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沐鐵城
大至浩渺蒼穹,微如塵埃質子。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上下求索,勇做未知領域的「先行者」。
顯微鏡下,宣戰病毒。
↑在實驗室工作的王奇慧(由受訪者提供)
2020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各國帶來巨大衝擊。對「80後」科研工作者王奇慧來說,這也是一場科研的硬仗。
「我們一直在研究,一直在準備。」博士後畢業後,王奇慧進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她就已經紮根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領域,重點研究冠狀病毒的致病機制和幹預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王奇慧所在的整個研究團隊迅速投身抗疫科研一線。
「疫情緊急,必須要跟時間賽跑。」王奇慧的家距離她的工作單位只有10分鐘,但在攻堅階段,她連續3天都沒有回家。5歲的兒子在「描述媽媽」作業中寫道:愛加班、不回家。
「這就是我研究的領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已任病原感染與抗體藥物青年研究組組長的王奇慧,認為自己責無旁貸。她帶領團隊研究新冠病毒的入侵機制,研製針對新冠病毒的特異性藥物。
由於過度勞累,王奇慧左耳出現突發性耳聾。王奇慧回憶說:「剛開始我就沒當回事兒。」後來她發現聽力急劇下降,才住院治療。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科技創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面對傳染病,我們要衝在第一線。」王奇慧更加明確未來方向:在生物安全領域,做科研尖兵。
浩瀚星空,徵途宇宙。
2020年1月,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
↑甘恆謙(左一)和同事一起在做接收機的盒子(由受訪者提供)
作為FAST團隊青年一代的骨幹,甘恆謙與FAST結下緣分已近20年。早在2002年碩士在讀期間,甘恆謙便結識南仁東,開始仿真計算FAST焦面場,進行相位陣饋源接收機可行性研究。
博士畢業後,甘恆謙進入FAST項目工作,負責接收機前端射頻電路的設計與組裝,並參與FAST電磁兼容測試工作。
「當時的大窩凼,是個不想再去第二次的地方。」這是甘恆謙第一次到FAST項目現場的感慨。2011年秋天,為測試場地電波環境,他輾轉兩天,滿懷著建設大項目的激動與憧憬,來到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大窩凼,看到的卻是布滿泥濘的土地與稜角尖利的石塊。
隨著接收機設備正式進場安裝,甘恆謙便開始頻繁奔走於北京與貴州之間。
「後來去的次數太多,每次的記憶就不是很清晰了。」甘恆謙回憶說,但每次去,都會有新的變化,FAST日漸成型。
「幸好接收機一切正常。」這是甘恆謙得知FAST第一次檢測到脈衝星時的心情,他沒有太過波瀾的情緒起伏,只是覺得可以鬆口氣。對他來說,這只是完成了一項工作,接收機運行很正常,沒有拖項目的後腿。
對於「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的「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甘恆謙的理解是:「科技自立自強」就是要避免過度依賴國外技術,要準備好自己的「備份方案」,這是抵禦國際合作風險的「壓艙石」。
奇妙化學,勇闖未知。
高成本的鉑基催化劑長期制約燃料電池發展。針對高性能燃料電池氧還原催化劑的研發,由此成為世界各國競相搶佔的科技戰略制高點。
↑正在工作的郭少軍(中)(由受訪者提供)
「太興奮了!」回憶起第一次研究成果成功發表,「80後」科研工作者郭少軍記憶猶新。通過不懈努力,他將鉑基和鈀基氧還原催化劑催化活性分別提升27倍和17倍,顯著提升氧還原催化效率,減少轉化成本。
大學時,郭少軍就表現出對化學的濃厚興趣,但化學研究的背後是無數次的實驗。有時候為了獲取一種結果,郭少軍在實驗室一待就是一天。科研的「冷板凳」,他坐得踏實、心安——「通過嘗試才能發現化學的美。」
「坐『冷板凳』是常態。」回首自己過去15年的科研歲月,郭少軍一直以年近90歲的博士生導師為榜樣,「他老人家依舊每天工作至少12個小時,經常晚上12點才結束工作。」
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一直激勵著郭少軍。日復一日,他堅持探索與創新,從一位青蔥少年成長為新時代科研工作的領軍者。
「創新」「自信」是郭少軍科研路上的關鍵詞。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應身體力行,繼續推動中外在科研領域的合作,積極融入全球燃料電池和氫能創新網絡,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國科技成果,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在新時代新徵程中,還有無數像王奇慧、甘恆謙、郭少軍一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奮戰一線,為助力「科技強國」踏夢前行,讓青春在探索中熠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