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的「社會距離」批判:「屏保」、「面具」與「豪豬之刺」

2020-12-05 澎湃新聞

如果有人問,在這次新冠中使用最高頻率的詞是哪一個?我想,在中國,也許是「口罩」,而在歐美,可能就是「社會距離」了。正如「口罩」成為了國人對新冠的第一印象,「社會距離」或者保持「社會距離」在西方幾乎成了新冠的代名詞。從大的方面講,「居家隔離」或者「禁足令」就是強制實施「社會距離」的表現;小的方面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有了實實在在的「距離」。但是,在人們保持社會距離的過程同時,對於社會距離的批判也一直不絕於耳。西方有人認為這次全球疫情,等於是新冠在世界各地發動的一次「政變」,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禁足令」對「社會距離」的強制性實施。還有人乾脆在新冠這個單詞「COVID-19」後添上84,稱之為「COVID-1984」,意指因為新冠的到來,使得這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奧威爾在《1984》裡描述的那個由無所不在的「老大哥」實施監控的世界。

在英國倫敦,一對情侶從戴口罩的醫護壁畫前走過。新華社 資料

這些當然都是社會距離引人詬病的原因。不過,不管怎麼批評,新冠下人人自危不得不刻意保持社會距離,卻已經成為世界各地的社會現實。但是,社會距離所引發的問題並不僅僅是「新冠政變」和讓人聯想起「1984」等這樣的「宏大敘事」,還有更多具體的小問題也同樣讓人深思。這其中,首先是社會距離的「動名詞化」引起人們相處的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的「反轉」問題,其次是社會距離帶來的「陌生化」導致人們在社交媒體時代的「語言暴力」趨向問題,以及社會距離的「中國化」與國人的「面子」之間的關係問題。

一、社會距離的「動名詞化」:齊美爾的「屏保」的「反轉」

「社會距離」原為社會學術語,指的是不同的種族、文化、宗教、階層及性別的人群之間親近與疏遠的程度,側重於對「心理距離」的描述。而新冠期間,「社會距離」即「socail diastance」這個詞被激活,並「動名詞化」為「social distancing」,原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美國CDC的網站上,「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ing)也被稱為「身體距離」(physical distancing),主要指的是人們在戶外或家中與他人保持兩米左右的距離。當然,這只是對社會距離的狹義的理解,廣義上,有人也把「隔離」(isolate)已經感染的人和「防疫隔離」(quarantine)沒有感染的人,都歸之於保持「社會距離」的措施。但這種社會距離,更偏重於對人與人之間「物理距離」的強調,而不再是「動名詞化」之前對人與人的「心理距離」的表達。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是最早對於社會距離的「心理距離」維度予以重視的人,他在《貨幣哲學》中把社會距離看成是個人的「自我」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或者事物及觀念等的「內在關聯」的「距離」,也就是遠近親疏的「心理」關係,這其實是一種「內心的屏障」(見《貨幣哲學》,華夏出版社,2002年)。他認為在沸騰擁擠的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的社會交往異常頻繁,不僅身體上的接觸不可避免,心理上的刺激更是此起彼伏,所以,如果沒有一道「內心的屏障」作為自我的保護,不僅會讓人感到心力交瘁,還會讓人神經崩潰。或者可以把齊美爾的這個「內心屏障」簡稱為人的「屏保」,它可以讓現代人在與他人在交往過程中,即使社會距離的「物理距離」為「零距離」時,也可以有「安全」的保障。而在齊美爾看來,對於現代人來說,社會距離不僅是不可或缺的「屏保」,也是人的重要文化特性或者「個性」。

齊美爾

但是,在這次新冠中,對社會距離予以動名詞化的處理後,卻讓人看到了社會距離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之間發生了一種「反轉」。儘管大家都理解對社會距離的「物理距離」的強制實施或者自覺保持,的確可以使得人們直接避免病毒的傳染,同時可以「拉平」病毒擴散的曲線,但在物理距離產生的同時,人和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發生了微妙甚至較為激烈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人們對保持社會距離的抗議,很多人不僅不顧「法令」,公開「聚集」,刻意不保持社會距離,甚至舉辦示威活動,公然反對社會距離的實施等。這些抗議一方面有經濟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卻是出於精神的需要,人與人正常交往的需要。這也讓人想起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句意味深長的話,「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也就是為何在新冠期間,社會距離的動名詞化不僅沒有使得內涵於其中的心理距離消失,反而還在其物理距離實施之後發生了反轉。人們並未因物理距離的擴大而同步擴大心理驅離,而是試圖打破物理距離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離」,即使冒著被病毒傳染的危險也要努力縮小社會距離。從中也可以看到齊美爾對於現代人所具有的「屏保」的判斷在極端情況下發生的「例外」,這也說明人不管如何「現代」,與生俱來的那種習慣於「集聚」或者渴望與人交往的品性本質上並不會消失。這或許正是人之為人的特質,也是人類社會得以始終充滿友愛的原因和動力。

二、社會距離的「陌生化」:王爾德的「面具」下的「大型語言翻車現場」

新冠的社會距離的實施,使得人們居家隔離也好,外出購物也好,確實拉開了一段實實在在的「物理距離」,而與之同時,人們通過微信網絡等社交軟體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也由此帶來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熟人之間陡然出現的「陌生化」效果。很多人忽然發現,在原本熟悉的人之間,如家庭成員、同學朋友之間,由於觀點的不同,意見的衝突,或者俗稱的「三觀」的差異,大家彼此都突然變得逐漸「陌生」起來。而隨著新冠中層出不窮高潮迭起的各種「事件」,朋友圈和網絡上烽煙四起,情急之下,有的反唇相譏互斥13點,有的毅然「割屏斷義」,互相拉黑,於是,夫妻反目,同學陌路,朋友齟齬,等到新冠稍歇,大家驀然回首,忽然發現彼此都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親痛仇快」令人淚下的景象?

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有個很有意思的「面具理論」,他在《意圖集》(1891)中說,「假面具比真面孔能告訴我們更多的東西」,並且,「人們在面對面與你談話時,自己的本性談出得最少,給他戴上一副面具,他就會告訴你真相。」(見《王爾德全集》第4卷,中國文學出版社,2000年)。也就是說,人們在「面對面」地「赤誠相見」時,往往並不能或者說並不會暴露自己真實的性格和想法,而只有戴上「面具」或者與生活中的他人拉開一段「距離」時,才能夠或者很容易說出自己真實的所思所想,暴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而網際網路因其所具有的可以使人「不在場的在場」的特性,早已經成為一種高度「仿真」的「網絡人皮面具」,所以也就成為最好的「戴著面具跳舞」的社交工具。這點在網際網路最初興起時就有人說過的那句「你永遠不知道網絡對面是個人還是條狗」裡就可見一斑。而近年來社交軟體的出現,更是強化了這種「面具功能」,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出現,更具有「欺騙性」,因為人們在戴上了「朋友」的面具後變得彼此「陌生」同時,卻可以更加沒有顧忌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暴露出真實的自我。在之前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在進行社交時卻會「察言觀色」,因而可以「巧言令色」,所以,一般不會發生這樣的衝突,但是在朋友圈裡,個人的表情達意時常常躲在一些emoji符號或者「哈哈」之類的曖昧的「語言面具」之後,這使得人們在交流時可以更加「童言無忌」或者「放言無忌」,這也使得朋友圈更容易成為「大型語言翻車現場」。

這次新冠期間,因為社會距離的實施所導致的物理距離的疏遠反過來使得人們渴望心理距離的縮短,同時因為大量「閒暇」的產生,人們使用社交軟體的頻率和時間都變得更多也更長。因此人們的網絡社交也變得更加密切,互動也更加頻繁,傳統的網絡媒體如微博和社交媒體如微信等,都再次高度活躍起來,但因為其所具有的「面具」功能,使得人們在交流意見時變得更加直接和「肆無忌憚」,因而所引起的語言的「暴力衝突」乃至情感的「暴力衝突」也就隨之增多,最終導致「兄弟鬩於牆」的網絡悲劇頻繁爆發,這也可以說是新冠的「次生災害」之一種。

三、社會距離的「中國化」:不要讓叔本華的「豪豬」戳破中國人的「面子」

這次因新冠的社會距離帶來的影響很多,好壞都有,對於歐美等國的人來說,他們感受到的是個人自由和權利的被限制,可對於國人來說,卻有一點好處,那就是使人們意識到保持社會距離的必要性。這個社會距離不僅是物理的或身體的距離,還有就是心理的距離,也就是齊美爾的「屏保」。這點對日常生活中一直沒有「距離意識」的國人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也可能形成新的社會規範。或許,有必要將社會距離予以「中國化」的處理,一方面,在生活中提醒人們需要保持必要的社會距離,最起碼購物時不必再像以前那樣人擠人的跳「貼面舞」或者「貼臀舞」;另一方面,則是提醒人們在社交中也要保持必要的距離感,要有「屏保」意識,這種心理距離的保持,其實應是人與人交往中的常態。我們也常說「逢人只說三句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而在國外,與人交往時,也常常被人提醒最好不要談政治和宗教話題,因為這很容易引起紛爭,所以在社交中保持距離就成為必要的措施。

超市中提醒人們保持距離的貼紙。新華社 資料

當然,之所以提醒大家,不管是家人、朋友還是同學、同事的交往中都有必要恪守一定的社會距離,除了因為對這種距離的逾越將會導致彼此之間的「關係」的複雜化和疏遠化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國人習慣於把自己的觀點與自己的「面子」聯繫起來。一旦對方不同意自己的觀點,則很容易將其判斷為不給自己「面子」,把本來的「就事論事」上升到捍衛各自「本體」的尊嚴的層面。而這種維護自己的「面子」的鬥爭,最終多半會導致彼此「關係」的惡化。

而網絡和朋友圈更是具有一種「去社會身份」的功能,網絡上的匿名狀態與朋友圈裡的「朋友」身份,不僅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陌生化」的效果,還使得各種常態下人與人之間所持有的各種「身份秩序」被「抹平」。因此,不管是家人之間也好,領導與下屬也好,「入圈」前的各種社會身份和倫理身份一律被「歸零」為貌似「平等」的「朋友」,但是問題在於,人們雖然戴著「面具」進入了網絡世界或者朋友圈,可他們同時也把各自的「面子」帶了進來,所以在「網絡面具」的背後還有一個與自身無法剝離的「面子」存在,「面具」要求的是平等,去身份化,可「面子」卻固著於自己的身份,要求得到差異化的對待,因此,這兩者之間的很難調和的矛盾就導致了人們更容易在網絡和朋友圈裡爭吵,也更容易「面窮匕首見」。

這當然也與國人對「面子」的「執念」有關。「面子」可能是中國人最易被人感知的特點或者「國民性」。羅素在《中國人的性格》(1922年)中曾經說中國人就是「死要面子」,不管是誰,人人都愛「面子」,哪怕乞丐也要自己的「面子」,外國人雖然覺得可笑,但其實這個「面子」是和他的生活方式和個人的尊嚴聯繫在一起的。如果說羅素對中國人的「面子」的評論還是「隔臉搔癢」的話,那麼中國人自己對「面子」的體會就更加深刻,林語堂就批評過中國人對「面子」的虛榮和執念:「臉面這個東西無法翻譯,無法為之下定義。它像榮譽,又不像榮譽。它不能用錢買,它能給男人或女人實質上的自豪感。它是空虛的,男人為它奮鬥,許多女人為它而死。它是無形的,卻靠顯示給大眾才能存在。它在空氣中生存,而人們卻聽不到它那倍受尊敬,堅實可靠的聲音,它不服從道理,卻服從習慣。」(見《中國人》,學林出版社,1994年)特別是林語堂指出中國人的「面子」的一個非常糟糕的定性,那就是「它不服從道理,卻服從習慣」。這也許是網絡上各種爭吵的又一個原因,因為人們更多的爭吵其實並不是「道理」之爭,而是「面子」之爭。

而新冠爆發以來的不少「怨念」的背後大概就有「面子」在作祟吧。

叔本華有個「豪豬理論」,冬天裡渾身長滿刺的豪豬因為寒冷會主動靠近以便相互取暖,可是如果靠的太近,那麼彼此身上的「刺」就會「刺痛」對方,所以它們彼此之間不得不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相安無事。他的這個理論給我們思考社會距離的必要性和如何保持社會距離帶來了啟發。顯然,這次新冠已經足以讓我們意識到了平時所忽視的社會距離的重要性,尤其是對社交軟體所帶來的人們過於直接和迫近的接觸,使得人們不得不對社會距離的問題進行深度的思考。也許,對於國人來說,維護社會距離最好的方法,各自都不要讓叔本華的「豪豬」刺破自己的「面子」吧。

2020年4月27日匆草於五角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豹子捕豪豬被刺傷 豪豬刺也有藥用價值
    在一次錯誤的捕獵行動之後,豹子神情哀怨,臉上還扎著豪豬的刺。在與豪豬生死之鬥後,豹子全身是傷。  攝影師稱:「豹子小心靠近,然後突然襲擊,用爪子一下就抓住了豪豬。隨即引發了大戰。」豹子只能用牙齒和爪子一根一根把刺拔了下來。  延伸閱讀:豪豬刺的藥用價值  可憐的豹子被豪豬刺傷,那麼這豪豬刺有啥作用嗎?
  • 蟒蛇吞食豪豬之後 被豪豬的刺刺穿內臟死亡
    蟒蛇吞食豪豬之後  6月24日報導,在南非伊蘭湖附近,一條4米長的非洲巖蟒在吞下一隻26斤重的豪豬之後,被它的刺刺穿內臟死亡。  在蟒蛇的腹腔內,豪豬的幾十根利刺刺穿了巖蟒的內臟導致其死亡。  從巖蟒腹中剖出的豪豬。
  • 豪豬刺上倒刺有助於其插入肉中
    新的研究發現,北美豪豬刺上的倒刺有助於其插入肉中,並很難拔出。
  • 賣穿山甲片 豪豬刺 也不可
    2019年7月18日,袁某書在曲靖市霑益區白水鎮財政所北側十字路口出售穿山甲片和豪豬刺時被查獲。經鑑定,查獲的10片穿山甲片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價值2384元。查獲的107根豪豬刺屬於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價值50元。# 法院審理曲靖市霑益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袁某書非法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罪。袁某書具有前科劣跡,酌情從重處罰。
  • 花豹被豪豬刺得一身刺,黯然地料理傷口,後果很嚴重!
    曾在非洲大草原的一個草叢旁,拍攝到:一頭花豹身上布滿豪豬刺,後果很嚴重,而這頭花豹也只能很黯然地料理傷口,儘快拔出豪豬刺。在動物世界中,豪豬是植食性的,幾乎沒什麼攻擊性,所以很多食肉猛獸都會覬覦豪豬,加上豪豬體型肥大,很符合食肉猛獸的目標獵物。
  • 狗子大戰豪豬,全身被扎滿了刺,豪豬:把你變成仙人狗
    狗子大戰豪豬,全身被扎滿了刺,豪豬:把你變成仙人狗豬在我們大家印象當中,就是溫順聽話,甚至是任人宰割的,不過豪豬卻是個例外,渾身上下長滿了堅硬的硬刺。雖然個頭不大,但是讓不少肉食性動物都無從下口,甚至還會被扎一身刺,視頻中的這隻花豹想要捕捉豪豬,在經過一番較量後,花豹根本無從下口,沒有找到咬住豪豬的辦法,所以中途放棄了。
  • 農村野生植物,豪豬刺-消炎奇藥
    所以慢慢的也就沒人關注這些野生植物了,沒有農民會去在乎田野邊的野生植物,但是許多植物卻是寶貝,在經過科學家的層層分析研究,發現它們大有用處,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種在農村裡長滿刺的小樹,豪豬刺。,所以想分辨出豪豬刺還是非常簡單的,專門採集野生植物的一般會在春秋上山去採集豪豬刺,挖回來後把葉子給去掉,豪豬刺的根和莖都有作用,所以把樹皮剝掉,根清洗乾淨,然後放置於太陽下曬乾,曬乾後的豪豬刺就可以拿來售賣,曬乾後的豪豬刺不重,所以一斤豪豬刺的價格在200元左右。
  • 農村山裡撿到的豪豬刺,到底有什麼用?
    我們都知道,在農村地區,因為環境沒有被怎麼破壞,並且人口分布也比較廣,所以農村地區有非常多的野生動物,像是野雞野兔豪豬之類的,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經常都可以見到這些動物,並且我們可以注意到,有很多人都喜歡去山裡面撿豪豬刺,這是為什麼呢?
  • 婦人遛狗遭遇天降豪豬 頭上扎200根豪豬刺(圖)
    原標題:婦人遛狗遭遇天降豪豬 頭上扎200根豪豬刺(圖) 納布科的頭上扎滿了豪豬刺   天上不能「掉餡餅」,但天上卻可以掉豪豬,日前巴西裡約熱內盧一名52歲的婦人納布科外出遛狗,期間一隻豪豬從燈柱墜落,正好砸在了她的頭上。
  • 什麼是豪豬理論?
    但為了取暖,它們的身體又再度靠近,身上的硬刺又再次把它們扎痛了。這些箭豬就被這兩種痛苦反覆折磨,直到它們終於找到一段恰好能夠容忍對方的距離為止。所以,由於人的內在空虛和單調而產生出來的社交需要把人們趕到了一塊。但各人許多令人厭惡的素質和無法讓人容忍的缺點又把人們分開了。人們最後找到的、可以讓大家在一起而又能相互容忍的適中距離就是禮貌周到和文雅規矩。
  • 農村這一植物長滿了刺,稱為「豪豬刺」,它的根1斤80元!
    大千世界,千奇百怪,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知道豪豬嗎?豪豬身上有許多尖銳的長刺,這種長刺是其保護自己的武器。可是你知道嗎?自然界就是千奇百怪,鬼斧神工,在我們村附近區域就有一種植物,它也有和或豪豬相似的尖刺,我們那叫為「豪豬刺」,因為「豪豬刺」和雞腳有點像,所以在我們那也叫「雞腳黃連」,它們一般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豪豬刺可以入藥,其植株含有小檗鹼,小檗鹼可以用來抑菌殺菌,是很好的抑菌劑。
  • 渾身是刺,不耽誤交配,豪豬敢情真豪橫
    長期以來,人們津津樂道神童的存在,在相聲貫口類作品《八扇屏》中有專門的一番是對於古時神童的介紹,「想當初大宋朝文彥博,幼兒倒有浮球之智;司馬溫公,倒有破甕救兒之謀;漢孔融,四歲讓梨,懂得謙遜之禮;十三郎五歲朝天,唐劉晏七歲舉翰林,一個正字參朋比;漢黃香九歲溫席奉親;秦甘羅,一十二歲身為宰相;吳周瑜,7歲學文,9歲習武,一十三歲官拜為水軍都督,統帶千軍萬馬,執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權。」
  • 人稱「豪豬刺」,雖不能當「豬肉」吃,但價值比豬肉還高:請收藏
    總之,很多植物都有它獨特的價值,比如有一種植物,它渾身長滿了刺,以前我們見到都會繞著走。見到它就讓人想到一種動物——豪豬,豪豬現在被禁養了,也被禁止食用了,但前幾年是可以食用的,也是一種「豬肉」。而這種渾身是刺的植物,就讓人想到了豪豬身上的刺,因此民間叫它——「豪豬刺」。
  • 獵犬單挑豪豬被打到一臉全是刺,笑噴了!豪豬的戰鬥力真那麼強?
    國外網友家裡養了一隻獵犬,這是網友帶著自家獵犬去山上玩,恰好遇到了一隻豪豬...然後你們懂得,當一隻狗狗遇到了一頭豪豬,下場會如何?肯定是一場大戰避免不了,而一般的狗絕不是豪豬的對手。豪豬雖然名字帶一個豬字,但是豪豬真的不是豬啊各位!豪豬只是齧齒目動物中的一種。比如說松鼠、土撥鼠、水豚等等,都屬於齧齒目,這種動物的繁殖能力很強,大多數都喜歡晚上出來捕食,行動。而作為豪豬,你看豪豬身體的構造是不是第一眼看上去,特別像刺蝟?
  • 狗狗追捕豪豬時,臉被刺滿刺,內心陰影達100平米!
    看這隻狗狗在捕捉豪豬的時候,被豪豬的刺給扎滿全臉,看著都挺讓人覺得恐怖。 狗狗的臉和嘴都是豪豬的刺,還好沒有傷到眼睛,要不然,那後果就真的夠慘的。
  • 倘若擁有一顆寬仁的心,豪豬與刺蝟也可以擁抱
    小說批判了有錢人無恥的人格,讚揚了羊脂球愛國的思想。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即使是有錢地位的有修養的人,也應該平等相待社會地位卑賤的人。高貴、低賤、貧窮、富有,各色人等共同構成了這芸芸社會,生活本來複雜,人生何其不易,共處共生才是和諧之道。
  • 過去農民砍來當柴燒,卻不知根賣80元一斤,人稱「豪豬刺」
    下面筆者給大家分享一種植物,它在過去的市場常被農民朋友看來當柴燒,卻不知根賣80元一斤,人稱「豪豬刺」。聽到豪豬刺這個名字,可能很多朋友第一反應是豪豬背上的刺,實際上這個豪豬刺並非是動物,而是一種植物,準確的說是檗屬常綠灌木,因其滿身長滿又尖又長的刺,酷似豪豬背上的刺,故而被人們稱之為「豪豬刺」。
  • 最愛吃鹽的豪豬,一身的刺讓人不敢靠近
    豪豬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分布於歐、亞,非洲,主要在地上活動,撒長挖洞,白天在洞裡休息,夜裡出來覓食;另一類分布於美洲,生活在樹上,善於攀援。豪豬行動笨拙,因此捕捉它們很容易。豪豬長長的毛髮中生長著2萬根尖刺,這是它抵禦外敵的有力武器。
  • ...的貝拉渾身扎滿了豪豬刺,僅臉部就被扎了500根刺,活像一隻刺蝟。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一隻3歲大的鬥牛犬貝拉 梅(Bella Mae)近日與主人在池塘邊玩耍時遇到一隻脾氣暴躁的豪豬,一場搏鬥下來,可憐的貝拉渾身扎滿了豪豬刺,僅臉部就被扎了500根刺,活像一隻刺蝟。幸虧貝拉被及時送到當地一家動物急救中心,獸醫對其實施緊急手術,為它取下硬刺。
  • 鬣狗的吞食能力驚人,連豪豬刺都抵抗不了鬣狗的撕咬!
    在大自然中,每一種動物都有其一套適應法則,有些動物攻擊獵食性很強,有些動物的自保防禦能力很強,例如豪豬,滿身有堅硬的棘刺作為防護武器,除了它的天敵漁貂,還有什麼都不怕蜜獾,敢獵食豪豬外,即使獅子豹子等猛獸都不敢打豪豬的主意,但這次,吞食豪豬又多一種動物——鬣狗,拍攝到鬣狗不怕豪豬刺,在撕咬吞食豪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