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方無人清理?太白縣一公路落石佔道半月餘 究竟是為啥

2021-01-09 陝西法制網

「太白縣鸚鴿鎮路上發生塌方產生的碎石一直沒人清理,說是車都沒法過。我在外地工作,過節想回家都不方便。」12月31日,王先生向華商報-二三裡資訊反映,太白縣鸚鴿鎮劉家村公路發生塌方,大半個月過去了,石頭還在路上,造成出行不便。

為此,記者聯繫了太白縣公路局詢問情況。太白縣公路局工作人員表示,已經組織派人去現場看過了,他說:「我們馬上要收拾處理這個事情,目前已經去現場核實過情況,並把這個事情交給公路站去做處理。」

太白縣公路站:此處為地質災害點,塌方後不斷有落石

鸚六路處於一個較大的山體底下,路的上方都是巖石,發生塌方後,可以看到路邊上有較大的碎石沒有清理。

太白公路站的人員告訴記者,他們跟鸚鴿鎮溝通後暫時把路封了,擔心清理過程中不斷掉下的落石也會給工作人員造成危險。

「鸚六路是一條村道,具體養護責任在鸚鴿鎮,但因為塌方,不停有落石頭在往下掉,存有安全隱患」,據她透露,該處塌方原因為地質災害,「那塊是個地質災害點。」

鸚鴿鎮鎮政府:考慮到群眾生命安全,專業勘測隊建議封路

那這條道路具體什麼時候可以暢通?會影響居民出行嗎?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詢問了鸚鴿鎮主管交通方面的幹事柏小峰,他表示,鎮上在和縣公路站做出封路決定前,就考慮到了村民的出行問題。

(可繞行的另一條路)

柏小峰說:「我們封路前就把村民提出的問題考慮進去了,村上出行還有另一條路的,會多繞行一公裡,但不管是過車還是走人,都不會受影響。」而封路這個決定,也是請專業地址勘測隊測量後,和公路站一致做出的決定。

據他所述,道路上方的山體處於不穩定狀態,非常容易再次出現垮塌的行為。「如果只是清理道路的話很簡單,但由於山體不穩定,不斷掉下的落石會對過往車輛及行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傷害。」

太白縣自然資源局派專業勘測人員進行了考察,由於此處山體較大,控制落石的難度大,目前正在進行對山體的解決方案的制定。柏小峰說,「出於對群眾生命安全做出的考慮,得對山體塌方制定一個處理方案,要確保這條路沒有危險性後,才能解除封路狀態。」

華商報實習記者 張婉瑩

作者/來源:二三裡資訊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寶雞太白縣一公路落石佔道半月有餘 至今為何仍無人清理
    「太白縣鸚鴿鎮路上上發生塌方產生的碎石一直沒人清理,車沒法過麼。我在外面打工,過節想回家都不方便。」12月31日,市民王先生反映,太白縣鸚鴿鎮劉家村公路12月12日發生塌方,大半個月過去了,石頭還在路上,造成出行不便。
  • 老北川地震遺址區山體塌方且洪水漫過公路 道路中斷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北川交警獲悉,因連續暴雨,北川境內多處出現塌方、泥石流,老北川地震遺址區山體塌方且洪水漫過公路,道路中斷。北川轄區道路情況:一、省道:國道347線(原省道302線):禹裡至墩上段,毛狗洞、羊角村、斜邊崖等6處發生大規模塌方、落石以及泥石流,道路中斷,通車時間無法預估;任禹路隧道群十裡碑隧道存在安全隱患
  • 山體落石道路阻斷,西安公路管理局迅速反應搶險疏通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通訊員 許晨冰)10月13日7時49分,陝西省西安公路管理局藍田公路段接到山區道班緊急報告:101省道k56+490處發生山體落石,約30方,侵佔全幅路面,現場已滯留十五輛車,急需救援。
  • 轎車被落石砸中,駕駛員不幸遇難!
    大隊指揮員立即下達救援命令,4名消防救援人員立即對現場旁的山坡實施警戒,防止再次發生泥石流滑坡及落石滾落事件;要求公路養護作業車配合救援人員將巨石從車上移開;4名消防救援人員利用液壓擴張器、液壓頂杆等救援器材對駕駛座位及車門進行破除。15時58分,成功將被困人員救出,並交由現場醫護人員進行救治。
  • 武當山景區公路發生山體滑坡 連夜疏堵排險
    武當山景區公路發生山體滑坡 連夜疏堵排險   央廣網武漢8月10日消息(記者張毛清 通訊員馮成 李強)8月8日,湖北武當山景區道路內發生多起山體滑坡塌方的險情,給交通帶來巨大安全隱患。
  • 臺灣公路坍方約120名大陸遊客被困 已有傷亡
    中新網10月22日電 綜合消息,受颱風「梅姬」(大陸稱「鯰魚」)及東北季風影響,臺灣各地連日來普降大雨,蘇(澳)花(蓮)公路沿線落石坍方不斷,目前統計共有32輛各式車輛以及402名遊客被困,其中大陸遊客約120人,臺方稱已有傷亡。
  • 一鑽打通巨型溶洞 公路塌方深達十米(組圖)
    公路路面很快塌陷進溶洞中  昨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區桂和路擴寬工程現場,工程人員進行鑽孔作業時,竟然打通了地下的巨型溶洞,泥漿和泥土轉瞬之間被溶洞大量吞噬,公路路面很快塌陷進溶洞中,竟然形成了一個面積近200平方米、深度約10米的大洞。塌方一度造成佛山往廣州花都的交通癱瘓,至記者截稿時止,施工人員正在加緊搶修中,爭取連夜填平溶洞,恢復通車。
  • 新手女司機一人自駕陝西,暴雨天氣遭遇落石塌方,太恐怖了!
    進入陝西後,有的地方修路,要繞路,而且路況也不太好,狹窄的公路還在懸崖峭壁下,跟在大貨車後面,我也不敢超車,緊隨其後的越野車超過了,我才跟著超車,新手膽子比較小。路遇一處落石塌方,路面被阻擋了,積水還跟著公路流。前面的大貨車底盤高,輕而易舉就過去了。我下車看了下,路中間的泥土被車壓出了一道牆了感覺,有點高,我怕陷車不敢走了,倒車走了旁邊一條爛路,熟悉路況的老司機都是走的那條爛路。
  • 臺灣阿里山公路發生落石坍方 雙向交通阻斷(圖)
    阿里山公路(臺18線)36.6公裡處23日下午發生落石坍方,造成雙向交通阻斷。(圖:臺灣「中央社」/警方提供)7月24日,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阿里山公路23日下午發生落石坍方,造成道路交通阻斷,已由「公路總局」阿里山工務段派員搶修。阿里山工務段長黃秋揚受訪表示,阿里山公路(臺18線)36.6公裡處,23日下午3時50分許發生落石坍方,造成雙向交通阻斷,工務段派出大型機具前往清除。
  • 臺灣中橫公路將設落石警告系統 實時通報災情零時差
    中新網4月9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第一條穿越中央山脈的中橫公路,60多年來山壁巖層因地形風化,造成長年大小落石頻傳,臺灣「公路總局」在中橫西寶路段建置落石警告系統,預計4月底完工後,將可透過預警設施偵測落石衝擊量,並同步發出警訊,全天候監測道路安全。
  • 浙江甬臺溫高速發生嚴重塌方 疑為"雲娜"遺禍
    據路政部門有關人士介紹,由於山體塌方面積相當大,清理難度很大,他們擔心下邊開始清理,上邊的亂石又會塌下來。據一些施工人員介紹,為了確保挖掘作業安全和以後的行車安全,附近山體必須進行爆破,削掉尖鋒後,才能進行清理工作。昨天下午,樂清市化建公司的施工隊也到現場開始了爆破前的施工,三颱風鑽在巨石上開鑿炮眼。
  • "米塔"颱風逼近大雨持續 臺灣發生八起公路塌方
    中國臺灣網11月26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今年第23號颱風「米塔」和鋒面帶來的豪雨,今天造成臺灣八起公路災害,截至傍晚6時還有四處公路尚未搶通。臺「氣象局」提醒,雖然颱風暴風圈可能在明天下午遠離臺灣,但北部及東部地區的豪雨仍將持續。
  • 臺灣公路塌方19名大陸遊客失蹤
    珠海19名遊客失去聯繫       據臺灣災害應變中心昨天傍晚最新統計,因蘇花公路塌方受困的大陸遊客人數共計400餘人,希望入夜前能將他們撤至安全地點。       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主任範貴山22日晚間說,受困於蘇花公路113公裡到115公裡處的12個團共274名大陸遊客,目前僅剩14名暫留在受困區,其餘已全數脫困。此外仍有19名來自珠海的遊客尚未取得聯繫。
  • 蘇花公路塌方致塞爆 傅昆萁批蔡英文:虛幻假象
    華夏經緯網5月3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蘇花公路塌方中斷,花蓮縣長傅昆萁指蔡英文和「交通部長」未到花蓮關心,他並質問,蘇花改二期工程何時做?據報導,傅昆萁表示,沒有颱風,只有下了兩天雨,蘇花公路再次中斷,上次清明連假從花蓮到臺北要開10個小時,這次小雨就山崩,再次造成孤島效應,花蓮對交通中斷。
  • 廣德男子清理水井淤泥遇塌方 天太熱三名救援人員中暑
    男子清理水井遇塌方由於近來持續高溫乾旱,家裡的井水不夠用,7 月31 日早上7 點多,家住廣德縣柏墊鎮三河村的村民張飛就下井清理淤泥。張飛下到大約4、5 米深的水井後,用桶將井裡淤泥清理出來。「我正在掏泥巴的時候,聽到石子滑落的聲音,就趕緊讓家裡人把梯子遞給我。」
  • 人類首張「月球落石」全景圖誕生,包含全球136610個落石!
    蘇黎世理工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科學家,統計了超過13.6萬次小行星撞擊造成的月球落石(直徑超過2.5米),即使是數十億年的古老景觀也仍在變化。2015年10月,瑞士阿爾卑斯山發生了一場壯觀的落石:凌晨時分,一個體積超過1500立方米積雪覆蓋的大石塊突然從梅爾德拉尼瓦山頂脫落。
  • 睢寧公路站開展公路汛期災害雙盲實戰應急演練
    睢寧公路站開展公路汛期災害雙盲實戰應急演練 2020-06-19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首張「月球落石」全景圖誕生,包含全球136610個落石!
    2015年10月,瑞士阿爾卑斯山發生了一場壯觀的落石:凌晨時分,一個體積超過1500立方米積雪覆蓋的大石塊突然從梅爾德拉尼瓦山頂脫落。它在下坡的路上四分五裂,但一些巨石繼續它們進入山谷的旅程。在月球上,巨石和巖石一次又一次地向下移動,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痕跡,這一現象自20世紀60年代首次無人登月以來一直被觀察到。在阿波羅任務期間,太空人在現場檢查了幾條這樣的軌跡,並將移位的巖塊樣本送回了地球。然而,直到幾年前,仍然很難全面了解這種巖石運動有多廣泛,以及它們具體發生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