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些關於時間和親情的故事,我們的身軀逐漸高大,羽翼逐漸豐滿,眼前的身影卻逐漸佝僂。隨著時間的車輪,我們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中的背影。有些遺憾,一轉身就是一生,那時的目送也就成了不願提起的悲涼。
龍應臺用她犀利的眼光,將親情這回事看得清清楚楚,從筆下流出的,卻是溫柔的文字。父親早逝,母親失憶,兒女逐漸長大,自己也就慢慢孤獨起來,一個中年人的寂寞大概就來源於此。也正是因為這些事情,讓她對生命和時間有了不一樣的感悟。
這本書最有名的一篇叫做《目送》,帶著文人特有的細膩,她在送孩子上學,看著父親被推入火葬場的場景中突然有了些莫名的悲怵。沒有感同身受也就不會隨之眼光一黯,想起來時間對孩子的影響,可能就是把他們的目光從父母身上逐漸轉移到了世界,這也許是一種雙向失落。
《目送》是龍應臺對親情的感悟,隨之不久,她就提出了「寂寞,是美學的必要。」這是她對人生處世的看法。人到中年,總會面臨一些尷尬,自由逐漸喪失,狀態無比蒼涼,靈魂無處安放,肉身枷鎖重重。而生命自有其韌性,歲月自有其深情,這是人間的情分。
子女的成長承載著父母的歷史,平常人的命運千變萬化,但歸根結底終有其相似之處,靈魂深處都是難以察覺的雷同。時代是人物的群像,人物是時代的特徵,家國天下的宏偉藍圖,最終也會落實到小人物的悲歡喜樂。所以,離別只是早晚問題,接受也是。
孤獨與離別是作家筆下永恆的話題,龍應臺更是如此,人到中年,寫到父母老去,兒女與自己之間的代溝總會帶著些無奈與悲愴,生命似乎就是一個不斷目送的過程,看著曾經親密無間的人逐漸遠去,該是種怎樣無法言說的悲怵。生命中有那麼多來來去去的人,最長的也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說到底,生命還是一場單程的旅行,起點和終點都是自己的。
龍應臺雖然文字比較溫暖,背後的沉重卻讓人有些喘不過氣,然而她還是教會我們要堅強。愛會給我們勇氣,被愛會給我們力量,願你回頭的時候,永遠有人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