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打算先把神秘學擱置一段時間,我食言了。反正我是個胖子,不怕再肥一點。
開玩笑,開玩笑,偶爾皮一下。
今天要分享要分享的話題跟神秘學有關,跟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關。
有很多書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排列章節,前面的幾個,我們生活中用的比較多,也就比較熟悉。後面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比較少,就不是那麼熟悉了。那麼「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一串文字究竟是什麼呢?
記得高中的時候,有一次化學課上,化學老師在黑板
上寫了十個字,讓我們記熟。並叮囑我們,這跟我們以後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是十天幹,中國很多地方計數排序用的,我們化學裡也有很多地方跟它們打交道的。」
有個刺頭得意地說:「老師,你說錯了,英語裡就不用這十個排序。」
化學老師伸出三個手指,冷冷對他說:「第一、甲到癸和一到十、第一到第十本質上沒有差別;第二、你那麼能,下次考化學的時候用英語寫;第三、你給我站著,我下了課再收拾你。」
我想,那位仁兄最後應該沒被化學老師教訓吧(平時挺和善的小老頭,應該不至於氣量狹小至此)。因為這個小插曲,我記熟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是十天幹。」
那麼為什麼十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不是別的什麼呢?比如,貓狗魚之類的,只要本質不變,名字有什麼要緊的呢?
所以我找了些資料,總結如下:
最初華夏先民在龜甲上刻畫,用以計數,所以商建立後,就把「甲」作為排序第一位。
後來又用原生的竹木取代了龜甲,這個取代的過程,就成了甲骨文中「乙」字。
再後來又把事情記在青銅鐘鼎上,所以就用鼎的形狀表示「丙」。
鐘鼎搬運還是不易,人們於是又用了竹木片代替了鐘鼎用來記事,所以就有了甲骨文「丁」。
竹木片還是比較沉重,所以人們又把目光放到動物毛皮上。甲骨文中「戊」就是割取動物皮毛的樣子。
最早是用結繩記事的,到了商王朝,這種比較原始的方式不再那麼廣泛,可依舊是日常生活中比較重要的臨時計數手段。所以用彎曲的繩結代表「己」。
當時人們用「庚」,表示妾與妾的子嗣(類似於庶),作為一種比較重要的排序方法,也被放在了其中。
至於「辛」,在當時,是女陰的尊稱。作為生殖力的象徵,它排在了第八位。
「壬」代表的是從竹木的刻畫痕跡上認識天地,排在第九位。
「癸」代表萬事萬物的根本、根源,表示人和萬物都從屬於自然。被排在第十位。
十天幹的排列如此,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種順序,傳承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