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閃電的N個冷知識

2020-12-04 瀟湘晨報

據報導,截至9月17日,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肆虐的山火,已使約1.4萬平方公裡的林地化為焦土。

在關於美國加州山火的眾多消息中,有一條尤其引人關注:據路透社消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72個小時內,發生了近11000次雷擊,引發超過367起新的山火,其中包括23場大火,數千人被迫撤離。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一年半前發生在四川涼山州的」3.30」木裡森林大火。經過森林公安部門偵查後確認,那次火災是由雷擊引發,最終造成31名撲火人員犧牲。而今年6月9日、10日,攀枝花市仁和區也曾因雷擊引發山火。

事實上,四川本就是一個雷電多發地區。來自四川省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自五月進入汛期以來,四川各地幾乎每天都有雷電預警信號發出。從2020年5月至9月20日,全省共監測到閃電345266次。

在氣象災害中,雷電災害屬於一種小概率災害。不過,雷電災害一旦發生,往往會造成嚴重後果。在氣象專家看來,因為雷電災害的發生存在很大隨機性,所以絕不能掉以輕心。

那麼,雷電作為一種被人類熟知的自然現象,還有哪些不太為我們所知的冷知識?一起來聽四川省氣象局防雷中心工程師卜俊偉的講解。

為什麼閃電的符號是這樣?

因為閃電從空中到地面,本來就不是一個直線式的過程,而是像這樣分成一段一段的。

雷電的本質是電荷。離子電荷產生於積雨雲內部。

雲中有很多水粒子,水滴摩擦產生電荷。電荷有輕重之分,重的電荷聚集在雲的下部,輕的電荷則聚集在雲的上部。當雲層下部積攢了足夠多的電荷,就會感應到近地面電性相反的電荷,從而形成電壓。

隨著雲層內集聚的電荷越來越多,當達到雲層所能承載的電荷極限強度時,還在持續不斷增加的電荷必須尋找突破口。由於與地面之間存在感應電壓,雲層下部的電荷就選擇向下突破。

而空氣本身並非一種有效的電導體,因此電荷每次只能擊穿一段空氣,形成氣柱,等到積攢了足夠多的電荷,又再向下擊穿一段空氣……如此一段一段地突破,直至到達地面。這個過程,在氣象學上叫做「先導過程」。

閃電形成的先導過程雖然說起來很長,但實際上發生在不過短短的一瞬間。所以,我們肉眼看到的或者說感覺到的閃電,就好像是一條直線。

研究人員是怎麼觀測閃電的?

閃電分為雲際閃、雲內閃、雲空閃和雲地閃。目前,研究人員最關注的是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主要影響的雲地閃。

最初,氣象部門只能通過人工觀測閃電。人工觀測方式的局限顯而易見:一方面,人的視線和聽力受觀測環境影響很大;另一方面,觀測者通過眼睛看、耳朵聽,只能說知道了閃電正在發生,卻沒有辦法觀測記錄閃電的次數。因此,那時氣象部門基本沒有開展對雷電的預警業務,只能進行像「今天有大雨,可能間或發生閃電」這樣定性式的預報。

2005年,我省第一套雲地閃監測網建成。這個監測網絡由25個觀測站組成,其中每個觀測站的有效探測範圍達100公裡左右,整個雲地閃監測網基本上覆蓋全川100%市縣。這套當時在國內外都堪稱「先進」的觀測設備,使我們對閃電的觀測和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

這個雲地閃觀測網絡主要是利用「時差法」來觀測閃電。根據閃電抵達探測儀的時間,可以判斷出該閃電與探測儀之間的距離。由於每一個探測儀與閃電的空間位置有差異,同一個閃電被不同探測儀「看到」的時間也是有差異的。以探測站點為中心,以探測儀與閃電的空間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那麼,當所有探測到同一閃電的觀測站都畫出一個圓,這些圓的交集就是閃電發生的真正位置。

「現在,通過雲地閃觀測網,我們不僅可以對每一條閃電信息做精確定位,還能準確記錄它發生的強度、日期、時間等要素,從而針對每年的雷電觀測數據作出定量分析研究。」卜俊偉說,以這些觀測數據為基礎,氣象部門開展了雷電預報業務,並且不斷優化提高預報模型的精度,現行的雷電防護工程標準也是基於這些研究來確定的。

據悉,隨著技術進步,四川省氣象局正在組建三維閃電觀測網。屆時,三維閃電觀測網不僅可以監測雲地閃,還可以監測到雲內閃、雲際閃。

2019年四川雷電活動分布圖

四川的雷電有什麼特點?

雷和閃電,是一種天氣現象的兩種表現形式。雲放電時出現的電火花是閃電,發出的聲音則是雷聲。在四川,雷電多發時段主要在汛期,即5-10月之間。據四川省氣象局防雷中心觀測,四川5-10月發生的雷電數量佔全年觀測到的閃電總數的85%以上。

經過多年觀測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四川雷電發生的幾個重要特點:

(1)一般來說,每天的凌晨零點到三點左右是最容易發生閃電的時間段,早上相對會少一些。

(2)強降水往往伴隨著強閃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降水多的地方,閃電發生頻次肯定比降水少的地方多。

(3)同一時間段內,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閃電發生的累計次數高於盆地,但是因為地域廣闊,高原地區單位面積土地上的雷電發生密度反而相比盆地區更低。

(4)閃電的時候,雲層會大量釋放電荷,觀測站就是通過接收雲層向地面釋放的電荷來進行觀測。觀測站接收到的電荷,如果以正電荷為主,叫正閃;如果以負電荷為主,就叫負閃。正閃的強度一般高於負閃。長期觀測顯示,高原地區的閃電以正閃為主,而平原和丘陵地區的閃電以負閃為主。正閃的強度高於負閃,一般可以達到負閃的數倍[無法確定具體幾倍,因為負閃也有比較強的]。

針對這些特點,四川各城市在防雷工作中可以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對於居住分散的高原地區,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雷電預報工作,其次一定要把防雷電基本知識宣傳到家到戶;而對於高層建築較多的平原、丘陵地區,則要嚴格按照技術規範做好相應的防雷工程,做到在不可避免接受閃電的情況下,儘可能降低雷電災害引起的損失。

2019年四川雷電密度圖

為什麼說預測雷電比預測暴雨更難?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氣象部門發布的雷電預警信號,在表述中總是含有「可能發生」這樣的字眼,相比之下,暴雨預警時則往往使用「預計」這樣的詞語,讓人感覺更加具有確定性。這樣的區別原因何在?

卜俊偉解釋說,目前,降水預測的理論相對比較完善,觀測手段也更豐富、有效,而人們雖然對雷電產生的原理比較清楚,但在觀測上還存在不少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是對雲層的觀測手段比較欠缺。

研究人員常用於觀測雲中電荷的儀器叫大氣電場儀。從電荷在雲層中積累開始,到最終放電的一次過程,通常只有幾分鐘時間,一片雲全部放電過程完成,可觀測的時間最多也就一、兩個小時,非常短暫。更大的問題是,「天上到底哪片雲會發生閃電」這個問題充滿了隨機性。研究人員無法提前鎖定即將發生閃電的雲層,受觀測儀器所限,電荷在雲層中快速積累的過程也無法觀測,這就在客觀上制約了我們的雷電預警預報能力。

「總的說來,我們在雷電預報預警能力上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對雷電的原理性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觀測手段還需要改進,觀測精確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卜俊偉坦言。

納入氣象部門業務運行的雲地閃觀測網站點分布圖

有避雷針的房子一定很安全嗎?

以前我們知道一個安全常識:打雷的時候要切斷家中電子設備的電源,比如拔掉插頭拔掉。現在樓房一般都安裝有避雷針,那麼,還有必要拔插頭嗎?

「還是有必要的。」卜俊偉解釋說,防雷工程可以極大地減少雷電對建築物的傷害機率,降低發生雷電災害的可能性,但並不等於提供百分之百的「絕對保護」。當發生雷電的時候,最安全的做法還是把所有帶電設備全部關閉,並切斷電源。

具體地說,安裝有完善防雷設施的新建築,在雷雨天氣不是很厲害的時候可以不拔電源,但是對於電線裸露在建築物外部的老舊建築,遇到雷雨天氣時,室內電源是一定要拔掉的,否則,閃電帶來的高壓電流可能會順著電裸露的電線入侵室內電器。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城市裡隨處可見的高層建築來說,怎麼判斷防雷工程做得好不好?

「事實上,人們常說的『避雷針』是不準確的,這類防雷設備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接閃器』。」卜俊偉告訴記者,任何建築都有可能接閃,而且建築物越高,就越容易接閃。通常,一個「避雷針」這樣的接閃器,其保護範圍大約是以這跟針為中心劃一個半徑為45米的圓球。因此,對於高度超過45米的建築物,僅憑單獨的一根避雷針,既不能防止對建築物側面的雷擊,也不能保護到較低的樓層。

世界最高的電視塔——廣州塔就是一個示範性防雷工程。由於廣州塔塔身主體高達454米且頂部帶有天線桅杆,從雲層直接打到天線桅杆的直擊雷是防雷首要考慮對象。對此,設計師在天線桅杆上專門安置了防雷接閃裝置,在塔身頂部設計了避雷網格,而且將塔身的各樓層金屬欄杆、金屬門窗、玻璃幕牆等都直接跟塔身的防雷裝置聯結,且聯結點不少於兩處,確保側擊雷帶來的電流也可以被引到地面。

對於高度超過45米的高層建築來說,在雷電天氣是否安全,就要看它是否有這樣的側擊保護:在建築物側面按照一定間距安裝一圈接閃器,通過接閃器主動做好對地連接,把雷擊電流導入地下。「對於能量極大、危險性也最大的直擊雷來說,這是一種積極的防護措施。」卜俊偉說。

人們常說「雷擊火」「天打雷劈」。對人類造成傷害的到底是雷還是閃電?

雷是一種聲音。放電過程中,先導通道產生大量的熱量,擠壓通道周邊的空氣,產生爆炸聲,這就是我們聽到的雷聲。真正造成傷害的,其實是閃電不是雷。

事實上,雷聲只能用於判斷閃電與你之間的距離。如果你一定要等聽到雷聲發現閃電很近了,才決定「我要躲!」,不好意思,你可能已經沒有機會再躲了。

「越是在空曠的地方,突兀於地面的樹木越容易吸引閃電,如果你在樹下,很容易遭到不幸。」卜俊偉提醒,千萬不要有「沒聽見打雷,那我去樹下避避雨」這樣的想法。

由於電流總是會尋找電阻最小的「捷徑」來洩流,因此,電阻遠遠小於樹木的人體,就成為閃電洩流的優選。當閃電擊中樹木時,即使你並沒有直接接觸到樹木,只是保持一定距離站在樹蔭下,也會被側身電壓擊中。

所以,安全的做法應該是:一旦看見有大片的積雨雲,看見有大雨,就不要再走到樹底下去了,越早遠離樹木越好,越早進入安全的(低矮的建築或者有防雷設施的高層建築)室內避雨越好。

如果面對雷電,你確定自己已經無處可躲,那就趕緊採取這個有效的救命招式吧——雙腳緊緊併攏,儘量下蹲,避免跨步電壓傷害,然後慢慢往安全地帶移動。

我們可以收集閃電並加以利用嗎?

雖然閃電常常帶來災難,但閃電並非一無是處。事實上,閃電已被證實給人類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閃電發生時,會電離空氣中的氮,形成植物生長需要的氮肥;閃電在放電過程中,會電解空氣中的氧分子生成一些臭氧,而少量臭氧有消毒殺菌淨化空氣的作用。

那麼,閃電的能量如此之高,能不能收集起來加以利用呢?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利用閃電的實驗、實踐。」卜俊偉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閃電的利用成本太高。人類在現實中加以利用的能量,必定是可以持續收集、存儲的。但是,想要找到一個常年發生閃電的區域,基本上不可能。高原上的正閃雖然數量多、能量強,但是高原的單位土地面積上發生閃電的密度實際上是很低的,比如涼山州一年最多的時候有12萬條閃電,攤到單位平方公裡上一年也不過就發生幾次。

第二,技術上無法實現。單次發生的閃電,一般都是比較強的直流電,是隨機無序的,而且閃電的時間很短,瞬時電流可高達幾萬安,人類目前根本沒有設備能夠承接如此強大的電流。

球形閃電:雷電家族裡的「熊孩子」

球形閃電的形成機理至今尚無定論,仍是未解之謎。

球形閃電就是民間常說的「滾地雷」。它的形狀像一個圓球,大小約15~40釐米,一般出現在地面上。它的顏色除了普通的橙色、紅色以外,還有綠色等多彩的顏色。

在雷電家族中,球形閃電是一個「熊孩子」,蘊含著令人吃驚的能量。

球形閃電多半出現在強雷雨的惡劣天氣裡。這種火球喜歡鑽洞,有時會從煙囪、窗戶、門縫等竄入屋內,然後再溜出屋去。當它出現的時候,只要你不動,它基本上也不會動你。

球形閃電存活的時間一般短則幾秒、長則兩分鐘左右。因為很少見,而且存活時間極短、個性還非常活躍,科學家難以看到它、更難以抓住它,對它的研究很有限。

不過,躲避球形閃電的方法,跟其他閃電是一樣的——當閃電發生的時候,如果在建築物內,要儘快把門窗關好,切斷球形閃電侵入的通道;如果在戶外,最有效的仍然是抱頭並腳下蹲,遠離高大樹木。

開車遇到電閃雷鳴,要不要下車躲避?

這種情況下,你最好是老老實實地呆在車裡,沒有必要下車,

因為:首先,你的車子比較矮,周邊通常會有比車子更高的存在,閃電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其次,門窗緊閉的汽車,本身就是一個「法拉第籠」式的絕緣體。

所以,電閃雷鳴的天氣裡,呆在汽車裡是安全的,至少比在戶外安全得多。除非雷電直接打到你的車上,當然,發生這種事件的概率很小。

戶外遇到打雷閃電,要不要抱住孩子?

不要!抱住孩子的危險程度,比孩子獨自一人的時候更大。

在戶外,遇到打雷閃電,有些人出於本能反應要用手去護小孩。這樣做其實沒有必要,甚至是危險的。

事實上,你只需要叫小孩子站在大人旁邊,就比大人更安全。這是因為小孩個子矮,不容易成為目標。不過應該叫小孩站得離你遠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川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元氣騎士:關於雷劍的五個冷知識,雷劍閃電的顏色其實可以改變
    那麼如此強大的雷劍有啥冷知識呢?元氣騎士:關於雷劍的五個冷知識,原來雷劍閃電的顏色可以改變?冷知識二:雷劍無法受到散彈增加天賦的影響雷劍是一把能夠發射類似肅清者閃電的近戰武器。而且普通情況下雷劍一次能夠發射五道閃電。肅清者能夠受到散彈增加天賦的加成。但是雷劍卻不能,但是問題不大,因為雷劍的五道閃電已經夠用了。
  • 關於生活的物理冷知識
    關於生活的物理冷知識1.藿香正氣水酒精含量為40%-50%,相當於40度左右的酒。2.閃電球的溫度高達29726攝氏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五倍還多。
  • 《哈利波特》背後三大冷知識,哈利頭上的疤痕為什麼是閃電形狀?
    那來看看這些《哈利·波特》系列冷知識你都知道幾個?閃電疤痕的由來既然是《哈利·波特》系列,那我們先來說說主角哈利。眾所周知,哈利頭上有一個閃電形狀的疤痕,這已經成了哈利的一個標誌。那麼這個疤痕是怎麼來的呢?相信這個問題對於很多哈利波特迷來說非常簡單。
  • 11個關於天空中雲彩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發現冷知識,給你冷芝士,增漲你姿勢,窗外的天空,是久違的蔚藍,我是喜歡望著天空發呆的狐狸弟弟,風輕雲淡,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關於天空中雲朵的話題。1、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組成的。
  • 關於月亮的8個冷知識
    關於月亮的8個冷知識你聽說過「藍月亮」嗎?它並不是指人們用肉眼可以看到藍色調的月亮,而是指天文曆法中的一種特殊現象。當一個月出現兩次月圓之夜時,第二個滿月就被賦予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藍月亮」。當然,當地球大氣層出現某些汙染物時也可能出現藍色的月亮。
  • 一道閃電到底有多少電?知道這些電力冷知識,瞬間變「偶像」!
    經常會聽到身邊的「胖友」吐槽說要「瘦成一道閃電」,那麼你知道閃電究竟有多粗嗎?實際上閃電真的可以測量,因為有「閃電熔巖」的存在。而閃電的寬度也絕對不是你想瘦到的數字哦,不過,閃電的電力還是很值得期待的,那一道閃電到底有多大電力呢?答案就是1億至10億伏。
  • 關於海牛的15個冷知識 憋氣大師
    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關於海牛的冷知識:  1.世界上只有三種海牛  全世界目前中發現了三種海牛:亞馬遜海牛(Trichechus inunguis)、西非海牛(Trichechus senegalensis)和西印度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 關於牙膏的6個冷知識,你了解幾個?
    的確,現在在市面上的牙膏種類是有著很多,不過只要我們掌握好一些關於牙膏的小知識,就能很好的找到適合自己的牙膏。關於牙膏的6個冷知識,你了解多少?這樣選牙膏,有利於口腔健康含氟牙膏怎麼樣關於要不要選擇含氟牙膏,還是建議使用含氟的牙膏,這樣效果會更好。因為根據實驗表明,使用含氟牙膏的話,能降低患上口腔疾病的機率。
  • 10個冷知識:少有人知道,但又很真實的奇怪知識
    1.如果沒有颱風,沿海地區的人們每年將減少25%左右的降水量;如果沒有閃電,空氣中的氧氣很難變為臭氧,而且閃電還能使氮氣和氧氣結合生成二氧化氮,為植物提供氮肥。4.閃電會分叉是因為帶負電荷的閃電會去需按照一條電阻最小的通道,使得正負電荷結合
  • 夏天,關於閃電的奇怪知識,需要增加這些→
    不這不是我認知裡的閃電於是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單次持續時間最長閃電於2019年3月4日發生在阿根廷北部(原來不是我相機舉得不夠快而是閃電持續時間沒那麼長對,都是閃電的問題
  • 關於貓科動物獅子的7個冷知識,你了解多少?
    關於貓科動物獅子的7個冷知識,你了解多少?獅子是最有名的貓科動物之一,也是人們最常談論的貓科動物。但是,關於獅子,很多人還存在不少誤解。下面這7個關於獅子的冷知識,你了解多少呢?怎麼樣,這7個與獅子有關的冷知識你都了解嗎?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獅子的冷知識呢?歡迎留言討論。(歡迎關注大貓來了,每天為你分享有趣的貓科動物故事。
  • 鯊魚會害羞,關於鯊魚的N個冷知識
    發現冷知識,給你冷芝士,增漲你姿勢,我是剛剛看完電影大白鯊的狐狸弟弟。咱們借著熱乎勁兒,聊聊那些關於鯊魚的有趣話題。1、鯊魚是個原始物種,被發現最早的鯊魚化石,證明這一物種遠在2-3億年前的「二疊紀」就存在了。
  • 關於雪豹的7個冷知識,你了解多少?
    關於雪豹的7個冷知識,你了解多少?雪豹是高山雪域中一種非常神秘的大型貓科動物,它們行蹤不定,神出鬼沒,長而粗的尾巴為它們在高山峻岭的巖石間的穿行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由於雪豹生活的地方人跡罕至,因此人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充分,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人們已經總結出關於雪豹的7個「冷知識」,看一下你都了解多少呢?1.雪豹是唯一活動在亞洲中部高原地帶的大型貓科動物。這些高原地域氣候惡劣,十分嚴寒。
  • 關於動物的12個冷知識:小蜜蜂也會偷懶!
    關於動物的12個冷知識:小蜜蜂也會偷懶! 該文章由『Lin的知識鋪』原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關於動物的12個冷知識:小蜜蜂也會偷懶
    關於動物的12個冷知識:小蜜蜂也會偷懶!該文章由『Lin的知識鋪每天分享最冷門、最有趣的冷知識,喜歡的話一定要關注一下喲!)
  • 每天N個冷知識|輕輕鬆鬆長知識,「傳教士體位」的由來!
    每天N個冷知識,輕輕鬆鬆漲姿勢,「傳教士體位」一詞的由來、北伐軍軍哥居然和兩隻老虎是一個調調等有趣的冷知識。
  • 關於水果的12個冷知識:檸檬水並不能美白
    關於水果的12個冷知識:檸檬水並不能美白!1.檸檬水不會美白檸檬中的VC並不多,都比不過大白菜。想要靠檸檬變白,可能在變白之前先被酸暈了。所以各位檸檬精們想要變白還是先做好防曬吧!該文章由『Lin的知識鋪』原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每天分享最冷門、最有趣的冷知識,喜歡的話一定要關注一下喲!)
  • 冷嗎?這裡有些關於冷的冷知識請冷靜地收藏
    冷嗎?這裡有些關於冷的冷知識請冷靜地收藏 2021-01-12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關於英語的25個冷知識,讓你豁然開朗!
    關於英語的25個「冷知識」,分分鐘漲姿勢。 1. 英語中的後天可寫作overmorrow。 10. 最常用的英語名詞是time。
  •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18:20)