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到底是咋來的?

2020-12-04 騰訊網

在我們上初中化學課時,我們都會接觸元素周期表,甚至很多人還能背下來前20號元素。實際上,元素周期表在2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被譽為近代化學之父的拉瓦錫就曾經寫出了他的元素周期表版本,也是人類史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後來,又有一些人給出一些其他的版本。比如:已經非常接近元素周期表的紐蘭茲的「元素八音律」周期表

後來,我們也知道門捷拉夫拿出了一個更好的版本,這也是如今元素周期標的原型之一。但是問題來了,你有沒有想過,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到底是咋來的?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嘮一嘮這個話題。實際上,元素的起源和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各種天體的演化有關,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段:宇宙大爆炸恆星演化超新星爆炸中子星合併

宇宙大爆炸

我們都知道,元素周期表中,氫元素和氦元素是排名最靠前的兩個元素,它們也是宇宙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所有的氫元素和一部分的氦元素幾乎和宇宙同齡。

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發現,在138億年前,發生了一場大爆炸。這場爆炸是我們這個宇宙的起點,時間、空間、能量、物質就是從這場大爆炸中產生的。

在宇宙大爆炸的早期,溫度特別高,宇宙中主要是高能電磁波,它們之間會互相碰撞和湮滅,然後產生正反粒子,比如:正反質子,正負電子等等。然後,每10億對正反粒子還會發生湮滅,留下一個正物質粒子,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宇宙主要是正物質所主導的原因。

在這之後,宇宙中留下了大量的質子、中子和電子,亂成了一鍋粥,這被稱為等離子態,各種粒子混在一起,連光子都沒有能夠擺脫。由於中子的質量比較大以及只有中子不穩定,因此,形成的中子並沒有質子那麼多。

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後38萬年,宇宙的溫度降到了3000開爾文,這時候光子開始在宇宙中傳播,除此之外,原子結構也得以形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可以形成一個氫原子,而兩個質子、兩個個中子和兩個電子可以成一個氦原子。科學家通過理論計算可以得到,氫原子和氦原子的比例是3:1。也就是說,此時宇宙中主要是氫元素和氦元素。那比氦元素的原子敘說更高的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

恆星演化

我們都知道,太陽屬於恆星,恆星是宇宙中的燈塔,它們可以源源不斷地向外釋放能量。而它們的能量來源是熱核聚變反應。就像上文說到的,宇宙中主要是氫和氦。因此,恆星的主要構成物質是氫和氦。由於恆星的質量特別大,舉個例子,太陽的質量就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是太陽系絕對的霸主。

因為恆星的質量超級大,所以恆星的引力特別大,在引力的作用下,恆星的內核會受到巨大的壓力,使得內核呈現等離子態。在量子隧穿效應和弱力的作用下,氫原子核的熱核聚變反應就可以發生,這個過程中4個氫原子核參與反應,最終生成氦-4原子核。在整個過程中,有兩條路徑分別稱為質子-質子反應鏈碳氮氧循環。(下圖中,圖一就是質子-質子反應鏈,圖二是碳氮氧循環。)

當恆星內核的氫原子核燒的差不多後,恆星的內核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極度坍縮,只要質量足夠大,就有可能促發氦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生成碳元素和氧元素。太陽就只能進行到這一步最終成為一顆白矮星,然後就會逐漸涼透。

但只要質量足夠大,核聚變反應就可以一直進行下去,一直到鐵元素。這是因為鐵原子核是宇宙中最穩定的原子核,結合能最大。說白了就是你要掰開鐵原子核是最難的。這也就使得要促發鐵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很難。這個過程是一個吸能的過程,也就是說,鐵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非但沒有產生大量能量,相反需要輸入大量的能量。

一般來說,很多恆星的核聚變反應都會停在鐵元素之前,尤其是質量超級大的恆星,在演化的末期,幾乎每一層都會產生大量不同的元素。也就是說,恆星製造了一部分的氦元素以及大量鐵元素以及比鐵元素原子序數小的元素。因此,恆星也被稱為元素煉丹爐。那麼問題來了,比鐵元素元更大的元素是如何產生的呢?

超新星爆炸和中子星合併

雖然鐵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很難進行,但是在宇宙中還是存在一些恆星可以觸發鐵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這些恆星的質量一般都大於8倍太陽質量,被稱為特大質量恆星。它們的引力巨大,可以提供促發鐵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能量。但鐵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被促發,恆星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炸。

在超新星爆炸過程中,就會產生一些原子序數高於鐵元素的元素。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原子序數高於鐵元素的元素都是依靠超新星爆炸來產生。科學家還發現,超新星爆炸之後的恆星有可能會成為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而中子星有極其偶然的機會發生合併,在合併的過程中,也會產生許多原子序數特別大的元素,比如:金和銀主要就是在中子星合併過程中產生的。

總結

以上就是元素的主要來源,我們來總結一下:

氫元素和一部分氦元素誕生於宇宙大爆炸的早期;

原子序數小於等於鐵元素的元素主要是通過恆星內核的核聚變反應得到;

原子序數大於鐵元素的元素主要是依靠中子星合併得到。

相關焦點

  • 元素周期表到底是咋來的?
    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1869年3月,門捷列夫在大量工作的基礎之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元素性質與原子量的關係》的論文,提出了元素周期律,並且發表了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當中涵蓋了當時已經發現的63種元素。
  • 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元素是怎麼來的?
    地球無法產生新元素我們地球上的元素都是先於地球形成之前就存在的。地球的內核溫度只有6000度,這個溫度不足以促發核聚變來產生新元素。因此,從某種角度上看,地球上元素的年紀都要比地球大得多。那元素到底是咋來的呢?
  • 元素周期表有盡頭麼?最後一個元素是幾號元素?
    事實也是如此,化學這門學科從一開始就和元素在打交道,甚至有一段時間,化學家們以搶新元素為樂,在上世紀初,基本上能搶到新元素,就意味著提前預定了諾貝爾獎。但背了這麼長時間的元素周期表,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元素周期表到底有沒有盡頭?
  • 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元素周期表中鐵之後的元素都是咋來的?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就是和宇宙的演化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那具體是咋回事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後的38萬年前後,宇宙的溫度下降到3000度左右,原子結構得以形成,光子在宇宙中傳播。此時形成的原子主要是氫原子、氦原子。這兩個元素是元素周期表最靠前的元素。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從哪來的?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們是由地球創造的嗎?還是早於地球就存在了?宇宙中,別的星球裡,也具有這些元素嗎?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這些元素都是早於地球的存在就存在了。這些看似微小的元素與宇宙和恆星的演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都是在宇宙中就產生的,而非是人類創造或者是地球自主創造的。那它們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從哪來的?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們是由地球創造的嗎?還是早於地球就存在了?宇宙中,別的星球裡,也具有這些元素嗎?這些看似微小的元素與宇宙和恆星的演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都是在宇宙中就產生的,而非是人類創造或者是地球自主創造的。那它們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 元素周期表到底會多長?……………………
    「Nihonium」 的原子序數為113號,與美國和俄羅斯發現的115號「Moscovium」、117號「Tennesine」和118號「Oganesson」,共4個元素一起被正式列入元素周期表後,終於將第7周期全部填滿了。研究人員還在努力發現更多的新元素,元素周期表到底會排到多少號呢?
  • 元素如何在元素周期表中分組
    150年後的今天,化學家們正式認可了118種元素(在2016年增加了 4位新人之後),並且仍然使用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來組織它們。該表以最簡單的原子氫開始,然後用原子序數組織其餘元素,原子序數是每個元素包含的質子數。除少數例外情況外,元素的順序與每個原子的質量增加相對應。該表有七行18列。每行代表一個時期; 元素的周期數表示其能量水平中有多少容納電子。例如,鈉位於第三個時期,這意味著鈉原子通常在前三個能級中具有電子。向下移動,周期更長,因為它需要更多的電子來填充更大和更複雜的外層。
  • 元素周期表到底會有多長
    日本發現的新元素「Nihonium」將列入化學課本的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到底有沒有盡頭?
    中子星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來看一下中子星到底是什麼?我們先把原子結構搞清楚。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歷經了4代科學家,人們終於逐漸搞清楚原子結構的真實面貌。我們都知道分辨元素可以依靠原子的原子序數,而原子序數和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相同。而我們上文也提到了,中子星其實是一個中子為主導的天體。因此,中子星當中是不會存在我們不知道化學元素。至於中子星內核到底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的,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並不是在原子層面上的事情,而是在小於原子核尺度上的。
  • 元素周期表口訣 如何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口訣 如何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很多學生覺得元素周期表很難背誦,想知道怎麼才能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元素周期表口訣快速記憶法。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的方法諧音記憶周期表的具體方法如下:一、按周期記憶第一周期:「氫氦」。諧音:「輕嗨!」
  • 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梗?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啥
    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梗?抖音真的是可以了,終於還是向元素周期表下手了!在網上經常能看到有關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的梗,那麼大家知道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梗嗎?下面就快和小編一起看看吧!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梗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有點文化的應該是知道的吧!
  • 元素周期表的終點在哪裡?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將當時已發現的63種元素列成元素周期表,並留下一些空格,預示著這些元素的存在。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導下,人們「按圖索驥」找出了這些元素。元素種類到底是否有限?周期表是否有終點?20世紀30~40年代,人們發現了92號元素,就有人提出92號是否是周期表的最後一種元素。然而從1937年起,人們用人工合成法在近50年時間又合成出20多種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尾巴增長了。這時又有人預言,105 號元素該是周期表的盡頭了,其理由是核電荷越來越大,核內質子數也越來越大,質子間的排斥力將遠遠超過核子間作用力,導致它發生蛻變,然而不久,又陸續合成了106~109號元素。
  • 元素周期表
    認為門捷列夫完全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元素周期表是不妥的。
  • 「元素周期表」隱藏著規
    「基本粒子」與「元素周期表」隱藏著規律我們所熟知的「元素周期表」,當古人發現元素周期表的時候還不知道原子實際上由更小的電子和質子構成的,仔細看現在的元素周期表,你會發現元素周期表有一側的元素非常容易發生化學反應,而另外一側的元素則不太容易發生化學反應,一般把不太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那一側叫做「惰性元素」。
  • 元素周期表中的未知元素合乎河圖璇璣
    從河圖洛書的規律來看元素周期表,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學習過中學化學,都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常識,我們把元素周期表,分成奇數周期組,和偶數周期組,來看他們的對稱性特徵,首先,我們要知道一組數列的規律,1*1=1,2*2=4,3*3=9,4*4=16,
  • 元素周期表的來源
    相形之下,最右列的元素在室溫下都是氣態,並且無色、無味,極其不活潑。表中的列稱為族,行稱為周期。1869年,門捷列夫發表了自己的元素周期表。填補空格門捷列夫並非第一個這樣嘗試排列化學元素的人,但他是第一個主要根據元素性質排列元素的人,儘管這樣周期表中就會空出一些空格。
  • 元素周期表中最貴的元素是什麼?
    鑥目前已知的元素達到了118種,元素周期表中的前七個周期已經剛好填滿。從1號氫元素到94號鈽元素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而94號元素後面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元素周期表正所謂物以稀為貴,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少的元素,或者需要依靠昂貴的人工方法製造出的人造元素都非常昂貴。
  •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元素嗎?
    不同元素的區別在於質子數的不同,例如,氫包含一個質子,氧包含8個質子,鐵包含26個質子。人類對於化學元素的正確認識始於門捷列夫,他找到了元素的周期規律,並製作出了能夠預測未知元素的元素周期表。此後,科學家不斷發現新的元素,逐漸填補了元素周期表的空白。在自然界中,人類可以找到從1號元素氫到98號元素鉲。
  • 元素周期表錯了?
    元素周期表從百年前起就一直是化學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有個稀有元素他們可能從一開始就擺錯了,這意味著元素周期表得重畫。被命名為鐒的放射性元素位於化學元素周期表最底端,屬於錒類元素一欄,而這一欄專門從主表中單獨歸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