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探險家青木說:「什麼是中國?相信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無疑的: 中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鄉」。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山川有河流,有沙漠有海洋,從古至今,留存下許多故事與傳說。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私家地理為大家整理了一份「中國地理書單」, 一起在書卷中行萬裡路,領略了中國之美。
一部書架上的中國紀錄片
《這裡是中國》,星球研究所/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著;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9月
僅僅摸到書皮壓印的紋理和燙金文字,就已經感受到這本「70周年獻禮大作」厚重的誠意。然而,更讓人產生興趣的是本書的作者——星球研究所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CSTP)。
前者是一家專注地理科普內容的新媒體,自2016 年誕生以來,產出多篇現象級爆文,被人民日報社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中國十大科普自媒體」。而成立於 1990 年 的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CSTP) 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下屬機構,由全國從事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的科技人員和其他工作者組成,是我國發展青藏高原科學研究事業的重要力量。
打開這本書,相信《這裡是中國》會給你一個很好的答案,告訴你新媒體與傳統學術機構合作會帶來怎樣一番新鮮的閱讀體驗——
18 個關於中國的獨特話題、53張專業地圖、365張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攝影作品、其中還包含多幅超長拉頁,最長能達1.8米。在這一場多元化的視覺盛宴中,作者將中國地理自西向東分為三個階梯,再輔以宏大的時間尺度,從荒野文明到煙火人家,解讀中國故事。
藏東南冰川 曹鐵 攝影 由中信出版集團提供
如「第二階梯」的分類裡,開篇介紹的是中國貴州的梵淨山。書中寫道:「對於梵淨山,絕大多數人可能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為什麼是梵淨山?……要真正了解梵淨山的價值,已經不能用我們平常看待名山大川的方式了。因為它真正出眾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正如生態學專家吉姆·桑賽爾在梵淨山實地考察時所言:梵淨山就像一座生態孤島,有很多物種在裡面生存、發展,它的周邊就是人類活動的海洋」。
梵淨山新金頂 石耀臣 拍攝 由中信出版集團提供
在江南篇中,作者又從「江、河、湖、海」的角度,介紹了五大城市如何將江南逐步推向經濟、文化上的巔峰。解答了中國人為何自古以來都如此偏愛江南——「江南,並非字面意義上長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一種文化地理概念。其核心區包括長江、錢塘江下遊沿岸,以及兩者之間的太湖流域,總面積約8 萬平方千米,不足全國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塊面積不大的區域,卻似乎集中了中國人對美好事物的全部想像……」
唯美的照片、專業的地圖、深情的文字,可以說足不出戶,也能一起探索雪山、江河、城市和人間,了解中國的起源和變遷。
最詳細的首都「百科全書」
《文明遊北京》系列,萬安倫主編;北京出版社,2019年5月
作為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北京見證過太多的歷史變遷,保留著中華民族太多珍貴的記憶。它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也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而最重要的是,北京是中國的「心臟」。
《文明遊北京》系列叢書,根據不同主題,編纂為10本冊子,分別是《紅色景區》、《親子勝地》、《胡同盛景》、《工業遺址》、《文化地標》、《西山永定河》、《京城大運河》、《名人故居》、《傳統村落》和《長城勝跡》。雖然作為科普讀物,內容上不一定生動有趣,但若是您有機會來北京遊玩,相信這本書一定會很實用。
如在《紅色景區》一書中,作者對北京所有的紅色景點及其背後發生過的故事都進行了細緻而全面的講解。在那些烽火硝煙的歲月裡,北京的每條街巷、每個門帘後面都有一段傳奇故事,無數的愛國志士雲集在這座古城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讚歌。《胡同盛景》收錄了現存比較完好的且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胡同,可以說胡同裡的老北京,到處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那裡是老北京城裡最接地氣的存在。《工業遺址》一書對北京的一些工業遺址的現狀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圖文並茂地向讀者展示了工業遺址如何轉身成如今的藝術聖地。《長城勝跡》一書梳理了存在於北京市境內的十多個長城,並對其周邊環境作了生動詳盡的描寫,讓讀者對長城的形成有一個更為直觀全面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西山永定河》一書。西山作為古都北京的一道屏障,不但阻擋著來自塞外的風沙雨雪,也是這座都城風水命脈的所在。永定河是北京城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養育著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該書介紹了西山和永定河周邊的一些著名景點,如「三山五園」、西山八大處、周口店猿人遺址、園博園等,值得一讀。
另外,《京城大運河》則詳細介紹了京城大運河及沿途的歷史遺蹟,並輔以相關的民間傳說。《名人故居》收集了北京較具代表性的一些名人的故居,照片精美,十分具有收藏價值。《傳統村落》囊括了散落在北京周邊的著名的44個傳統村落。《親子勝地》收錄了北京較全的適合帶著孩子一起遊玩的60多個親子遊著名景點。《文化地標》一書則介紹了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地標性建築,如古老的故宮、雍和宮、天壇,又如極具現代感的鳥巢、水立方、望京SOHO等。
外國人眼中的「新世界」
《中國紀行:從舊世界到新世界》,「英」阿諾德·湯因比 著 ,「中」司佳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
作者阿諾德·湯因比曾擔任倫敦大學的希臘語言與歷史教授,1929至1930年期間,他從倫敦出發,自西向東穿過歐洲、西亞、南亞、東南亞多地,到達東方的中國和日本。
《中國紀行:從舊世界到新世界》講述的就是這趟橫穿亞歐大陸的旅行中,阿諾德·湯因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而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的中國大陸深度之旅。
他在書中寫道:「我的新世界便是中國——從任何意義上說,它都是一個不斷變動的世界」,「一個偉大的國家,他們自古開疆闢土——自北向南,自東徂西——歷時三千年。他們還將走向多遠?」。
雖然描寫的是過去的時代,但可以看出,湯因比目睹了一個歷史悠久、擁有新的發展活力的中國,並加深了他對亞洲各文明的理解。他將中國稱為「新世界」,將歐洲大陸稱為「舊世界」,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亞歐大陸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面貌進行了描繪和洞察,尤其對中國的歷史底蘊、嶄新面貌、時代危機進行了揭露。
60年代,曾有日本學者問湯因比若時光可以倒流,他願意出生於何時何地,他回答說:「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願意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歐亞大陸交匯點。那時古埃及文明、歐洲文明與亞洲文明在這一區域匯聚並擴散全球。」
中華民族的神州
《神州》,「美」段義孚 /唐曉峰 著 ,「中」趙世玲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2月
作者段義孚,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但是在地理學界,他確是一位響噹噹的華裔領袖。他於1930年出生在天津,10歲跟隨家人移民澳大利亞。後求學於牛津大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地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新墨西哥州大學、多倫多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任教。他提出的人本主義地理學思想(humanistic geography)對西方地理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是公認的當代最重要的地理學家之一。
1966 年,受當時的「世界風土叢書」的編輯邀約,段義孚執筆寫下了《神州》並於1970年出版。這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從歷史的角度來講述中國的「景觀」發生了哪些巨大的改變。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周尚意曾撰文評價說:「《神州》這本書可以定義為寫法獨特的《中國地理》,這是因為該書英文副標題中包含『景觀』(landscape)一詞,景觀也是地理學最基本的術語」。周尚意認為,《神州》想要闡述的「景觀」既是地表上具有空間固定性的東西,也有其背後蘊藏的中華文化。
2017年,距離英文版《神州》出版已經過去47年了。86歲的段義孚再次為中文版《神州》寫序,提起了自己2005年來中國時的隨見所聞。
「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化中一直存續至今的那些更為持久的東西。我認為,那就是人際關係的輕鬆、樂天幽默,這是我在西方很少看到的。比如在北京,他們帶我去一家叫『狗不理』的包子店,『狗不理』,有沒有搞錯?我在美國待了70 年,從沒碰見過這麼古靈精怪的餐館名字。至於城市裡的樣子,我到酒店外面散步,看見一個小區裡有一小塊綠地,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公園安全嗎?在芝加哥,幾乎肯定會有搶劫犯和嗑藥的攔路打劫。而這裡,我看見人們坐在石桌旁邊心無旁騖地下象棋,孩子們嬉戲吵鬧,而最讓我驚奇的是旁邊還有一塊專門的場地讓老頭老太們鍛鍊。他們在一個健身器械上來回擺腿,同時盯著孫子。我在想,如果我年輕20歲(可惜我現在86了),我幹嘛不把這些場景寫進我關於中國的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