動,有些人是原本就超愛狗的。而小編打算養狗時,在寵物店看到哈士奇時,感覺它長的像狼所以就帶它回家了這下面一張是小編養的二哈,這是它大概兩個月的照片這是在老家拍的,剛好放暑假,搭同學順風車帶回家玩了幾天我媽回家在水溝第一眼看到嚇了一跳,以為是一隻小狼仔三個多月時候,太蠢了!那時候感覺我這麼成熟穩重的人,怎麼會養一隻這種傻狗。
  • 您知道哈士奇為什麼總是學狼叫嗎,原來它們有血緣關係
    哈士奇可謂是大家最喜歡飼養的中型犬種之一,它隨時被短路的神經和帥氣的外表,可是收穫了一大票粉絲。但是了解過哈士奇的朋友都清楚,這種狗狗長得比較像狼,也經常會因為外貌被人們誤以為是狼。它被取名為哈士奇,是因為會發出一種奇特的嘶啞的叫聲,乍一聽你會覺得是狼的聲音,聽起來永遠有令人緊張,那麼哈士奇為什麼總是學狼叫呢?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分享一下。要了解哈士奇為什麼學狼叫,那應該從它的起源開始說起,哈士奇是來自於西伯利亞的雪橇犬,學名也為西伯利亞雪橇犬,它在早期主要的工作就是拉雪橇和看守馴鹿的。它和薩摩耶、阿拉斯加,被稱為雪橇三傻。
  • 在禁養名單內,但很冤枉的3種狗,哈士奇:我們委屈啊
    雪橇犬2019年下半年,湖北省發布了最新禁養犬名單,雪橇犬赫然在列,這意味著哈士奇,薩摩耶,阿拉斯加這3種狗狗都被禁養了。薩摩耶愛叫,阿拉斯加體型龐大被禁養筆者可以理解,但哈士奇被禁止飼養筆者有些不能理解,哈士奇在國內寵物圈裡的地位很微妙,中二,甚至有些愚蠢,卻也被跟金毛和拉布拉多列為最溫順的3大狗狗之一。
  • 哈士奇眼睛有幾種顏色?什麼顏色的比較好?(圖)
    有人說,哈士奇繼承了狼俊朗的外形,也繼承了狼棕色的眼睛,但是沒有繼承狼兇狠的氣質。哈士奇的眼神要溫柔很多,而且顏色多為棕色、淺褐色、藍色。其中,淺藍色顏色是一種比較普通的顏色,當然也存在一些例外。
  • 狼和哈士奇關在一起,狼會不會覺得哈士奇是同類?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哈士奇是一個拆家能手,而且特別二的一個寵物狗,外形像狼狼和哈士奇關在一起,狼會不會覺得哈士奇是同類?為什麼?如果狼和哈士奇本來就是同類啊?哈士奇是狼的後代,具體來說,狼是哈士奇的父輩,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哈士奇這個品種的,狼和中亞犬雜交的後代,是哈士奇…哈士奇的由來哈士奇是中亞犬同狼雜交而來的,最早的時候,遊牧民族遷移,隨著他們一同去往西伯利亞的就是中亞犬,這些狗到了西伯利亞就改為拉雪橇,而到了夏季,主人沒有功夫管它們,一群群的中亞犬就到山林裡自己覓食,同西伯利亞狼混在了一起,生出的孩子就是哈士奇了。
  • 產地 美國阿拉斯加野生三文魚一覽
    阿拉斯加的商業漁場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饋贈,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漁業聚集地之一。
  • 紅鮭 —— 美味來自美國阿拉斯加
  • 還記得這隻有北極狼血統的哈士奇嗎?沒想到它在雪地上這麼帥
    哈士奇Loki的走紅的原因除了自身擁有北極狼、愛斯基摩犬、哈士奇三個犬種的混血外,更重要是男女主人都特別愛去野外探險遊玩,甚至帶著它玩滑雪,可以說是驚險刺激,一般的鏟屎官可不敢這麼玩。可能是因為擁有北極狼的基因緣故,二哈Loki不像平時我們所說的哈士奇那樣喜歡犯二,而且它給人的感覺總是高冷甚至是一本正經,Loki雖然在眼睛上(冰藍色+陰陽眼)遺傳了哈士奇的特徵,不過據主人Ins上介紹Loki從小就很乖,也不會拆家。
  • 哈士奇和狼的區別真的很大!
    大家都相信一種傳說哈士奇是上帝創造狼時打的草稿,因為在日常中和哈士奇接觸時,就會發現二哈的蠢,絕對不是一般狗狗可以想到的,也不是一般狗狗能夠做到的。假如要是和狼在一起比較的話,那真的不能看,就會覺得二哈完全是個傻子,怎麼讓這樣的物種生存下來,真的是個奇蹟。
  • 阿拉斯加的古老森林失去庇護
    阿拉斯加東南部的通加斯國家森林(Tongass National Forest)佔地約688萬公頃,是美國最大的國家森林。2020年10月28日,川普政府宣布,將剝奪這片森林受《2001年無路法案》(2001 no road Rule Act)保護的權利。該法案禁止在美國國家森林目前的無路地區修建新道路和砍伐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