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2月21日訊(記者李博 通訊員王曉亮 於海威)昨日,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首度在漢舉行,徐冠華、高福、王福生、劉以訓、田志剛等五大院士齊聚光谷,共同見證生命醫學界的這場學術盛宴。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創辦於2016年,由中國科學院大學與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是我國生命醫學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獎項之一,被稱為中國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選擇武漢作為頒獎典禮的舉辦地,是希望大家不忘疫情慘烈,繼續為人類醫學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重量級院士專家獲表彰
當天揭曉的獲獎名單中,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馬裡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所長Robert C.Gallo,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田志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等13位國內外專家分獲國際合作獎、成就獎和創新突破獎。
據了解,田志剛主要從事NK細胞和肝臟免疫學研究,其發現了肝臟特有NK細胞新亞群,開創了NK細胞規模化擴增和基因修飾技術,突破了NK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瓶頸。
王擁軍從醫38年來則一直工作在腦血管病醫、教、研、防一線,由他開創的針對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新方法分別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3年度國際醫學領域重大進展」和《柳葉刀神經病學》「國際腦血管病領域年度八大進展」。
「獲獎後我深感責任之大,臨床醫學中我們還有大量難題仍未解決,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王擁軍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談到,疫情對生命科學發展的影響深遠,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熱愛、從事生命醫學,希望武漢在疫後重振中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做強做大生命健康產業。
幹細胞對治療新冠肺炎安全有效
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感染病醫學部主任王福生帶領團隊第一時間對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展開應急攻關,所採用的間充質幹細胞便是由中源協和提供。當天,王福生等多位院士專家再度聚焦幹細胞療法。
王福生介紹,Ⅰ期臨床試驗中,接受幹細胞治療的患者均沒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肺部病變得到了有效的吸收和好轉。後來在武漢做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TC)的研究,團隊進行了9個月以上的隨訪,結果非常鼓舞人心,幹細胞對治療新冠肺炎安全有效,對其他疾病治療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專家討論環節,有專家也提到,一位60多歲的患者染病後發展為重症病例,輾轉多家醫院接受治療未見明顯好轉,在接受幹細胞治療後病情逐步好轉。
武漢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以幹細胞技術為代表的生命科學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武漢正在積極謀劃創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並著力打造「一城一園三區」大健康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