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人民電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出品|人民電競
作者|蘆文正
編輯|Kevin
題圖|中國電競選手名人堂
「時間真快,今天,我28啦。」前職業電競選手禹景曦「Misaya若風」前幾天度過了自己28歲的生日。
28歲在大多數傳統體育領域是運動員的黃金年齡,但在電競圈,28歲卻已經是行業OG的年紀。
作為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英雄聯盟項目的世界冠軍戰隊WE的成員之一,若風應該被聽到的故事,不僅有那一段短暫又輝煌的職業生涯。
父親在湖南科技大學教書,母親也在教育系統工作,若風打遊戲這件事在他們家顯得尤為叛逆。
從一系列經典街機遊戲到《暗黑破壞神》、《紅色警戒》、《CS》,生於1992年的若風把風靡90後群體的遊戲幾乎都玩兒了一遍,最終在高中時代被DOTA收了心。「打別的遊戲是興趣使然,打DOTA時卻有一種強烈的欲望,就是要比別人打得好才行。」
這種欲望促使他花更多時間練習DOTA,也讓他的遊戲水平在學校裡難遇敵手。
「比別人打得好」讓若風第一次發現了自己的遊戲天賦。
與此同時,若風似乎也來到了青春叛逆期的頂峰,而且若風的叛逆表現得比大部分人激烈——在和老師的一次口角中自尊心受挫,在極度想要證明自己遊戲實力的情況下,,選擇「離開學校」奔赴下一個方向——電競職業選手。
父母自然不理解他的這種選擇,但這種不理解和不支持的狀態隨著時間推移發生了改變。
改變的原因,是若風自己。
「我爸媽態度第一次明顯發生轉變是我去武漢的一家戰隊,我媽怕我受騙,給了我一點錢讓我去試試,不行就回家。去了之後我確實被騙了,回湖南的車票都是借錢買的。但這件事讓他們看到了我對待電競的態度。之後,我在打職業比賽時的認真態度和成績,讓家長徹底認同了我選擇的路。我覺得這就跟踢足球一樣,只是踢著玩兒的話,家長肯定覺得玩物喪志,但一旦孩子踢出認真的態度,並且從校隊、市隊一路踢到省隊、職業隊,踢出名堂,讓家長看到你的努力,家長就會理解自己的孩子是認真想從事這個行業,而不是玩物喪志。」
對若風的選擇認可之後,父母和他立下君子協議——若風可以暫停學業去打職業比賽,但之後若風要回去參加高考。而家長做出的讓步,是考上大學的若風可以繼續嘗試做電競選手。
兩年DOTA職業生涯,若風證明了自己的職業態度,拿到了3000左右的作為職業選手的工資,提高了團隊意識和個人操作,但在賽場上的成績不甚理想。
在DOTA職業賽場折戟沉沙,若風如約回去參加高考,憑藉語文和英語還不錯的基礎,他考上了湖南大眾傳媒學院。
新的人生階段,他也接觸到了一款新的遊戲——英雄聯盟。
很多人說若風的職業生涯的傳奇之處在於,他在DOTA和英雄聯盟這兩款遊戲裡都當過職業選手。
「我自己不覺得有多傳奇,有天賦一定會顯露,我在DOTA的職業賽場可能欠缺了一點能力,但後來正好遇到了英雄聯盟這個機會。這只是遇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舞臺吧,沒那麼傳奇。」
時間來到2010年,若風在大學跟身邊的朋友一起打英雄聯盟,憑藉過去打DOTA的經驗,若風上手很快。英雄聯盟內測時期,若風就憑藉天梯上的排名吸引了一些戰隊的目光。
「最先來找我的是Dream戰隊,我們去打了一個線上的海選賽,並且得到了線上賽的第一名,然後去上海參加當時唯一一個線下的比賽,對手是職業戰隊EHOME。線上的冠軍碰上職業戰隊,我們遺憾敗北。」
再後來若風去了WE,成了老WE的隊長,還拿到了IPL5的冠軍——如前文所說,這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英雄聯盟項目的世界冠軍。
然而,冠軍帶來了榮耀,也帶來了壓力。「得到這個冠軍之後,我們就立志要拿到更多的世界冠軍。」
2012年,S2賽場,若風和WE止步八強。這是若風唯一一次徵戰英雄聯盟世界總決賽的經歷。
「只打過一次S賽,沒能實現當初拿更多世界冠軍的目標,讓我覺得很遺憾。」若風提及這些經歷,臉上仍然顯露出了一絲不甘。
「沒贏過的人不怕輸,贏過了反而更怕輸了。」——這是在體育圈流傳了許久的至理名言,幾乎適用於所有競技項目。拿了冠軍,內心難免膨脹,自尊心也急速上升。然而,之後的比賽若風狀態並不好,巨大的心理落差下,他熬不住了。
2013年底,若風宣布退役——21歲,即便作為電競選手,這個年紀退役也有些早。談及退役的決定,若風雖然遺憾,但並不後悔:
「我覺得就是自己贏世界冠軍贏得太早了,以至於後面有很多東西都承受不來。不過,職業生涯雖然可惜,但退役之後我回歸了正常生活,也建立了我自己的人生,這些十分難忘的經歷,我覺得精彩程度不亞於做職業選手。職業選手或許是我一開始的標籤,但我終將回歸社會做一個能夠立足的『人』。我需要經歷更多。」
其實作為職業選手的時候若風的經歷就不少,打著職業賽事還拿到了大學的畢業證;在直播產業還沒崛起的2011年,他就配合WE做了一些遊戲視頻的解說。
於是,若風退役後做解說和直播順理成章。2014年,若風籤約鬥魚,正式成為一名主播。
「從退役後我就有被官方邀請做解說嘉賓了,但我的普通話沒那麼標準,這個困難克服起來也略顯吃力。我的解說風格是一板一眼的那種,可能和性格跟經歷有關吧,雖然打比賽的時候我很熱血,但解說的時候我偏冷靜和官方。」
從事解說和直播之後,若風在某些場合會被觀眾叫做「若風老師」,這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解說和直播的視頻能夠讓一些人加深對遊戲的理解,也有不錯的效果,我覺得挺有意義。雖然做解說有時候會直面網友的攻擊,但調整好心態就可以面對,這是我從事解說和主播這份職業必須面對的東西。」
退役為若風帶來的改變還有經濟上的。「打職業的時候工資不高,獎金也沒那麼多,退役後我先想到的就是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當時做了淘寶,加上直播之類的,賺到了『第一桶金』。」
除了賺錢,若風更在意的事兒是回饋電競行業。「我現在得到的一切是電競給我的,所以我想做些跟行業相關的,能夠回饋讓我成長的行業的事兒,這是我對電競的一種責任感。而且我做這些事,除了對行業的熱情,還有對行業的敬畏。在電競行業還是要有敬畏之心的,他傳遞的是競技精神,是正面的東西。現在行業裡還有負面的東西存在,是因為對行業沒有敬畏之心。我認為負面的東西不符合行業長期發展的要求,終將被剔除。」
對行業有熱情和情懷的從業者不在少數,但對從事電競行業第一時間談「敬畏」的,為數不多。
從職業選手到電競領域創業者,若風組建過LDL的俱樂部,PCL的俱樂部,做過高校電競賽事。「這個行業裡的事兒我幾乎做了個遍,感受到了不同位置、不同身份的不同心境,也感受到了行業的變化,這種一線工作的感受讓我能夠對行業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判斷。」
此外,若風在社會活動中也經常展現電競從業者的正能量。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若風去了四川巴中尹成寺村,「若風電競慈善小學」落成。2019年,第二所電競公益小學在湖南也順利落成。目前,還有一所電競公益小學在建。
公益小學的建設只是若風從事的眾多公益實踐活動其中一個案例,自然災害捐款、為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款——這些舉措,也是若風彰顯電競正能量,回饋電競行業的體現。
不管是傳統體育領域還是電競領域,職業選手都會「死」兩次。退役這次「死亡」之後,有人「涅槃重生」,有人沉寂消失。若風顯然屬於前者,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成功。
「我仍然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成功』是個很理想的狀態,是對自己內心追求的認可,是自我實現。我覺得二十七八歲的年紀,我還有一些東西要去追求,還可以再拼一把。」
在若風看來,只在事業上成功的人都不算是完整的成功。「成功應該是方方面面的成功,是一種理想狀態。」
即便從小想從事的職業和家庭的期望有所出入,但若風對家庭的責任感在圈內也是有口皆碑。因為在家庭層面的成功,讓家人過上踏實的日子,他同樣看重。
「從立志要靠電競養活自己開始,我就挺渴望父母的認可。」若風說,「打職業之後,他們對我的認可逐步加深,也開始慢慢了解電競行業是怎麼回事兒,還給過我很多鼓勵和支持。我覺得他們是非常好的父母,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幫助。他們的支持,比千萬人給的支持更直接,也更有意義。」
但支持不代表不擔心。若風的媽媽在若風壓力最大的職業生涯後期,經常擔心他的身體狀況。這種擔心,導致她生病的時候都因為怕影響若風的競技狀態而選擇對若風隱瞞。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這件事的,說起來很自責。當時我媽得了很嚴重的病。但因為我打比賽,他們不願意告訴我。直到最近,他們才說起來這件事。因為知道當時的我已經很不容易了,不想影響我的狀態。但我覺得在她最危險的時候我沒陪在她身邊,就很難受。」
七年過去,若風的母親早已戰勝了疾病,回歸正常。如今,若風的父母會經常來上海看若風一家三口。由於孫子的出世,父母和若風之間的話題也越來越多,聯繫越來越頻繁。
作為教育系統的從業者,若風的父母自然會對孩子教育有一些建議,若風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會把對孩子有益的建議和想法結合,但總體上對於他的未來我會想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若風」這個ID,本就是一種追求自由的態度。這種追求自由的態度也映射到他對孩子的教育上。「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在『不做壞事,富有社會責任感』這個前提下,健康自由地成長。」
採訪手記——
採訪開始之前,若風的經紀人張睿談到若風給出了這樣一個評價:「他是個很正的人。這種『正』對他周圍的環境和周圍的人都會產生影響。」
而在採訪過程中,若風對措辭的嚴謹把控,細緻到了標點符號——「對行業不認真,沒有敬畏之心,是會『死』的。等一下,我說的這個『死』要打引號。」
從「洪水猛獸」到「數字體育」,電競在大眾層面的認知經歷了數輪改善和革新。即便已經自成千億規模的產業,即便已經成為年輕一代心中的「主流」,電競行業依舊不夠成熟也是客觀事實。
若風的認真、官方甚至略顯死板的嚴謹,對這個仍然年輕,且從業者仍免不了偶爾膨脹的行業來說,都是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