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畸變和復原後的貽貝。
珍珠層是一種主要分布在貽貝等軟體動物殼內的「類彩虹」層狀物質,它被認為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材料之一。據美國「優睿科網站」10月23日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用實時觀測技術,精確地揭示了它的堅硬之謎。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自然通訊》雜誌。
珍珠層又被稱為珍珠母,其堅硬、堅韌的特性一直是一個謎。如果人類能夠仿造出類似材料,可對結構科學、外科植入物等方面的應用產生深遠影響。密西根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助理教授Robert Hovden說:「雖然人類可以在極端高溫、高壓條件下製造出非常堅固的材料,但我們卻不能複製軟體動物在自然條件下完成的『納米工程』。如果能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就有可能誕生新一代超強材料。我們的論文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一步。」
經過長期研究,研究人員已經知道了珍珠層的基本秘密——它是由霰石等礦物(微型磚)和有機材料(灰漿)混合而成的「磚瓦結構」。在密西根大學材料特性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使用微電壓頭對耳廓扇貝施加了壓力,並在電子顯微鏡下進行了實時觀測。他們發現,微型磚實際是上是僅幾百納米大小的多面體薄片。通常情況下,薄片是分離的,以分層方式排列,其間有一層很薄的「有機灰漿」起到緩衝作用。當有外力作用時,有機灰漿會被擠壓到一側,薄片會「鎖扣」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固體表面。外力移除時,薄片回彈復原。
珍珠層的這種韌性與人造先進材料有很大區別。例如,塑料雖然也可以在受到衝擊後復原,但每次衝擊都會讓它失去部分強度。珍珠層在反覆衝擊作用下,不會損失彈性,其屈服強度高達80%。更重要的是,如果珍珠層出現了裂縫,它可以限制裂縫不擴散,進而保持結構的完整性。Hovden說:「雖然軟體動物並不是很聰明的生物,但它們卻能在微觀尺度上構造出如此複雜的結構。這令人難以置信。」Hovden認為,人類可以借鑑貽貝的方案來製造納米複合材料,從而顯著提高材料性能。他說:「通過上百萬年的進化過程,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這些高度優化的結構。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用計算機模擬出這類材料,我們只能擦亮雙眼,去仔細發現它們。」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三水
責編:張夢
期刊來源:《自然通訊》
期刊編號:2041-1723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10/uom-ctm102319.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