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有其傷感,世界自有其悲哀。這個世界也會孤獨百年。
金星凌日觀測記錄
世界上第一個用肉眼觀察金星凌日的人是阿拉伯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法拉比(870至950年),他在一張羊皮紙上寫道:「我看見了金星,它像太陽面龐上的一粒胎痣。」據分析,法拉比目睹到這次金星凌日發生在公元910年11月24日。
世界上第一個向世人預告金星凌日是德國偉大的天文學家克卜勒(1571至1630年)。他在1629年出版的《稀奇的1631年天象》一書中寫道:1631年12月7日將發生金星凌日。
世界上第一個用天文望遠鏡觀察金星凌日是英國的天文學家霍羅克斯(1619至1641年)和克拉布特裡。他倆在1639年12月4日用望遠鏡觀察到十七世紀最後一次金星凌日。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用金星凌日測量太陽視差和日地距離(天文單位)的人是英國天文學家哈雷(1656至1742年),他在1716年建議在世界各地聯合觀察金星凌日,並論述了利用金星凌日測量太陽視差的方法,這是當時精確測定太陽視差的理想方法。
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金星有大氣存在的人是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他在1761年6月6日在聖彼得堡附近的天文臺進行了認真觀測。他發現,當金星凌日剛剛開始,看到金星邊緣剛剛與太陽邊緣接觸時,在金星周圍有一非常模糊的微微發亮的圓環。經過仔細分析,他認為,在金星周圍應該存在大氣,當金星接近太陽時,太陽光經過的大氣折射在金星周圍形成亮環。這是第一次指出金星上存在大氣。我們已經對金星大氣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氮氣等成分。
世紀悲哀
本世紀最後一次「金星凌日」2012年6月6日早晨上演。2012年6月6日上午06:10,天宇上演了「金星凌日」的天象。這是本世紀的第二次「金星凌日」,也是最後一次,堪稱世紀絕唱。
金星凌日
金星凌日是金星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三者恰好在一條直線上時,金星擋住部分日面而發生的天象。因此,金星凌日又有小日食之稱。其原理與日食不同。金星凌日可分為五個階段:凌始外切、凌始內切、凌甚、凌終內切、凌終外切
金星和地球都圍繞太陽轉,金星的軌道在地球軌道的內側,在某些特殊時刻,地球、金星和太陽會出在一條直線上。這時候從地球上觀測,金星就像一個小黑點鑲嵌在太陽上,並且在太陽表面緩慢移動。天文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金星凌日」。2012年6月6日「金星凌日」的出現,凌日時間6個小時之久,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於最佳觀測區。這次「金星凌日」是2117年以前最後一次「金星凌日」。
星凌日的科學用途
通過觀察金星凌日,用視差來測量日地之間的距離。
金星凌日周期
金星是地球的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一圈需要224.701天,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需要365.256天。它倆的會合周期是583.92天。即金星連續兩次下合日的時間間隔。而且金星凌日每個世紀只有兩次。(近一個世紀來的上一次金星凌日發生在2004年)。除非你很幸運,否則觀看金星凌日真的是「一生一次」的事件。
每種類型每隔243年出現一次,是因為地球上的243個恆星年(365.25636天)是88757.3天,金星上的395個恆星年(224.701天)是88756.9天。因此經過這個時間段後金星與地球差不多同時回到各自軌道上同一位置。由於金星和地球環繞太陽的運行軌道不在同一個平面上,因此並不是每次金星下合日都會發生金星凌日現象。一般的,地球在每年12月10日前後經過金星軌道的升交點,在每年6月8日前後經過金星軌道的降交點,因此,金星凌日只能發生在這兩個日期前後。
金星凌日以兩次凌日為一組,間隔8年,但是兩組之間的間隔卻有100多年。2004年之前的最後組金星凌日發生在1874年的12月和1882年12月。21世紀的首次金星凌日發生在2004年6月8日,另一次發生在2012年的6月6日。再下一次是2117年和2125年。間隔105年。
試問誰人能活百年?
人生不盡意十有八九,世上難得萬事周全,這個世界也要和人一樣不困於心,不亂於行。人類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