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願意按照購買力評價法來計算一個國家的GDP,因為這個算法比起按照匯率更加全面,能夠把在一個國家內部流通的貨幣價格,特別是服務價格都折算進來,而匯率更多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那部分貨物的價格比較,缺了很大一部分,例如,我國如果還匯率計算,就有差不多70%的貨物和服務沒有計算進來比較。所以,世界銀行和IMF這兩個世界權威的經濟類組織就採取購買力評價法來計算和比較國家GDP。
當然,這個計算辦法的缺點是數據龐大無比,統計起來非常困難,一般無法當年就收集和統計好數據,都要延後幾年,比如,今年世界銀行在五月份就只能公布2017年的各國GDP之間的情況。然而,除了評價和比較往年的GDP數據外,他們也會預測未來幾年的GDP情況,前不久,世行和IMF就預測了2024年的世界各國GDP情況。
按照預測,2024年全球GDP前十名的國家是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德國、巴西、英國和法國。前十名除了歐洲三強的德國、英國和法國以外,都是人口進入世界前十的國家;前五名除了美國以外,都是亞洲國家。
按照世界人口排名,前十名國家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和日本,這十個國家中,日本人口最少,但也達到了1.27億左右,所以這些國家都是人口超億的大國,對比預測的GDP世界前十,就是亞洲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以及非洲的奈及利亞被歐洲老牌的三個強國德國、英國和法國替代,其他七國既是GDP前十國家,也是人口前十國家。
如果按照匯率排名,2019年俄羅斯排在韓國之後,只能排第12名,印度尼西亞只能排在第16名,按照預測,這兩個國家是進步最快的,特別是印度尼西亞,能夠進步到世界第五名,這是出乎很多人預料的。當然,印度尼西亞的優勢是人口,它的人口可一直排在世界第四,所以,這個因素很可能是導致其排名發生變化的關鍵原因。
我國按匯率計算GDP只有美國的67%,但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在2019年就超過美國了,這是因為當年按匯率1美元相當於6.9元人民幣,但按購買力評價法,1美元只相當於4.18元人民幣,人民幣的購買力計算法是匯率計算法的1.65倍,差別還是非常大的。
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這四個國家比起匯率法進步較大,主要原因應該就是人口基數比較大,這可能導致其國內大量的服務價格比起發達國家便宜很多,還有國內一些沒有進出口的貨物也比發達國家便宜,總之,這兩部分的價格之和肯定佔比比起匯率更便宜,所以,總數上把購買力拉了上去,導致按購買力計算比按匯率計算更有優勢,就是其本國貨幣在世行和IMF看來,實際購買力比匯率換算更大,所以,按這種算法,其GDP就變大了。
這種算法當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人口在很多時候也是優勢,現在印度及印度尼西亞有大量的年輕人口就是優勢之一,代表勞動力充沛,生產能力比較強,當然,人口的教育及素質也要跟上,才能有匹配的合格勞動力,當基數大畢竟就是一個優勢,這些年歐美發達國家和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這些國家都深深憂慮。我國改革開放這40年取得巨大成就,人口紅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