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為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素問·六元政紀大論》曰:「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又《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故2019年上半年多風,下半年多火。
自小雪日卯中之南至大寒日醜後之四刻為終之氣,客氣少陽相火加臨主氣太陽寒水之上,水克火則主克客,為不相得中之逆,「畏火司令,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這段時期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少陽相火,氣候偏熱則出現「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等反常情況。
此階段疾病主要表現為「……人乃舒,其病溫厲」。因為是暖冬,所以人會很舒服。但冬行春令則陽不潛藏,故易發生溫病。治療宜側重益腎填精。可考慮用鹹味滋潤在下的相火,相火宜安撫而不宜折奪。
暖冬無益於健康。
一則,冬天溫暖,是冬行春令,這是逆反了四時。冬天當寒冷,若反而溫暖,則陽氣不能潛藏,如春日之發洩,甚至桃李反花,冬生大霧,或冬天打雷之類,皆是陽氣外洩。人感天地之氣,最容易導致人的陽氣亦外洩,外洩則陽根拔動。若再感外邪,引動陽根;或交立春,天地氣機升浮,人就容易患各種傳染病。
二則,身居南寧,現已經是大雪節氣,卻天氣暖和,最近幾天白天甚至達到了26、27度,是為暖冬。更兼霧霾四起,陰濁瀰漫。人生其間,內外皆苦。內則陽不能藏而相火妄動;外則陽不能伸而鬱滯於中。
三則,暖冬的危害甚大。一方面,腎主封藏,暖冬則腎不能封藏,腎根拔起,相火上浮,為溫病之因;另一方面,陰寒外感,成暫時感冒之源。
冬天養生,當養陽之封藏。我在《選擇中醫》裡提出可適當服些四逆湯。但若遇暖冬,陽氣本已宣散,若再扶少陰之陽,陽氣過動,反不利於健康。可在四逆湯中加些養陰之品,如熟地、核桃仁、枸杞、當歸、大棗或羊肉等,都可於陰中求陽。
暖冬如何養生?我的觀點:冬天寒冷,是屬自然規律。寒主收引,天寒地凍則陽藏而不動。若逢暖冬,陽氣不藏,反洩於外,人感而閉藏失司、陽氣易洩,容易出現傳染病等疏洩過度引起的疾病。因此,暖冬需重視潛陽,少動相火。
一則,靜以養陰,靜則陽藏,動則陽伸。當減少劇烈運動,以助陽氣斂藏;
二則,靜以養神,少思少慮;
三則,勿生氣,勿動火,保持心情安和;
四則,食些蘿蔔、梨等養陰收斂的食物,有助於藏陽;
五則,常靜坐,或站樁,使身心靜下來,越靜越有助於陽氣歸根;
六則,堅決不熬夜,儘量早睡,有助於陽氣封藏;
七則,可服補腎膏,此膏能封藏陽氣,使陽氣歸根,有助於緩解暖冬所帶來的各種不適。
關於補腎膏《選擇中醫》一書上有原方可供參考自己動手熬製,不願意自己動手的或者不懂熬製方法的可以直接跟工作室聯繫,也可微店直接下單,我們來幫您手工熬製。
從臨床來看,現是大雪節氣,卻逢暖冬,陽氣外洩,人多易煩躁,或見抑鬱,或見焦慮,或見失眠。觀察病人的舌邊多紅,診脈多弦,病症多屬少陽。最近一段時間我用柴胡劑特別多,或小柴胡湯,或大柴胡湯,或柴胡桂枝幹薑湯,或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另外亦多見半夏厚樸湯證。
此時亦多見發燒,是木火過度疏洩,導致陽浮。可用烏梅白糖湯,療效甚高。其方:烏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服。
總之,五運六氣學說可為臨床預防和辨證治療等方面提供新思路,是中醫學整體觀念重要思想的基本體現,應充分發揮其防治疾病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