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墜落事件發生後有人感慨,幸好這隕石雨來得遲了點,如果提前兩個月,很多人會把它和瑪雅預言聯繫起來,預示2012年12月的世紀末日。
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項目主管唐·耶麥斯(Don Yeomans)認為,自從上世紀90年代常規巡天項目開展至今,從未發現過這麼大的小行星在這麼近的距離上掠過地球。據他估算,平均每40年左右會發生一次2012DA14這樣的小行星飛掠地球的事件,撞擊地球的概率則大約為每1200年一次。不過就算是被一顆直徑50米的小行星撞擊,也不會造成災難性後果,「除非你正好不幸地待在它的撞擊點下方」。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隕石坑正是約5萬年前被一顆大小相似的小行星撞擊之後形成的,這個隕坑現在已經成了著名的景點,其直徑約為1000米。「當時那顆撞擊的小行星是鐵質的,這就讓它的撞擊威力更大一些。」
2月16日,西班牙的天文愛好者在薩瓦德爾天文臺觀測「2012DA14」小行星
地球周邊的潛在威脅
事實上,科學家觀測這些地球的不速之客的時間並不長。大概在15年前,天文學家才開始觀察近地軌道上巨大數量的物體,他們的發現讓人類意識到,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位於宇宙的射擊場。「大的隕石爆炸並不會每天都發生,尤其是在人口聚集的地區,但是它們真是在發生的。」馬克·波斯羅(Mark Boslough)對本刊記者說,他是美國新墨西哥州山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究太空撞擊的專家。
「足球大小的巖石物體每天都會進入地球大氣層,汽車大小的物體數月會進入地球一次,但是它們都會在撞擊到地面之前燃燒殆盡。而直徑超過30米的物體,比如一個房子那麼大的巖石,撞上地球的概率平均為幾百年一次。」
最近的一次撞擊發生在1908年6月30日,俄羅斯西伯利亞人煙稀少的通古斯。通古斯大爆炸釋放出4兆噸的能量,掃平了方圓2100平方公裡的樹木,這幾乎是整個盧森堡的面積。時至今日,科學家們仍然在對那場撞擊事件開展研究。儘管存在分歧,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次爆炸事件便是由一顆直徑在50~60米左右量級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形成的,這和小行星2012DA14大致相當。另外,科學家根據通古斯爆炸現場的情況分析,當時這顆小天體進入大氣層時的速度是每小時53913公裡,在距離地面大約5000~1萬米的高空中發生了劇烈爆炸。
「地球周圍有很多潛在的威脅。」波斯羅說。地球上空遍布各種大小和形狀的小行星,有的比沙灘排球還小,有的直徑卻可以達到數公裡那麼大。這些小行星大多數源自太陽系的小行星帶,而另外一些則可能是久已死去的彗星留下的殘骸。對於地球而言,那些在小行星帶運行的小行星並不構成任何威脅。但並不是所有小天體都運行於安全地帶,一些小行星的軌道有時候會非常危險地接近地球,這些小天體就會被歸入「近地天體」。美國航空航天局有一個「近地天體項目」,宗旨便是幫助發現並跟蹤這些小天體,尤其注意那些過度接近地球的目標。
在這些接近地球的小天體中,那些被認為最為危險的成員被歸入「潛在威脅天體」,這些天體偶爾會非常靠近地球,並且一旦發生撞擊,其大小足以產生顯著的破壞。地球附近已經發現了1381顆此類「潛在威脅天體」,全球的天文設備不間斷地對這些接近地球的小天體開展跟蹤觀測,到目前為止還尚未確認任何明確的撞擊危險。
「近地天體項目」列出了一張風險表,計算出了未來100年裡所有已知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小行星用杜林危險指數測繪,這是一套用作衡量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指標,包括小行星和彗星。此指數使用0到10之間的整數數值來評估任意一顆小行星對地球產生的威脅,其中「0」代表其撞擊地球的機會微乎其微,或者在撞擊地球前會與大氣層摩擦燃燒殆盡;「10」則代表該物體撞擊地球的機會十分大,並足以造成全球性大災難。現在表上沒有一顆小行星大於1,說明這些小行星不會造成威脅,並且根據計算撞擊根本不可能發生。
儘管如此,還是有人對此憂心忡忡,擔心人類面對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否已經做好準備。為了保護我們的家園,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建議,比如建造宇宙飛船,必要時可以把巨大的巖石擊歪,或者擊成碎片,或者推出軌道之外,甚至直接撞上去和其同歸於盡。還有人認為可以給小行星刷上油漆,影響它反射陽光的能力,從而改變其溫度和運行軌道。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物理學教授菲利普·魯賓(Philip Lubin)公布了他的新計劃:將太陽光聚集在一起對準小行星,迫使其改變運行軌道或者直接將小行星「燒毀」。由於一些小行星的構成成分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冰,通過將陽光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強大的雷射束,對準小行星之後會對小行星構成巨大的破壞作用。魯賓對本刊記者說:「你不需要像《星球大戰》裡頭那樣按下按鈕,爆破一個小行星。你只需要一束雷射,把它蒸發掉。這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但這一方案中所有的構成部分現在都是存在的。我們希望擴展現有的技術,這需要技術進步,但是並不需要出現奇蹟。」
在魯賓眼裡,人類要及早行動,車里雅賓斯克事件是一個絕好的提醒大家的機會。「威脅是一直存在的。對於威脅地球的外來物體,我們需要提前採取行動,而非事到臨頭才被迫反擊。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現在就必須開始行動。」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