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牙膏」實驗是2009年由美國《連線》雜誌網站公布的十個最令人驚訝的化學實驗之一,將溶液倒在一起即可觀察到一股充滿氧氣的泡沫狀淺黃色物質像噴泉一樣從容器中噴湧而出。體積很大,因此也可以稱為「大象的牙膏」。
看起來是不是超酷炫?!
看起來很簡單的「大象牙膏」實驗,
背後隱藏了好多科學原理!
且讓我來給大家一一解密~
又稱雙氧水,它在催化劑的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氣,實驗產生的氣體,就來自於雙氧水。
雙氧水在一般情況下會緩慢分解成水和氧氣,但分解速度極其慢,加快其反應速度的辦法是加入我們的催化劑——碘化鉀,加入碘化鉀之後,反應速率大大提高,大量氣泡產生。
在大象牙膏實驗中,催化劑還有其他的替代物,可以是酵母、高錳酸鉀、二氧化錳等。
為什麼要加它呢?
就是為了有泡泡。有了泡泡才有了「牙膏」的效果呀!像我們平時用到的洗髮水、香皂都會產生大量的泡泡,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它們都含有表面活性劑,活性劑和水混合時,親水性的一端會溶於水中,疏水基團的一端則會脫離水,聚集在水面。在水面的表面活性劑,疏水基團會離開水面,進入空氣中,親水基團溶於水,並排在水面上。當你在攪動水時,會將空氣進入水中,此時疏水基團會包住空氣,成為泡泡。
看到這裡想必大小朋友們對大象牙膏實驗都有一定的了解啦,還要注意的一點是高濃度過氧化氫具有腐蝕性,實驗過程伴隨放熱,噴出的泡沫溫度較高,需注意防護哦。
- 報名熱線 -
130 7263 9725 叮噹老師(微信同號)
- 活動地址 -
紅旗區金穗大道東段路北
進達花園南門門庭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