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陸被海洋所分割,形成了懸浮在海中的孤島和群島,還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線,海洋在分割的陸地之間形成了海峽和海灣。在過去的歲月裡,人們需要藉助船舶來通過海峽,風大浪高,翻船沉沒的悲劇經常上演,而在沿海地區,彎曲複雜的海岸線將直線距離不遠的兩座城市阻隔,要到達彼此,需要繞行很遠的距離。
隨著社會的不斷肩部,科技發展一日千裡,人類靠掌握的科學利器不斷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工程奇蹟,海底隧道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衛星下,中國「海上大蛇」引各國轟動:簡直是「反人類」的操作。
這個所謂的「海上大蛇」其實就是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全長8.695公裡,其中海底隧道長6.05公裡,跨越海域寬約4.2公裡,從廈門本島到達對岸的大陸端,比原來整整節省了82分鐘及以上,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雙向六車道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通道是廈門半島第五條出入島通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雙重功能,它的建成通車使廈門出入島形成了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體交通格局。
該隧道設計採用三孔隧道方案,兩側為行車主洞各設置3車道,中孔為服務隧道。主洞隧道建築限界淨寬13.50米,淨高5米。服務隧道建築限界淨寬6.5米,淨高6米。主洞隧道測設線間距為52米,服務隧道與主洞隧道淨間距為22米。計算行車速度80公裡/h。
隧道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下約70米,最大縱坡3%。左、右線隧道各設通風豎井1座,隧道全線共設12處行人橫通道和5處行車橫通道,橫通道間距為300米。採用鑽爆法暗挖方案修建該工程,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大斷面的海底隧道,是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施工,對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將起到裡程碑式的作用。
該隧道歷時4年多,在施工過程中,建設者們克服了無數難題,施工中面臨著三大技術難關,一是陸域全強風化地段大段面淺埋暗挖施工;二是淺灘段透水砂層施工;三是海底風化深槽施工,擁有數項世界罕見難題—世界上覆蓋曾最淺的海底隧道,最薄處5.7米。行車主洞開挖斷面面積達170.7平方米,在世界海底隧道建設史上尚屬首例。
軟弱圍巖、富水砂層、風化槽群這些不良地質段規模之大也為世界罕見。為攻克這些世界級難題,建設者們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地質超前預報,使用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辦法,因地制宜,安全穩步推進隧道建設。
採用鑽爆法暗挖方案修建該工程,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大斷面的海底隧道,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施工,對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及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將起到裡程碑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這個海底隧道的修建,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他們紛紛進行報導:這個「海上大蛇」簡直是反人類的操作!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基建的名號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