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關於夏天的一些基本知識,希望你能認真看完。今年夏天與往年有所不同,多了一個閏四月。我在網上查閱了一下:在21世紀前後,閏四月屬於常見閏月,一般相隔8年或11年出現一次,最長相隔38年出現一次,頻率僅次於閏五月。但是,閏四月出現的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向後推移,閏四月的頻率在逐漸下降。 夏天教人回到自然,從衣服裡解放出來,從房屋裡解放出來,從一切矯揉造作的生活環境裡解放出來。海水浴、河水浴、大雨澆頭,使我們領略一下天然水的感覺和滋味。
夏天是從幾月份到幾月份的?
在中國,夏季從立夏開始,到立秋結束;中國的一些地區則為夏至至9月份。
日本通常將6月、7月、8月定為夏季。在北半球一些地區則稱夏至至秋分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將12月、1月和2月定為夏季。
夏天,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英語為summer,又稱「昊天」,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我國習慣將立夏作為夏天的開始,氣象學上的夏季要推遲到立夏後25天左右。古人把農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曆6、7,8三個月當作「夏天」。西方人則普遍稱夏至至秋分為夏季。科學的劃分方法是平均溫度22℃以上為「夏天」。據此,當平均溫度持續低於22℃時即為夏天結束。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為夏季。
6月21或22日為夏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以北地區,太陽整日不落,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圈以南地區,月亮整夜不落,出現極夜現象。
夏天出汗的7大好處
1.驅除溼氣
溼邪是很多冬天發作的疾病的幫兇,夏天排出體內溼氣有助於治療冬病。人體運動排汗的時候,也在驅除體內的溼寒之氣,之前品品姐建議大家在三伏天期間每周泡2—3次腳,讓身體微微出汗,也是祛溼的方式。出汗有助於祛溼,但排汗過多會導致氣虛,造成口乾、四肢乏力、心慌的症狀。品品姐建議大家適度出汗,多喝水,避免身體失水過多引發不適症狀。
2.減肥防慢病
夏天細胞比較活躍,運動效果更明顯。這個時候運動,有助於燃燒體內脂肪,促進脂肪轉化成熱量,通過汗液排出體外,從而有效減脂。出汗減肥後,體重、體脂不超標,患三高之類的慢性疾病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
3.降低血壓
高血壓症是因為單位血流量受到限制,出現的一種血壓高的現象。出汗有助於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增加血管壁彈性,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出汗可以調節血壓,但高血壓患者不要採取大量運動出汗的方式降血壓,應該堅持輕量運動,比如早晚散步、慢跑、練太極,通過輕量運動散熱,才是正確的出汗方式。
4.緩解粉刺和痘痘肌
夏天出汗增加,毛孔也會隨著打開,這時粉刺等藏在毛孔中的垃圾會隨著汗液流出來,皮膚摸起來也更光滑,痘痘、粉刺等皮膚症狀得到緩解。
5.避免中暑
當身體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體內汗腺分泌增加,身體會自然而然排出汗液帶走多餘的熱量,調節體溫,讓身體不至於太熱,引發中暑。
6.防止結石
體內的磷酸鎂等無機鹽結晶沉澱,長此以往就成了結石,出汗能幫助排除體內的鹽分並保留骨骼中的鈣質,從而防止結石生成。
7.調節情緒
夏天適當出汗,能把身體的一些熱氣排出體外,驅除從飲食進入身體的胃火和心火、肝火,有效調節脾胃,避免出現心氣煩躁的現象。
夏天是什麼樣的季節?
「夏天」在古代叫什麼名稱
農曆四、五、六月為夏季,古時分別稱為孟夏抄、仲夏、季夏。孟夏又稱為「初夏」、「首夏」、「槐夏」,均是四月的別稱。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個月,又稱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古代稱夏為「朱明」。《爾雅·釋天》:「夏為朱明」,註:「氣赤而光明。」《漢書·禮樂志》:「朱明盛長,敷與萬物。
夏天的其他別稱:
據《爾雅·釋天》曰:「夏為朱明」,後因稱夏襲季為「朱夏」。三國魏曹植《槐賦》曰:「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杜甫有詩云:「我有陰江竹,能令朱夏寒。」
《爾雅·釋天》:「春為發生,夏為長嬴,」也作「長贏」。贏,通盈。謂使草木長知盈者為夏,故稱夏為長贏。
《素問六節藏論》:「春勝長夏,長夏勝冬。」註:「長夏者六月也。」也泛指夏季。杜甫有詩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槐樹夏季開花,故稱夏為槐序。明楊慎《藝林伐山·槐序》:「槐序,指夏日也。」
夏季三個月,簡稱「三夏」。《樂府詩集·子夜四時歌·夏歌》曰:「情知三夏熟,今日偏獨甚。」
夏季共90天,簡稱「九夏」。陶潛《榮木》詩序有「日月推遷,已復九夏」之句。範槨詩曰:「情知已是秋風後,留作明年道九夏寒。」
夏天有哪些特徵?
夏天特徵主要有五種特徵:
(1)天氣炎熱,有時會下暴雨,天亮得早,黑得晚,白天長,夜晚短。
(2)夏天,各種昆蟲,小動物都出來活動,許多鳥開始脫羽毛,有許多獸的毛也脫落
(3)夏天,植物生長十分茂盛
(4)夏天是農民最忙的時期,他們要進行三夏(夏收、夏種、夏管)勞動
(5)夏天,人們穿淺色和單薄的衣服,許多人都積極參加遊泳活動。
夏季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時期,這其中既有內陸地區的乾燥酷熱,又有沿海地區潮溼悶熱。但夏季的天氣絕不是用一個熱字可以概括了的。
夏季是一年中天氣變化最劇烈、最複雜的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雨主要集中在這段時間裡。近三十年來北京全年降水量是570毫米,而僅僅夏季的降水量就達423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74%,特別是7月下旬和8月上旬,常常是大雨和暴雨的集中期。
另外,各種災害性天氣,例如雷電、冰雹、雷雨大風、洪澇、乾旱、颱風等也都多發生於此時。
造成夏季天氣如此變化多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汽,充沛的水汽是各種天氣變化的基本素材。說到水汽,我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天氣系統就是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是平均位於地球35度處,近似沿緯度圈排列的高壓系統,副熱帶高壓位置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氣流從高壓中心按順時針方向向外旋轉流出,在高壓西部形成偏南氣流,偏南氣流源源不斷地把海洋上的暖溼空氣輸送到我國大陸,從而為降雨提供水汽。
當暖溼氣流一旦和北方下來的冷空氣相遇就會形成大範圍的降雨天氣,由於這個高壓的位置隨季節變化,也使得我國夏半年的降雨帶自南向北依次推進。
入秋,副熱帶高壓南撤,雨帶也跟著南移。這就是我國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遲、持續時間長,而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持續時間短的原因。
副熱帶高壓邊緣的偏南暖溼氣流可以給我國帶來大量水汽,但副熱帶高壓的內部,因受下沉氣流影響卻往往是炎熱乾燥的晴好天氣。一些移動反常的副熱帶高壓是造成我國大範圍災害性天氣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