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截至9月17日,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肆虐的山火,已使約1.4萬平方公裡的林地化為焦土。
在關於美國加州山火的眾多消息中,有一條尤其引人關注:據路透社消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72個小時內,發生了近11000次雷擊,引發超過367起新的山火,其中包括23場大火,數千人被迫撤離。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一年半前發生在四川涼山州的」3.30」木裡森林大火。經過森林公安部門偵查後確認,那次火災是由雷擊引發,最終造成31名撲火人員犧牲。而今年6月9日、10日,攀枝花市仁和區也曾因雷擊引發山火。
事實上,四川本就是一個雷電多發地區。來自四川省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自五月進入汛期以來,四川各地幾乎每天都有雷電預警信號發出。從2020年5月至9月20日,全省共監測到閃電345266次。
在氣象災害中,雷電災害屬於一種小概率災害。不過,雷電災害一旦發生,往往會造成嚴重後果。在氣象專家看來,因為雷電災害的發生存在很大隨機性,所以絕不能掉以輕心。
那麼,雷電作為一種被人類熟知的自然現象,還有哪些不太為我們所知的冷知識?一起來聽四川省氣象局防雷中心工程師卜俊偉的講解。
為什麼閃電的符號是這樣?
因為閃電從空中到地面,本來就不是一個直線式的過程,而是像這樣分成一段一段的。
雷電的本質是電荷。離子電荷產生於積雨雲內部。
雲中有很多水粒子,水滴摩擦產生電荷。電荷有輕重之分,重的電荷聚集在雲的下部,輕的電荷則聚集在雲的上部。當雲層下部積攢了足夠多的電荷,就會感應到近地面電性相反的電荷,從而形成電壓。
隨著雲層內集聚的電荷越來越多,當達到雲層所能承載的電荷極限強度時,還在持續不斷增加的電荷必須尋找突破口。由於與地面之間存在感應電壓,雲層下部的電荷就選擇向下突破。
而空氣本身並非一種有效的電導體,因此電荷每次只能擊穿一段空氣,形成氣柱,等到積攢了足夠多的電荷,又再向下擊穿一段空氣……如此一段一段地突破,直至到達地面。這個過程,在氣象學上叫做「先導過程」。
閃電形成的先導過程雖然說起來很長,但實際上發生在不過短短的一瞬間。所以,我們肉眼看到的或者說感覺到的閃電,就好像是一條直線。
研究人員是怎麼觀測閃電的?
閃電分為雲際閃、雲內閃、雲空閃和雲地閃。目前,研究人員最關注的是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主要影響的雲地閃。
最初,氣象部門只能通過人工觀測閃電。人工觀測方式的局限顯而易見:一方面,人的視線和聽力受觀測環境影響很大;另一方面,觀測者通過眼睛看、耳朵聽,只能說知道了閃電正在發生,卻沒有辦法觀測記錄閃電的次數。因此,那時氣象部門基本沒有開展對雷電的預警業務,只能進行像「今天有大雨,可能間或發生閃電」這樣定性式的預報。
2005年,我省第一套雲地閃監測網建成。這個監測網絡由25個觀測站組成,其中每個觀測站的有效探測範圍達100公裡左右,整個雲地閃監測網基本上覆蓋全川100%市縣。這套當時在國內外都堪稱「先進」的觀測設備,使我們對閃電的觀測和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
這個雲地閃觀測網絡主要是利用「時差法」來觀測閃電。根據閃電抵達探測儀的時間,可以判斷出該閃電與探測儀之間的距離。由於每一個探測儀與閃電的空間位置有差異,同一個閃電被不同探測儀「看到」的時間也是有差異的。以探測站點為中心,以探測儀與閃電的空間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那麼,當所有探測到同一閃電的觀測站都畫出一個圓,這些圓的交集就是閃電發生的真正位置。
「現在,通過雲地閃觀測網,我們不僅可以對每一條閃電信息做精確定位,還能準確記錄它發生的強度、日期、時間等要素,從而針對每年的雷電觀測數據作出定量分析研究。」卜俊偉說,以這些觀測數據為基礎,氣象部門開展了雷電預報業務,並且不斷優化提高預報模型的精度,現行的雷電防護工程標準也是基於這些研究來確定的。
據悉,隨著技術進步,四川省氣象局正在組建三維閃電觀測網。屆時,三維閃電觀測網不僅可以監測雲地閃,還可以監測到雲內閃、雲際閃。
2019年四川雷電活動分布圖
四川的雷電有什麼特點?
雷和閃電,是一種天氣現象的兩種表現形式。雲放電時出現的電火花是閃電,發出的聲音則是雷聲。在四川,雷電多發時段主要在汛期,即5-10月之間。據四川省氣象局防雷中心觀測,四川5-10月發生的雷電數量佔全年觀測到的閃電總數的85%以上。
經過多年觀測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四川雷電發生的幾個重要特點:
(1)一般來說,每天的凌晨零點到三點左右是最容易發生閃電的時間段,早上相對會少一些。
(2)強降水往往伴隨著強閃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降水多的地方,閃電發生頻次肯定比降水少的地方多。
(3)同一時間段內,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閃電發生的累計次數高於盆地,但是因為地域廣闊,高原地區單位面積土地上的雷電發生密度反而相比盆地區更低。
(4)閃電的時候,雲層會大量釋放電荷,觀測站就是通過接收雲層向地面釋放的電荷來進行觀測。觀測站接收到的電荷,如果以正電荷為主,叫正閃;如果以負電荷為主,就叫負閃。正閃的強度一般高於負閃。長期觀測顯示,高原地區的閃電以正閃為主,而平原和丘陵地區的閃電以負閃為主。正閃的強度高於負閃,一般可以達到負閃的數倍[無法確定具體幾倍,因為負閃也有比較強的]。
針對這些特點,四川各城市在防雷工作中可以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對於居住分散的高原地區,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雷電預報工作,其次一定要把防雷電基本知識宣傳到家到戶;而對於高層建築較多的平原、丘陵地區,則要嚴格按照技術規範做好相應的防雷工程,做到在不可避免接受閃電的情況下,儘可能降低雷電災害引起的損失。
2019年四川雷電密度圖
為什麼說預測雷電比預測暴雨更難?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氣象部門發布的雷電預警信號,在表述中總是含有「可能發生」這樣的字眼,相比之下,暴雨預警時則往往使用「預計」這樣的詞語,讓人感覺更加具有確定性。這樣的區別原因何在?
卜俊偉解釋說,目前,降水預測的理論相對比較完善,觀測手段也更豐富、有效,而人們雖然對雷電產生的原理比較清楚,但在觀測上還存在不少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是對雲層的觀測手段比較欠缺。
研究人員常用於觀測雲中電荷的儀器叫大氣電場儀。從電荷在雲層中積累開始,到最終放電的一次過程,通常只有幾分鐘時間,一片雲全部放電過程完成,可觀測的時間最多也就一、兩個小時,非常短暫。更大的問題是,「天上到底哪片雲會發生閃電」這個問題充滿了隨機性。研究人員無法提前鎖定即將發生閃電的雲層,受觀測儀器所限,電荷在雲層中快速積累的過程也無法觀測,這就在客觀上制約了我們的雷電預警預報能力。
「總的說來,我們在雷電預報預警能力上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對雷電的原理性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觀測手段還需要改進,觀測精確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卜俊偉坦言。
納入氣象部門業務運行的雲地閃觀測網站點分布圖
有避雷針的房子一定很安全嗎?
以前我們知道一個安全常識:打雷的時候要切斷家中電子設備的電源,比如拔掉插頭拔掉。現在樓房一般都安裝有避雷針,那麼,還有必要拔插頭嗎?
「還是有必要的。」卜俊偉解釋說,防雷工程可以極大地減少雷電對建築物的傷害機率,降低發生雷電災害的可能性,但並不等於提供百分之百的「絕對保護」。當發生雷電的時候,最安全的做法還是把所有帶電設備全部關閉,並切斷電源。
具體地說,安裝有完善防雷設施的新建築,在雷雨天氣不是很厲害的時候可以不拔電源,但是對於電線裸露在建築物外部的老舊建築,遇到雷雨天氣時,室內電源是一定要拔掉的,否則,閃電帶來的高壓電流可能會順著電裸露的電線入侵室內電器。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城市裡隨處可見的高層建築來說,怎麼判斷防雷工程做得好不好?
「事實上,人們常說的『避雷針』是不準確的,這類防雷設備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接閃器』。」卜俊偉告訴記者,任何建築都有可能接閃,而且建築物越高,就越容易接閃。通常,一個「避雷針」這樣的接閃器,其保護範圍大約是以這跟針為中心劃一個半徑為45米的圓球。因此,對於高度超過45米的建築物,僅憑單獨的一根避雷針,既不能防止對建築物側面的雷擊,也不能保護到較低的樓層。
世界最高的電視塔——廣州塔就是一個示範性防雷工程。由於廣州塔塔身主體高達454米且頂部帶有天線桅杆,從雲層直接打到天線桅杆的直擊雷是防雷首要考慮對象。對此,設計師在天線桅杆上專門安置了防雷接閃裝置,在塔身頂部設計了避雷網格,而且將塔身的各樓層金屬欄杆、金屬門窗、玻璃幕牆等都直接跟塔身的防雷裝置聯結,且聯結點不少於兩處,確保側擊雷帶來的電流也可以被引到地面。
對於高度超過45米的高層建築來說,在雷電天氣是否安全,就要看它是否有這樣的側擊保護:在建築物側面按照一定間距安裝一圈接閃器,通過接閃器主動做好對地連接,把雷擊電流導入地下。「對於能量極大、危險性也最大的直擊雷來說,這是一種積極的防護措施。」卜俊偉說。
人們常說「雷擊火」「天打雷劈」。對人類造成傷害的到底是雷還是閃電?
雷是一種聲音。放電過程中,先導通道產生大量的熱量,擠壓通道周邊的空氣,產生爆炸聲,這就是我們聽到的雷聲。真正造成傷害的,其實是閃電不是雷。
事實上,雷聲只能用於判斷閃電與你之間的距離。如果你一定要等聽到雷聲發現閃電很近了,才決定「我要躲!」,不好意思,你可能已經沒有機會再躲了。
「越是在空曠的地方,突兀於地面的樹木越容易吸引閃電,如果你在樹下,很容易遭到不幸。」卜俊偉提醒,千萬不要有「沒聽見打雷,那我去樹下避避雨」這樣的想法。
由於電流總是會尋找電阻最小的「捷徑」來洩流,因此,電阻遠遠小於樹木的人體,就成為閃電洩流的優選。當閃電擊中樹木時,即使你並沒有直接接觸到樹木,只是保持一定距離站在樹蔭下,也會被側身電壓擊中。
所以,安全的做法應該是:一旦看見有大片的積雨雲,看見有大雨,就不要再走到樹底下去了,越早遠離樹木越好,越早進入安全的(低矮的建築或者有防雷設施的高層建築)室內避雨越好。
如果面對雷電,你確定自己已經無處可躲,那就趕緊採取這個有效的救命招式吧——雙腳緊緊併攏,儘量下蹲,避免跨步電壓傷害,然後慢慢往安全地帶移動。
我們可以收集閃電並加以利用嗎?
雖然閃電常常帶來災難,但閃電並非一無是處。事實上,閃電已被證實給人類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閃電發生時,會電離空氣中的氮,形成植物生長需要的氮肥;閃電在放電過程中,會電解空氣中的氧分子生成一些臭氧,而少量臭氧有消毒殺菌淨化空氣的作用。
那麼,閃電的能量如此之高,能不能收集起來加以利用呢?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利用閃電的實驗、實踐。」卜俊偉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閃電的利用成本太高。人類在現實中加以利用的能量,必定是可以持續收集、存儲的。但是,想要找到一個常年發生閃電的區域,基本上不可能。高原上的正閃雖然數量多、能量強,但是高原的單位土地面積上發生閃電的密度實際上是很低的,比如涼山州一年最多的時候有12萬條閃電,攤到單位平方公裡上一年也不過就發生幾次。
第二,技術上無法實現。單次發生的閃電,一般都是比較強的直流電,是隨機無序的,而且閃電的時間很短,瞬時電流可高達幾萬安,人類目前根本沒有設備能夠承接如此強大的電流。
球形閃電:雷電家族裡的「熊孩子」
球形閃電的形成機理至今尚無定論,仍是未解之謎。
球形閃電就是民間常說的「滾地雷」。它的形狀像一個圓球,大小約15~40釐米,一般出現在地面上。它的顏色除了普通的橙色、紅色以外,還有綠色等多彩的顏色。
在雷電家族中,球形閃電是一個「熊孩子」,蘊含著令人吃驚的能量。
球形閃電多半出現在強雷雨的惡劣天氣裡。這種火球喜歡鑽洞,有時會從煙囪、窗戶、門縫等竄入屋內,然後再溜出屋去。當它出現的時候,只要你不動,它基本上也不會動你。
球形閃電存活的時間一般短則幾秒、長則兩分鐘左右。因為很少見,而且存活時間極短、個性還非常活躍,科學家難以看到它、更難以抓住它,對它的研究很有限。
不過,躲避球形閃電的方法,跟其他閃電是一樣的——當閃電發生的時候,如果在建築物內,要儘快把門窗關好,切斷球形閃電侵入的通道;如果在戶外,最有效的仍然是抱頭並腳下蹲,遠離高大樹木。
開車遇到電閃雷鳴,要不要下車躲避?
這種情況下,你最好是老老實實地呆在車裡,沒有必要下車,
因為:首先,你的車子比較矮,周邊通常會有比車子更高的存在,閃電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其次,門窗緊閉的汽車,本身就是一個「法拉第籠」式的絕緣體。
所以,電閃雷鳴的天氣裡,呆在汽車裡是安全的,至少比在戶外安全得多。除非雷電直接打到你的車上,當然,發生這種事件的概率很小。
戶外遇到打雷閃電,要不要抱住孩子?
不要!抱住孩子的危險程度,比孩子獨自一人的時候更大。
在戶外,遇到打雷閃電,有些人出於本能反應要用手去護小孩。這樣做其實沒有必要,甚至是危險的。
事實上,你只需要叫小孩子站在大人旁邊,就比大人更安全。這是因為小孩個子矮,不容易成為目標。不過應該叫小孩站得離你遠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川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